神农本经校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杜 若

味辛,微温。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 《纲目》有“令人不忘”四字 。一名杜蘅 《千金》用杜衡即此。

案:此即高良姜,从沈括说。杜犹根也,“若”读如“蕤”,谓其根多须,蕤蕤然也,即芫荽之红花者。其淡紫花者,则芫荽也。《史记索隐》云:杜若,茎叶如姜而有文理,《蜀本草》云:杜若,子如豆蔻,皆相发明。其主“风入脑户”与细辛同,故别名亦与细辛别名同。

附:胡荽 [88]

荽,《仪礼·既夕》作“绥”。郑注“绥,廉姜”。《说文》作“葰 [89] ”,云姜属。段注说即药中三奈,《尔雅》“廉姜,葰也”,《本草拾遗》“廉姜,一名蔟葰,音族绥,似姜”,据此诸文,则胡荽即三奈,亦即廉姜,一物三名。今《纲目》并列之,失其义矣。再考《纲目》云山奈根叶如姜,作樟木香气,与甄权“山姜”下云“山姜根苗如姜,作樟木臭”同。而《纲目》又云:“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根如姜味,亦辛。”甄权注豆蔻所谓 子姜,苏颂《图经》“外类所谓山姜,皆此物也”云云,与陶注杜若苗似廉姜,又云根似高良姜 苏恭同 ,韩保升“杜若,子似豆蔻”说合。而高良姜一名蛮姜,与 子姜名相似,其子又名红豆蔻,皆与李说杜若合。是杜若即胡荽之类也。且杜若出武陵,武陵界于蛮,故有蛮 诸称。若胡荽称胡,亦其义也,特荽乃种生者耳。《本草经》取大种不取分种,取野生不取种生,故录杜若不录荽。又案:若,《说文》“择菜也”,物多则须择是。若,有“多”义,故《汉书》有“其印累累,其绶若若”之语。《纲目》胡荽,一名蒝荽。蒝,原声,与“杜”为根本之称。蒝荽、杜若,皆状其根须布散之貌,然则二者名义正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