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操作方法
(一)叩刺部位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三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重要穴位,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二)各部位的具体叩刺顺序
头部:按督脉、膀胱经、胆经各经的循行,由前发际叩刺至后发际之脑户、玉枕、风池穴。两侧颞部由上向下或由前向后叩刺。
项部:由脑户叩刺至大椎穴之上;由风池、天柱叩刺至大杼穴。
颈部:第1线叩刺胸锁乳突肌后缘;第2线由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叩刺;第3线从下颌角后向前叩刺。
肩胛部:先由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叩刺,其次在肩胛冈上缘由内向外叩刺,最后由肩胛冈下缘从内向外叩刺。
脊背部:第1行叩刺脊柱两侧膀胱经第1侧线;第2行叩刺脊柱两侧膀胱经第2侧线。
骶部:由尾骨尖向外上方叩刺,每侧叩刺3行。
上下肢:按三阴、三阳经循经叩刺,在关节周围可进行环形叩刺。
面部:按局部叩刺。
眼部:第1行从眉头沿眉毛向眉梢部叩刺;第2行由目内眦经上眼睑叩刺至瞳子髎;第3行由目内眦经眶下缘叩刺至瞳子髎。
鼻部:以两侧鼻翼上方软骨部为重点。
耳部:以耳垂后和耳前为重点。
(三)刺激的强度
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三种。
轻刺:用力稍小,以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中刺:用力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叩刺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可间隔3~5日。
(四)操作
1.叩刺 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2.滚刺 临床上较少使用。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75%酒精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