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精神萎倦、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当劳累、大汗、饥饿、大泻、大出血后针刺;或因体位不适以及医生针刺时手法过重等。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并将已刺之针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热茶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首先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神志,以及对针刺反应的耐受性;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患者,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再进行针刺。医生在治疗时,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泛恶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
2.滞针
表现:在行针时或在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提插捻转则患者疼痛较剧。
原因:行针时用力过猛,提插捻转时指力不均匀,或向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或因患者精神紧张以及病痛而致肌肉痉挛;或因针身刺入肌腱,以及行针捻转时角度过大等均可引起滞针。
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因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初诊患者及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顾虑;进针时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向连续捻针。
3.弯针
表现: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弯曲,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常伴有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或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医者进针时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留针时患者体位移动;或因针柄受到外物压迫或碰撞;也有因滞针后未能及时处理而造成。
处理:如果针身轻微弯曲,不可再行提插捻转,可将针缓慢退出。如针身弯曲角度较大,应轻微摇动针体,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弯针由患者体位移动所致者,应使患者先恢复原来的体位,待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出现断针。
预防:医者针刺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要移动体位;留针过程中避免外物碰撞或压迫针柄;如有滞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4.断针
表现: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断端部分针身可能露于皮肤外,也可能完全没入皮肤之下。
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已有损坏剥蚀,针刺前失于检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留针时患者体位移动,或外物碰撞针柄;或因滞针、弯针现象未及时处理;或在使用电针时骤然加大强度等原因所致。
处理:发现断针后,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切勿乱动,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露在皮肤之外,可用镊子夹住断端将针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暴露于体外,再用镊子取出。若断端完全陷入肌肉层时,视其所在部位,如在重要脏器附近或在肢体活动处,应在放射科透视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如断针长度较短,又不在重要部位,不影响日常活动者,可不做处理,定期随访检查,必要时再做处理。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如针身有锈蚀或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针刺时,不应将针身全部刺入,要留一部分在体外。对于滞针和弯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拉硬拔。电针仪器在使用前要加以检查,并注意输出强度旋钮应先置于0位,并不可突然加大强度。
5.血肿
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皮下血肿引起肿胀疼痛,继则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尤其是针尖弯曲带钩时易于发生。
处理:微量皮下出血,针刺局部有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果局部青紫肿痛较甚或活动不便者,要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尽量避开血管;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揉压迫针孔,尤其是头面部容易出血的部位。
(罗玳红 李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