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掣肘与矫正: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十年发展省思
一、引言
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性命题,维护三者良性互动大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实践中,涉及较大范围、较多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建设项目始终是牵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敏感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1世纪以来也留下了不少警示教训。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一系列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实施,改革发展就缺少了必要的推进载体,就会缺乏有力的杠杆支撑。然而,历史和现实同时昭示我们,创造一个稳定环境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实施引发了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冲突、破坏了地区社会稳定,那么不仅重大决策无法顺利实现,改革发展事业也势必受挫,政府公信力也将受到损害。那么,怎样才能够使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实施既能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又能保证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05年来,起源于地方实践创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回应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成为直面当代中国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并最终上升为国家制度规范。
近年来,学界对于“稳评”给予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制度意义、评估规范、实践框架、工具建模、学理范式等层面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分析和探索,侧重点各有不同,尚未形成统一话语体系,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整合,但在政府回应决策风险这一层面却有交叉共识,倡导风险减缓的“政府责任”。事实上在国外,社会发展中的系统风险趋于常态,针对政府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价受到普遍重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大都采取有力措施将风险因子纳入本国公共部门决策模式,不仅关注政策“科学性”,也融入了“社会影响”的政治考量。
在吸收外国有益经验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稳评”是中国特色的时代产物,无论是“稳评”程序规范还是“稳评”运行机制,都存在于政府部门具体执行行为和治理理念之中,根植于特定环境下的政治意识、发展观念和行政伦理文化,也必然载有鲜明的中国印迹,故“稳评”制度的研究拓展必须立足中国本土情境,立足地方发展实际,更加重视探索现实世界的公共行政实践及行政运行过程,从而为科学推进这一创新制度提供有针对性的现实路径。
本文论述了近十年间中国“稳评”制度的发展演进过程,揭示了这一制度创设的构建历程及政治价值;沿着“理念—实践—制度”的框架,分析现实“稳评”运行中的掣肘和冲突,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健全完善“稳评”制度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