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工作杂谈
图书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其出版目的在于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图书质量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深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负责精神产品把关的图书生产者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使命感,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加强图书质量管理一直十分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对读者、对全社会的影响很大,人大社始终把确保图书质量列为工作的重点。多年来人大社以过硬的图书质量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自然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付出。其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做好质检工作,是每个质检者至高无上的目标。能为出版事业做些贡献,也是每个质检者的光荣。
作为质检员,既要有责任心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掌握合理、有效、实用的检查方法。
一、质检者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结合
作为质检员,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这种爱转化成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为它可以主宰技术水平的发挥。若缺乏责任心,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责任心具体体现在:质检员应具备警觉意识和质疑意识。认真是一种工作态度,质检查错要靠具体有效的方法。质检查错主要依据两种方式:用已有的知识去衡量所查内容而对比出差错;对自己未知的内容通过质疑而发现,这离不开警觉意识的建立。
从内容上讲,越是通俗易懂的书往往越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所留差错越多。因此,无论是编辑还是质检者在遇到这样的书时都不可掉以轻心。再来说差错层面。对于各种知识,我们知道得总是有限,由此可以辨别出的差错数量总会受到制约。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可以说,没有任何捷径。只能一方面通过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靠警觉,靠质疑的意识。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知识和头脑之间架起一座警觉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向潜在的差错主动发起进攻。
责任心并不是纸上谈兵,必须与业务能力结合才有实际意义。若没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做保证,责任心难免就成为空谈。为此,我社曾对质检员的任职条件做过要求:要有5年的文编工作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技术保障。我们要清楚,责任心只是做好质检工作的原动力,但不是体现质检工作价值的手段。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此基础上具备超强的辨错能力,在实际的质检工作中才能发挥作用。质检员把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质检方法要合理、有效、实用
我社质检员的职责是对成品书进行抽查,有时也对个别付印样进行抽查。当然,抽查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的,我社抽查通常是每本书10万字。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但也难免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对整部书稿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图书是以整体呈现给读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顾及整体。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我们至少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如何检。我认为,应该把粗查与精读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浏览全书并加以整理。我社的粗查主要体现在日常对成品新书的普查中。每天,大量的成品新书送到质检员手里,质检员对封面、版权页、前言、目录等除正文以外的部分一一进行检查,先确保“脸面”不要出错。其实,这部分工作内容看似没什么,却需要大量的精力,任务很繁重,每个细节都要照顾到,稍有疏忽就会放过一个差错,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在目前人力有限的条件下,又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此部分,还要关注重点部分,对书整体的编校质量进行通读检查,挑出技术性差错。质检内容要有所侧重,质检时对全部内容进行通读,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一般要求是抽检,既然是抽检,就会有遗漏的地方。严格说来,没有查到的地方出了问题,质检者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如何检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每个质检者情况不同,恐怕找不出通用的方法。那么要因人而异,靠对自己平时质检工作经验的积累,既总结自己的,又借鉴他人的。曾经有人总结出这几个字:合理调配,普遍查看,详略得当。我认为概括得恰如其分。把对内容的注意力分配好,从头到尾翻一遍质检的图书,有关政治性、知识性的内容绝不可以不看,敏感部分需要字斟句酌,其他视情况而定。这样做既照顾到全面,又有所侧重,最低限度也做到了心中有数,不至于漏掉明显差错,确保质检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社里的重点图书、教材、上榜图书以及一些名著等有影响力的图书都是通读检查的重点,以此做到对质量的监督和掌控。
其次要明确检什么。质检同编辑一样,“讲政治”是首要任务。图书属意识形态范畴,导向正确和无政治性差错是第一位的,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出版性质决定的。如果导向不对,即便编校质量再过硬,也毫无意义。因此说,政治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关注其他重点部分呢?质量检查重在检查“质量”,通常意义上说是编校质量。质检应侧重的方面,包括逻辑性差错,出版法规的贯彻执行,表述欠妥等大方面以及错别字、版式等小方面。
一是不符合出版规定。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贯彻执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对行文的规定,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量这方面的差错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对《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出版规定没有认真执行。这些并非难事,平时只要随时翻看,多留心,多注意一下就能解决。比如计量单位的用法,在图书中常常会出现“公斤”“斤”“公分”等情况,用法比较混乱。就是没有认真学习有关计量单位的出版规定,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语言表述不规范。比如,对一些成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不清楚,造成误用。例如:“他振臂一挥冲了上去。”“振臂”就是“挥动、抖动胳膊”的意思。此处应为“振臂一呼”。我在质检工作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比较口语化的语言。虽然在日常交流中此类表达并无大碍,但是落在纸面上就难免欠妥。毕竟白纸黑字,读者会感到很不舒服。质检者要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看到这类语言要加以纠正,让图书的文字表述更加规范。综上所述,质检员要注意维护出版法规的权威性,自觉地协助作者去遵守、执行。
最后,质检时应有意识地记忆看过的内容。查错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对于图书知识信息的记忆是依赖思维进行的,进而构成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前提。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有效的思维,质检过程也就不算完整。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错。
总而言之,书稿中大的方面不出现问题是质检人员必须坚守的底线。确保不出现政治问题是重中之重,是质检的生命线。换句话说,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导向必须保证正确。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书稿的内容千差万别,很多差错是动态的,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应对模式,很多是潜藏在上下文甚至图表、注释中。这就需要我们处处留心,多思考,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工作模式。
当然,质检工作关注大的方面的同时并不代表置小差错于不顾。平时我们要注意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对错别字、版式差错,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形成条件反射,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也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校对工底和丰富的知识。
质检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减少差错,及时反馈给责任编辑以便改进,以保证图书的质量。质检员既像编辑,又像校对,但又不是两种身份的叠加,而是有自己的着重点和侧重面,这也是质检工作的一个特点。质检者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把好质量这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