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观察上文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发现,一国产业的聚集或者分散是由国际贸易成本和一国内部的运输成本共同决定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结论,我们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不仅受区位的影响,而且受区域大小的影响。不同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一国产业的空间布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当一国内部一体化程度较低时,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活动聚集于沿海地区,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实相吻合。Fujita和Hu利用中国的数据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活动聚集于沿海地区,沿海与内陆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但是,我们也发现,当一个国家与海外市场联系较少,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时,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往往比沿海地区更多。正如Krugman和Elizondo(1996)研究发现的,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的中部地区,但是却聚集了大量的经济活动与人口。同样,Gallup等(1999)也发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经济活动很少聚集于沿海或者沿江区域。
在本章,我们考察了贸易自由化程度和一国内部一体化程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我们扩展了Krugman经典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构建了一个不对称的两国三区域模型,该模型更贴近现实,并通过该模型研究了中国沿海开放的影响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该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比传统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更复杂,更符合现实情况。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当一个国家内部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时,经济活动逐渐向沿海地区聚集;当一个国家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时,经济活动向内陆地区聚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内陆地区成为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活动开始向内陆地区聚集,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根据以上结论,在此提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些展望。
(1)“一带一路”建设应更注重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调区域特别是大区域联动,如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推进产业梯度发展等。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应更加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应更加注重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不断完善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内的一体化水平,降低国内的运输成本,形成一批纵横交错、互相连接的沿海、沿江、沿边战略大通道,加快国内各经济区的整合,克服西部内陆地区的区位和空间劣势,突破内陆地区不靠海的限制,加强我国内陆地区同沿海地区的联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批重要的物流链和关键节点,推动形成具有跨国境要素集成能力、市场辐射能力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3)“一带一路”将构建新的雁阵模式。雁阵模式的核心是产业转移,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中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转移,而中国的东部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形成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雁首的新雁阵模式,要充分提高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经济的互补性,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泛亚和亚欧经济一体化。
(一)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大支柱”
(1)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政策和法律上为经贸合作铺平道路。
(2)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交通大通道,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的经贸合作和交流提供便利。
(3)贸易畅通。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4)货币流通。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本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5)民心相通。加强民间的相互往来,增进友谊。
(二) 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建议
(1)建设通道,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网络。不断加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能源等通道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建设和完善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区域的交通主通道,加快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打通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东盟经济走廊,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交通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网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地区)的互联互通。
(2)吸引东部产业转移,打造以中亚等区域为市场的加工贸易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以互联互通为纽带、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对外开放政策为保障。西部省(市、区)应注重优势资源的开发。西部省(市、区)的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应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不仅为内地提供产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国际大通道将产品远销国际市场,这对西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省(市、区)还应注重创造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吸引东部产业落户西部。除了资源型企业外,鼓励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西部,建立面向中亚、南亚等区域的加工贸易基地。这首先是因为西部距离这些市场较近,可以大大节省交通成本;其次是因为西部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较低。
(3)建设自由贸易区。与东部的开放相比,西部的开放程度较低,起步较晚,依然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短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提高“向西开放”的水平,以开放促发展。自由贸易园区的开放程度是非常高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推进现有试点的基础上,还要选择若干个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为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选择西安、乌鲁木齐、兰州等城市先行先试,依托现有的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区,通过相应的整合优化,建设自由贸易园区。
(4)增加对经济带发展滞后的国家的贷款,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抵抗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弱。尤其在当前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国际背景下,全球流动性逐渐降低。拥有较多外汇储备、资金较为宽裕的国家可以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帮助较为落后的国家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并提高其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可引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分担部分风险。要提升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重要。有条件的国家可以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帮助这些较为落后的国家建设公路、铁路、网络、管道等基础设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陆上相连的广大区域,可以用高铁将各国迅速串联起来。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这些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5)设置区域性的政策性银行,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可以协商建立区域性的政策性银行,承担区域内部担保融资、货币合作、金融监管等职能,共同应对经济波动。当区域内成员陷入金融危机时,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援助,避免发生经济衰退。继续推广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并将其逐步扩展到一般贸易领域和非贸易领域,加快推进本币结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市场主体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币,以降低区域内进行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条件成熟时,推动双边结算向三边甚至多边结算扩展,逐步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多边结算体系。
(6)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与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相结合。上海合作组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天然合作平台,其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几乎覆盖了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印度、巴基斯坦吸收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题中应有之义。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对接将更具可操作性:东南向与东盟及未来的区域综合伙伴关系(RCEP)计划对接;西向与中东、非洲对接;西北向与欧洲对接;东向与东亚及未来的中日韩自贸区对接。如此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而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主导国,我国将大大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7)促进经济带国家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可以增进了解和互信,尤其是青年学生之间和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流。一方面,经济带中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名额与奖学金吸引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青年学生来学习,有条件的高校尽量实行英文教学甚至开办国际部,使留学生能更加适应当地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经济带各国一流高校的政府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可以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来自经济带其他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与学习,鼓励他们与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交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和文化。
(8)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可考虑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各项务实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高效率的一体化经济区,最终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地区是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发展程度呈“中间低、两边高”的态势,中亚资源丰富,但是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洼地。因此,建设的重点是中亚地区,利用互联互通带动中亚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这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1)政治局势不稳定,合作风险较大。中亚地区受“三股势力”的影响,政治局势不稳定,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并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引起了在这一地区有传统影响的俄罗斯的担忧,中吉乌铁路计划被俄哈吉塔铁路计划所取代就是一个例子。为了巩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近年来提出了一个整合中亚地区的倡议,即“欧亚联盟”的设想。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受到了其他大国利益争夺的影响。目前在中亚存在许多区域经济合作方案,比如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的“新中亚战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等,这对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有一定的冲击。
(2)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协调难度较大。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吉尔吉斯斯坦希望建设连通其南部和北部的铁路,乌兹别克斯坦期待中国启动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塔吉克斯坦继续寻求中国帮助其改善基础设施等。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发展差距也很大。
(3)基础设施不完善,合作成本较高。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经济体,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影响了贸易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并且,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比如铁路铁轨,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
(4)宗教和民族问题复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比较活跃。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覆盖的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诞生过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这些地区的民族、种族关系复杂,不同宗教、同一宗教不同派别、不同种族和国家常常为争夺土地、资源而爆发局部冲突,使得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较为动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和共赢。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环境也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的大本营,严重威胁着该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和平发展。
(5)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国家体制相去甚远。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所覆盖的地区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至今日经济发展依旧乏力,俄乌之间甚至爆发过冲突。中线和南线所覆盖的地区,巴以冲突、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历史遗留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存在严重的后遗症。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体制、宗教文化习俗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如果不能得到正视、尊重,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景将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