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前沿: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战略框架

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再加上区域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结构优化,应该更加侧重于分散布局,从而形成“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见图2—8)。具体地说,未来我国国土开发就是形成具有“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组织框架。孙久文、李爱民:《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分散,优势集中”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研究》,载《经济学动态》,2012 (5)。

图2—8 “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

(一) 四大板块并重

1.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是我国发展基础最好、市场化水平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肩负引领全国体制机制改革、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任。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下,鼓励东部率先发展,一是要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着力提高东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积极推动科研人员流动和技术转移;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主动引导劳动密集型和一般低附加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五是要继续健全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强在基础设施、市场开拓、产业发展和企业联合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如下:一是要特别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巩固和提升中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三是要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整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四是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强化其综合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五是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升级。

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的水平长时期落后于全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时期,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国内市场被不断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是政策支持的重点。一是应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二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培育良好的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五是积极培育并发展壮大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昆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域,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六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早期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发展困难重重,但东北地区具有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东北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未来一段时期内,一是应继续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坚实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二是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四是注重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打造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二) 五条轴线共举

根据我国现有城市群的分布状况,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可以重点考虑构建五条主要发展轴线,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发展网络,积极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由主要城市群向沿线流动,增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1.沿长江经济带

沿长江经济带横亘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紧密相连,是我国东、西、南、北经济技术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应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整合经济带沿线的自然、产业等基础资源,充分发挥长三角对整个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沿线主要区域的开发,形成东西互动、南北扩展的发展格局。

2.陇海—兰新发展轴

陇海—兰新发展轴作为欧亚大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连接着黄河三角洲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向西一直延伸到西部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天山北部经济带。开发陇海—兰新发展轴,有利于加强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与欧亚大陆沿线的经济技术往来。而且,陇海—兰新发展轴还承担着我国领土绿色屏障的生态功能,应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的协调。

3.沿海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无论是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方面,还是在人才技术和国际化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未来一段时间,沿海经济带应继续保持优势,积极推进沿海及城际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促进区域合作,推动网络化开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以及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方面为全国树立标杆。

4.京广—哈大发展轴

京广—哈大发展轴横贯我国整个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两大板块,同时与环渤海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相连,是我国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重要枢纽。京广—哈大发展轴既包括了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及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基地,也囊括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其农副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未来一段时期内,京广—哈大发展轴应该依托京广铁路、哈大铁路、京港高速公路、哈大高速公路等,以主要城市和城市群为龙头,根据沿线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充分整合资源环境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京广—哈大发展轴对沿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开发,形成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新的开发框架。

5.宝昆通道发展轴

目前,这一地带已成为西部地区纵贯南北的增长带,连接包兰铁路、陇海铁路西段、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是全国矿产和水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该区域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着重培育与建设宝昆通道发展轴,将关中—天水地区、成渝地区连为一体,促进该地区的国土网络化开发,提高国土开发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 七个经济圈

以主要城市群为支点,根据其中的核心城市群对周边辐射范围的大小,以及各主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积极构造七个超越行政区域的经济圈。通过核心城市群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其他邻近地区加快发展,增强我国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相对均衡和区域内部的有机联系。

1.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地区,以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为核心,包括三大城市群的腹地。具体而言,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地区,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业已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三个核心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并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具备形成更紧密的经济有机体的基础和条件。

2.泛长三角经济圈

泛长三角经济圈主要包括覆盖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的长三角城市群,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以及各自直接辐射的区域。该区域具有最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最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最全面的对外开放。泛长三角经济圈应着重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全面探索,侧重于区域合作和创新的初步尝试以及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互动的有效实践,力争成为全国区域合作的先行先试区。

3.大珠三角经济圈

大珠三角经济圈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支点、以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合作为纽带的广大辐射带动区域。大珠三角经济圈应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有效利用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这一优势,积极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全面提升其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运、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海峡西岸经济圈

海峡西岸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主体,包括其周边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圈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合作,逐步形成完整的发展布局。同时,应积极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圈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圈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向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5.成渝—关中经济圈

成渝—关中经济圈以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为主体,包括两个城市群的周边地区。尽管就全国而言,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实力都偏弱,但在西部地区,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也具备聚集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能力。成渝—关中经济圈的发展需要以构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积极推动区域分工与合作,构建冶金、能矿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体系。

6.中三角经济圈

中三角经济圈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昌九工业走廊为主体,包括其周边地区。中三角经济圈囊括中部地区各个省(市、区),不仅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而且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三角经济圈应致力于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构建,并积极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7.哈大齐经济圈

哈大齐经济圈是以哈大齐城市群为主体、涵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广大区域。哈大齐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是我国早期的重工业基地,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该区域的发展应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破除区域发展的藩篱,并积极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打造东北亚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四) 若干城市群

根据未来区域发展“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总体战略,以及当前人口迁移的趋势,可以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和产业将进一步向主要城市群聚集,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并综合考虑区位分布及其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承载人口与产业聚集的城市群划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1.一级城市群

一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其肩负的使命主要是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着力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2.二级城市群

二级城市群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其主要作用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导区域经济发展,聚集人口和经济活动,并着力布局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战略性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3.三级城市群

三级城市群包括哈大齐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天山北麓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区域性增长中心,其主要功能是聚集国家战略产业,并作为区域性经济的增长中心,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