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12—2013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进展

基于第一节中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下面将对文献中有关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主要分为视觉障碍儿童特点研究和教育现状研究的新进展情况。鉴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身心、认知及心理特点在《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前两集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现只对新发现的相关特点进行阐述。关于教育现状的进展,主要从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总结。

一、视觉障碍儿童特点研究的理论进展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研究新进展

视觉障碍儿童最大的生理特点即视觉损伤。一般包括盲与低视力两类。参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见http://www.cdpf.org.cn/2008old/wxzx/content/2007-11/21/content_25055637.htm, 2013-09-10。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4~6岁儿童的视力发育也不断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屈光筛查,动态地监测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以早期发现低视儿童,参见魏宁,吴广强,王淼,薛子颖,叶诚,许景,童梅玲:《南京市区4~6岁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和趋势分析》,载《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2012。尽早进行矫正和补偿教育。

视觉经验的缺失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概念表征存在影响。主要体现为:视障儿童联想的事物特征数量少于健全儿童,并且比较分散;视觉障碍儿童通过触觉通道获得的概念特征明显多于耳聋童和健全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因为视觉通道缺失的概念表征能够通过其他感觉通道和对语言的学习来减少。参见宋宜琪,张积家,王育茹:《感觉经验缺失对视力、听力障碍学生概念表征的影响》,载《中国特殊教育》,2012(1),31~35页,41页。上述实验结果再度重申了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因此提醒相关家长及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视障儿童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通道,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及提示作用,积极拓展视觉障碍儿童对事物表征的认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研究新进展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既遵循普通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因缺乏有效的视觉活动而表现出与普通儿童不一样的认知发展特性。参见邓猛:《视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65~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相关研究发现视觉障碍儿童新的认知特点如下:

其一,低视生的阅读效率会受到阅读材料中字号和词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虽然低视生对二号字和一号字的阅读速度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从趋势上却能发现,随着字号的增大,他们阅读句子的时间在减少。参见李建军,张兰兰,闫国利:《字号和词频对低视生阅读效率影响的研究及教育对策》,载《中国特殊教育》,2012(8),30~34页。也就是说,字号越大,越有利于低视生阅读。这启示相关教育者及研究者探寻适合低视生提高阅读效率的字号,以增强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

其二,视觉障碍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健全儿童存在差异。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参见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337~34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新的研究发现:视障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显著低于健全儿童;视障儿童的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相互影响;年龄、视力水平、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学生干部等会影响视障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种类对视障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并不明显。参见李洁瑛:《视障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载《中国特殊教育》,2012(5)。此项发现启示相关工作人员及家长要充分重视视障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要从年龄、视力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其社会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化进程。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研究新进展

对4~6年级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焦虑特征进行测试,研究发现:虽然4~6年级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约10%的儿童存在社交焦虑症状;性别差异上,男童较女童更容易感到孤独;从年龄上来看,视障儿童普遍表现出对社会交往的焦虑,其中五年级的儿童对事情的心理敏感度高于四、六年级的儿童;儿童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恐惧程度对其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参见邓晓红,朱乙艺,曹艳:《视障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交焦虑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载《中国特殊教育》, 2012(11)。此项研究结果应引起视障儿童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在日常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应鼓励视觉障碍儿童尤其是男孩子与他人打交道,克服对外界事物的害怕心理,预防和减少对社会交往的焦虑和恐惧,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的理论进展

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的理论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体系的相关进展方面,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阶段。

(一)视觉障碍儿童学前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学前教育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视觉障碍儿童来说,亦是不可忽视的黄金时间。随着社会各领域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视觉障碍儿童的学前教育也逐渐起步发展,不少盲校开始为视障儿童设置学前班,以便确保其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上海市盲童学校开设了我国第一所对盲童进行正规系统教育的幼儿园。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前对视障儿童的教育,开设了综合康复、游戏教学等特殊课程。在此基础上,响应上海提出的“教育零拒绝”号召,接收视障兼有智力或者其他障碍的多重残疾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为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学习,上海市盲童学校先后参加“中美合作项目全国学前师资培训”、“多重师资培训”等国际项目,参见夏峰,严淑琼:《传承百年,积淀长宁特殊教育课程文化》,载《上海教育》,2012(Z1)。为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机会。参见潘晨聪:《爱的百年承诺与付出——上海市盲童学校办学纪实》,载《上海教育》,2012(36)。

关于盲童学前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烟台市盲校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面谈指导、电话随访、个别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盲童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同时,鼓励盲童家长开展家庭早期教育训练,并指出相应的注意事项等。参见翟少梅:《盲童学前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浅探》,载《现代特殊教育》,2012(4)。

(二)视觉障碍儿童义务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我国的盲校实行九年一贯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视觉障碍儿童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存在地域差异性,沿海、中部及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地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全部普及;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师资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参见于玉东,刘聪颖,王新,崔百露:《河北省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载《中国特殊教育》,2012(4)。

按照《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结构整体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基本现状为,特殊教育课程越来越强调生活质量,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渐扩大,形式逐渐增多。针对目前盲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有关学者提出相应建议:教育部门加强与一线盲校合作,更好地从实际出发设置课程;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观察学生的特点,使课程进一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教学内容注重视障学生的“生活化”需求;积极探索国外盲校课程设置的经验。参见高川:《浅议我国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内容》,载《现代交际》,2012(4)。

(三)视觉障碍学生高等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近年来,包括视障大学生教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基本形成了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为基础、在特殊高等教育学院就读为骨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辅助的格局,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并发挥效果。针对视障大学生开设了按摩等本、专科专业,但是其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就业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参见麻一青,孙颖:《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载《中国特殊教育》,2012(7)。

由中国盲人协会、一加一(北京)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及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承办的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研讨会于上海举行,就视障大学生教育的支持服务、国内外视障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实践、职业教育等问题做了相关讨论,同时,部分视障大学生的家长代表与专家就国内视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策改革等提出了建议。参见宋明华:《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研讨会在沪举行》,载《现代特殊教育》,2012(1)。

有关学者以针灸推拿专业的视障大学生为例,提出了视障大学生的PBL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构建优秀的结构课程,设计相应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过程评价及教学效果的研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特点、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掌握学科,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而视障大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则应该学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提出问题并学以致用。同时,PBL教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一定的平台,如为视障大学生提供读屏软件和点显器等专业技术设备,以及与健全大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全纳教育平台等。参见徐兴:《论视障大学生的PBL教学模式》,载《现代交际》,2012(12)。

(四)视觉障碍人士职业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视障人士的就业行业和岗位比较单一,主要以推拿、按摩为主,极少数视障者选择了自主创业。有关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全纳教育视域下,视障大学生在就业认知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包括就业方向不明确、欠缺个人职业规划等;同时,部分视障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非常畏惧就业。由此,对视障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观点:首先,要依据政策法规,结合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为视障学生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和完善对视障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意识和就业技能;其次,结合现实情况,完善就业指导内容,提供思想教育指导、职业规划设计指导、心理调节指导和就业指导等;最后,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规范、科学和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全程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参见张洪杰:《全纳教育视域下视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