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不对称与帝国的形成:重新思考东亚力量关系
何伟亚
何伟亚(James L.Hevia)/美国芝加哥大学
2008年2月,南加州大学召开了一次主题为“美国学术的历史与争论”(History and Contradictions of American Scholarship)的会议,本文即是其中一篇会议论文。这次会议由卫思韩(John E. Wills, Jr.)组织,汇聚了许多历史学学者、政治学学者、政策顾问以及决策人。卫思韩在组织会议时对与会者提出了两个艰巨的任务。一是思考学术团体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中的地位,以及探讨当代学者是否比费正清(John Fairbank)时代的学者更具有影响力。第二个任务则是思考用以描述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模型或理论建构。尽管区域研究与国家的关系也很值得探讨,我的关注点却主要集中在后一个话题,即对外关系的模型与理论。
在为我们提出任务时,卫思韩声称“朝贡体系”就像一艘遇难的船,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抢救它,并且希望与会者能够就布兰德利·沃马克(Brantly Womark)提出的“不对称体系”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在卫思韩看来,这是一个对于研究中国对外关系更加有效的方法。沃马克在其新书《中国与越南:不对称的政治》(China and Vietnam: The Politic of Asymmetry)中提出了一个理解不对称力量关系的框架。为了评估沃马克理论的贡献并查明是否存在拯救朝贡体系的方法,我认为我们需要谨记朝贡体系的内涵,而且,我在开篇就要指出,我不认为朝贡体系已如卫思韩所说的那般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历史教科书中,朝贡体系仍然是呈现前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形式,而且沃马克教授的著作也未能将之完全摒弃。事实上,尽管我没有机会广泛地阅读新近的文献,我还是怀疑从事中国学研究的政治学学者是否已经完全放弃了朝贡体系而转向其他。然而,在历史学界,状况则大不相同。下面我将简单地回顾一些学科差异,而首先要回溯的则是“朝贡体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