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不
大乘中观学派的对事物的生起和性质有一个重要的说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中论·观因缘品》)这就是著名的八不缘起说。八不缘起说否定一切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同时也集中地反对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概念去说明世界万物的实有,反对把概念看作实在的。认为执著生、灭、常、断等概念,乃是一种戏论,对认识现象的实相和宗教道德的实践都是无益的。八不说就是为了消灭这种戏论,使人进入寂灭状态。
从思维方式方面看,龙树的八不主要是破,是否定,是一种以破为立,即通过否定来肯定佛理的方法。佛教通常认为,宣扬真理的语言表达有两种方式:遮诠和表诠。遮诠是从反面作否定的表述,以排除事物的真实性。表诠是从正面作肯定的表述,以显示事物的真实性。八不就是否定对一切现象的种种认识,从否定方式中,显示悟入一切现象的实相——绝对空性。龙树运用相待的二分法,从两方面破生又破灭,破常又破断,破一又破异,破来又破去,以体现中道正观。生、灭、常、断可以概括为有、无,所以龙树又着力于破有破无以显示中道,也就是“破邪即显正”之谓。《中论·观涅槃品》说:“非有,非无,非有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即无,“非有无”即非亦有亦无,也即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即亦有亦无。这是通过否定有无,以显示亦有亦无的中道,是由否定到肯定。
提婆进一步发展了龙树的学说。他认为龙树以破为立的方法不彻底,主张一破到底,“破而不立”。他采用三分法,不仅破有破无,而且也破亦有亦无,的确比龙树破得更为彻底了。
随着中观学派的二谛和八不学说的流行,大乘佛教形成了四句例的推理方法。四句例的格式,如以有无、是非为例是:
四句的逻辑推理顺序是正反合离,也就是肯定(表)、否定(遮)、肯定又否定、超越肯定和否定。这四句是对一切事物的四种不同解释。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有无、是非问题,四句例按照正反合离的规定,分别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佛教认为,这四句并不是对事物的真实的说明,执著四句分别以为真实,就是偏见,就是戏论。但是沿着四句例的分合和否定的倾向逐步展开,继续前进,也就可以进一步获得更真实的知识。由此四句又称为“四门”、“四句门”,是所谓悟入实相、进入涅槃之门。中国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说,释迦牟尼之道“理超四句”,“体绝百非”。“四句”就是正反合离四句;“百非”,“非”,是不,不是,否定,“百”,是多数的意思,如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等等。“超四句”就是“离四句”,“绝百非”就是断绝百非。大乘佛教认为,只有在道理上超离四句,在体性上断绝百非,扫尽各种各样的偏见,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要求,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
龙树的八不理论含藏着这样的认识论观念:知识并没有也不能向人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东西,它只能产生分歧,增添矛盾,导致争论,使人生增加烦恼和痛苦。显然这是一种极端的怀疑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