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要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既要广泛地与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思维作比较,其中尤其要与儒、道等哲学思维相比较,同时还要与印度佛教哲学思维相比较,通过这种多向的比较,就能揭示出中国佛教哲学与各种思维流派、传统儒道哲学、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其中相异之点固然表现出中国佛教思维的特点,即使是那些相同之点在另一种意义上也表现出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特点。
1.直觉性是佛教也是中国佛教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这是由于佛教哲学作为解脱人生痛苦的哲学,其目的是追求超越现实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思想解脱和精神满足,因此它往往排除分析、逻辑、经验的思维,排除语言文字功能,提倡直觉思维。佛教直觉思维的特点是:(1)直接切入性。主体直接深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泯灭主客界限。(2)整体契合性。主体完整地把握、悟解宇宙的实相(“空”,“真如”),或返归、悟证人生的本性,达到与客体的完整契合。(3)神秘意会性。佛教直觉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意会性的,神秘性的,不可思议的。上面我们讲到的中国佛教哲学的融会性思维、顿悟性思维和内向性思维就是直觉思维的具体形态。
2.否定性是佛教也是中国佛教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佛教追求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或是彼岸佛国世界,或是主体内在本性的纯正呈现。这就要求否定现实世界和现实人生,或是实现人生的某些方面(如欲望、情感、要求等),因此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往往贯穿着否定现实的目的,要求通过直觉思维体悟一切皆空的佛理,主观上对一切事物都不执著。印度佛教小乘主张破除对人生自我实体的执著;大乘中观学派视一切皆空无自性,主张破除对人生和客观世界的一切实体的执著;大乘瑜伽行派则主张识有境无,强调外界客观环境都是主体意识的变现。中国佛教学者僧肇提出“不真空”的命题,三论宗通过一系列的多重否定,宣扬无所得的思想,天台宗以及后来的华严宗和禅宗的思维方式,也都程度不等地贯穿着否定现实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否定性的思维活动,以肯定成佛境界,是包括中国佛教在内的整个佛教的基本逻辑。
3.实用性是中国佛教思维方式的又一显著特点
这里所讲的思维的实用性,是指对宣传佛教、信仰佛教和成就佛道的最实际、方便、迅速、“有效”的思维方法和途径。中国佛教学者所运用的比附性、融会性、顿悟性和内向性的思维方式,都表现出实用性思维的特征。为了求得佛理的解释而采用比附性思维,为了尽量减少传播佛教的阻力而运用融会性思维,为了尽早由凡转圣,快速成佛而提倡顿悟性和内向性的思维,这都反映出中国佛教学者重视实用、实效的思维品格。这种思维的实用性包含了承认现实、巧于调和的特点,如承认与调和跟佛教主旨相悖的儒学就是突出的表现。中国佛教思维的这种实用性特点,又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否定性特点,使中国佛教思维中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肯定性、现实性,把修持活动与现实活动、成佛境界与眼前生活统一起来,从而又表现出某种世俗性、入世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