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0-2011):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问题提出

自2009年以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多种商品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涨幅,先是大蒜,然后是绿豆,近期鲜菜、鸡蛋等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较快增长。面对这种形势,货币政策当局究竟该如何决策?政策当局是否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应对这些商品的快速增长?事实上无论是否明确实施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都是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许多中央银行都重点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率而非总体通货膨胀率,并且往往将食品和能源价格排除在政策关注目标之外。例如美联储所特别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中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欧洲中央银行所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中则是剔除了食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Mishkin, 2007)。政策当局关注核心通胀的原因在于“总体价格水平变化中包含了较多的短期噪音”(Rich and Steindel, 2007)。因此货币政策是否该对大蒜、绿豆等食品的价格进行响应,这个政策选择背后所隐含的理论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应该对标题通货膨胀(总量通货膨胀)还是核心通货膨胀进行反应。

中央银行为什么要关注“核心通货膨胀”,并且往往将食品和能源价格排除在外呢?Roger(1998)指出理论上核心通货膨胀特别强调标题通货膨胀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持续性部分(persistent component);另一个是标题通货膨胀中的具有普遍性的部分(generalised component),其理论基础分别来自Friedman(1963)和Okun(1970)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前任美联储副主席Blinder(1997)指出美联储将食品和能源价格排除在政策目标之外主要是由于央行对于控制此两大类商品价格无能为力,而非由于其波动性过大;核心通货膨胀和标题通货膨胀的区别还在于核心通货膨胀强调区分价格冲击中的暂时性因素和永久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米什金(Mi shkin, 2007)认为虽然货币政策可以在长期内控制标题通货膨胀,但对短期内由供给冲击造成的产品相对价格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总量通货膨胀上升却无能为力;而核心通货膨胀剔除了某些价格变化幅度大的商品,因此能够更清晰地反映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Rich和Steindel(2007)指出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效应,区分永久性价格上升和暂时性价格上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总体价格指数中暂时性价格变化部分予以剔除。如果价格上涨仅仅是暂时的,货币政策应避免过度调整,如果价格上涨具有较强的惯性,货币政策则需及时作出调整。Mishkin(2007)认为当标题通货膨胀中具有重大临时性因素时,重点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的失误,特别是当货币政策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比较长的时滞时。因此关注核心通货膨胀,不仅要关注价格波动较大的成分,还需要区分长期价格上涨和短期价格上涨。

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通过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最早由Gordon(1975)提出并广为采用。由于核心通货膨胀并没有固定的概念,因此不断有新的计算方法出现,Mankikar和Paisley(2002)将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分为基于统计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两大类。然而现有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标题通货膨胀中持续性成分的研究,或者由于计算方法过度复杂导致其实用性较低。Blinder(1997)从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角度建议,根据通货膨胀各部分价格变化的持续性或者与整体通货膨胀的协方差来重新分配权重并计算核心通货膨胀而非剔除部分产品。

本报告试图借鉴Blinder(1997)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定义,根据标题通货膨胀中各成分的持续性构建中国核心通货膨胀,从而为预期未来通货膨胀变化提供相应的借鉴。此外,与现有国内计算通货膨胀惯性的文章不同,本报告通过环比通货膨胀率来计算其惯性,从而避免了同比通货膨胀可能对惯性的高估。由于基于权重的方法本质上属于基于统计方法的核心通货膨胀计算方法,因此比基于模型的方法更加简便,实用性更强。下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二小节对现有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进行总结;第三小节基于近年对通货膨胀惯性研究的成果,使用两种方法计算标题通货膨胀中各项目环比增长率惯性,进一步由此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中各项目的滚动权重;第四小节对基于惯性权重核心通货膨胀的统计特征进行描述,并比较其在标题通货膨胀预测方面相对于传统剔除法核心通货膨胀的优势;第五小节对2010年以来的通货膨胀进行分析;第六小节是论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