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雷锋精神的跨时代意义
1.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作为时代偶像,激励着一代一代的青年学习他。
50年前,年仅22岁的雷锋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与世长辞。49年前,也就是1963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他写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时间,“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响遍了中国大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浪潮也一浪接着一浪,席卷华夏大地。
“雷锋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具体体现为:“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这些都是对“雷锋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思想价值日益多元化,有些人看到社会存在的阴暗面就大发感慨,并说“雷锋精神”过时了,雷锋被解构、被符号、被调侃,但真的像某些媒体丑化的那样吗?中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无动于衷吗?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科协主席黄细花在和记者交谈时曾这样说道:“我认为,雷锋精神在当代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表现得更深层、更广泛了。”细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确实如此。
冰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面前,全国人民都自发地伸出援手,守望相助,各地官兵、党员纷纷奔赴第一线主动出钱出力,扶持灾区同胞;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中,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不计酬劳、不分昼夜地主动服务、无私奉献;在各大社区、学校、医院、街巷,我们随处可见义工的身影,他们默默地奉献绵薄之力,以汇成大爱无疆……
这些不都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吗?雷锋精神没有断,也不会断,而且必将常传常新。
从当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个人得失、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延续到今天的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志愿理念,“雷锋精神”不但常青,而且被赋予了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雷锋精神”的光辉依旧在重大事件和场合中激励各族人民作出不朽贡献。
了解到“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党员、公务员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呢?
人大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说:“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的理解是雷锋精神主要是时代精神、做好凡人身边小事的精神。”
雷锋纪念馆原馆长孟雷宣对于“雷锋精神”是这样诠释的:“这几十年来,我学习、宣传、研究雷锋精神,最大的感受是,雷锋精神就是一个字——爱。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家里爱父母长辈,在学校爱老师同学,在工作单位爱同事领导,爱你的事业,只要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爱党、爱国、爱人民。”
老馆长还提到雷锋的一篇日记的内容:“我从阶级友爱出发,爱全国人民,也爱全世界劳苦大众,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要为他们的幸福、自由、解放而贡献我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
更要深刻理解这种爱,爱造就和谐,从小爱到大爱,将爱传遍各地,我们就会获得幸福,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退休干部、雷锋生前老友黄菊芳在回忆雷锋时这样告诉记者:“1956年下半年,望城县机关准备从农村招收一名交通员,物色人选的任务交给了我。经过多方调查,我了解到雷锋苦命的身世,也了解到他对党、对社会主义深厚的感情,于是建议录用他,并有幸与他共同工作了一年多。
“来到机关后,雷锋的工作很繁杂。但不管大事小事、分内分外,只要他知道的就会抢着去干,毫无怨言。他对党和人民的质朴真挚的感情,让我深深感动。在他的人生履历中,从没有叱咤风云的一页,他的伟大都是由一件件平凡细小的事情聚集而成的,是平凡凝成的伟大,矢志铸成的必然。”
对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黄菊芳感慨万分:“50年过去了,常常听到社会上一些人议论,说市场经济的今天讲求的是按价值规律办事,似乎雷锋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行不通了。我绝不苟同,相反,我认为当前更应该提倡学习雷锋,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决不能让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自由滋生。”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而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名党员、公务员,我们更有责任将雷锋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生活常态。因为时代发展离不开雷锋精神、社会进步离不开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更离不开雷锋精神。
2.在新时期,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某论坛曾贴出这样一个帖子,题目是:“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还需要雷锋精神吗?”我们暂且不回答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较大影响,可以继承且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的,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其中,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
这些美德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此外,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和推崇的精神。它们同样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勤劳简朴、不畏艰难等,而这些在“雷锋精神”中都有所体现。
60年代的“雷锋精神”是当时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精神的典型代表。它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这些恰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吻合。
“雷锋精神”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努力,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爱人、惜物、忠诚、进取、质朴等传统美德的升华和集中体现。从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来看,时至今日,反映着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雷锋精神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新时代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011年2月14日,在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走到了台前,他就是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主持人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郭明义1977年参军,1980年入党,1982年复员后被分配到了齐大山铁矿工作,因为表现突出曾先后获得过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还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1990年,为了响应齐大山铁矿职工义务献血的号召,郭明义第一次参加了献血活动,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献血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但血库中却常常血源不足,从此他每年都坚持无偿献血,有时候一年两次,20年从未间断。
医学专家介绍,一个体重为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为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0000毫升(平均每次献血1.1升,每年献血2.7次),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
2005年时,得知捐献血小板能够挽救更多的人,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从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到后来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
为了让更多人及时得到救治,除了自己献血之外,他还号召齐大山铁矿的所有职工一起参与进来。2007年3月2日,在他的号召下,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了2万多毫升。像这样较大规模的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多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3月,郭明义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将成员发展到了30多人,并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
2009年,郭明义发起成立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并通过宣传得到了200多名单位职工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参与。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30多年来,无论外界对郭明义如何评价,他始终如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坚持了下来,将爱心撒播到了全国各地。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诚恳地说:“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郭明义这样告诉记者:“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说:“郭明义同志是新时期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是雷锋精神新时期的写照。”
在“雷锋传人”郭明义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义利并举、崇德尚义、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更深刻地理解到什么才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这种美德和精神,永远是文明社会发展中高尚的精神境界,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弘扬和发展新时期雷锋精神,时刻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做好党的助手,做好人民公仆。
3.雷锋精神走出国门,感动世界,“雷锋”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出生在湖南望城、在旧社会饱受苦难的雷锋,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他做过勤务兵、工人,最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雷锋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无论从事哪一份工作,雷锋都会抱着这样的理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他处处精打细算,从节约一粒粮食、一枚螺丝钉、一度电做起,从不乱花一分钱,将积攒下的钱用来支援农村生产和灾区人民。很多不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傻”,但渐渐地,所有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开始自觉地向他学习。
一个22岁年轻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名字。他,从未上过战场,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且似乎与电影中的战斗英雄相距甚远,他所能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贡献,他的行为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凡,他的人格却从普通中变得伟大,因为他在小事上作出了大学问。
雷锋一直不曾被忘记,相反,但早已跨越大洋,而成了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走出了国门,感动了世界,“雷锋”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63年11月27日,阿尔巴尼亚《青年之声报》登载了雷锋日记摘录,并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为标题介绍了雷锋的生平。
1987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北京的宣传者请回他们在60年代的英雄:雷锋”。报道中不但介绍了雷锋的生平,还提到:“北京街头出现了横幅,公共汽车上张贴着标语,上面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些共青团员擦洗了街头的公用电话亭。”
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的3月5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文章中提到:“雷锋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倒过。他的乐观主义能给人以勇气,能缓和社会的紧张关系。”可见雷锋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英雄,雷锋精神也成为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国外学习雷锋的典范,不能不提到美国的西点军校。去过西点军校的人都会对校园中那尊雷锋的半身塑像记忆犹新,这尊塑像几乎成了西点军校的著名景观。走进会议室大厅,你还会发现,里面有五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的塑像,排在首位的就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
当记者问西点军校的老师为何如此看重雷锋时,他们说:“雷锋属于全世界。”“我们要像雷锋那样生活。”
不仅如此,西点军校还将雷锋日记中的一些名言,印制在发给学员的学习手册的扉页上,提倡学员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定期奖励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在各个教室的黑板上,几乎都会有介绍雷锋事迹的内容;橱窗里贴有雷锋的照片,图书馆里珍藏有雷锋的相关书籍,广播里播放着有关雷锋的歌曲;学员走上街头学习雷锋,为美国民众做好事;甚至有些学员在照相的时候,还会模仿雷锋在照片中的姿势……
不少人不禁会问,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什么对雷锋这样重视呢?西点军校为什么要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作为学习的楷模?那就是“雷锋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5年,一位名叫罗杰斯的美国人来到中国辽宁,他的全名叫雷夫·艾里克·罗杰斯。因为“雷夫”常常会被人误读为“雷锋”,于是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小伙子便和这位中国英雄结了缘。
刚开始的时候,罗杰斯并不了解雷锋的英雄事迹,只是知道他是个名人。当一次又一次被别人误称为“雷锋”,听到众人对这个名字的高度赞扬后,他忍不住翻阅了有关雷锋事迹的图书,也开始发自内心地崇拜起这位英雄,以实际行动践行起了“雷锋精神”。
如今担任辽宁省锦州市商业银行国际部经理助理的罗杰斯被很多人称呼为“洋雷锋”,他曾慰问儿童医院的脑瘫患儿,援救在海外遇到困难的中国留学生,并在工作之余将《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自费印刷若干份送给自己美国的朋友。
罗杰斯荣获了辽宁省的“雷锋奖章”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说:“原来不少西方人知道的雷锋形象只是一名军人手握钢枪的画面,但读过英文版《雷锋日记》后,不少人就会问到,为什么没有更多地了解雷锋呢?雷锋的话都是国际化的。”
记者问到罗杰斯对雷锋的理解,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当今社会,有不少人会崇拜奢侈品,相互攀比名牌。可在雷锋眼中,生活中真正美好的并非华丽不实的物品,而是农民的手、工人的制服、军人的脚,这些才是最美丽的。我也觉得这些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最实际的,不虚假不浮华。
“雷锋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怎样帮助别人,都是别人在流传他的故事,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不是只有今天我去帮助别人,而是每天我都应该如此。”
对“雷锋精神”有着深刻理解的不止罗杰斯一人,出生在洛杉矶的美国乡村音乐歌手马克·力文也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身为乡村音乐家、专栏作家、社会学博士的马克·力文现任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在他看来,雷锋是一个“热心肠、负责任、乐于助人的年轻士兵”。
2012年3月4日,力文教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雷锋事迹原创摄影作品展上手持吉他,用中文弹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借以宣传雷锋精神。他不仅是这样唱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曾在美国当了30年的全职志愿者,致力于帮助贫穷者改变困境,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听说了雷锋。
来到中国后,他认识了现在的经纪人傅涵女士和她的父亲,从他们那儿听说了许多雷锋的故事,并学会了包括《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书》等经典歌曲。他认为:虽然美国也有不少人致力于慈善,但那些人通常都是明星大腕或名商富贾,做善事的目的也往往都是为了名利,雷锋则不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他不计回报一味付出,是凡人更是英雄。
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力文教授说:“在中国,人们乐于树立道德模范,遵守慷慨助人的原则,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其实,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巴西等很多国家同样也以各种方式学习雷锋,并开展相应活动。如今,《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等书籍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雷锋精神”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4.生命无悔,大爱无疆,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退色、永放光芒的人性旗帜
著名散文家杨沛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雷锋精神之所以被亿万人接受,不是行政手段、法律规范、纪律约束所能做到的,更不是金钱和物质所能换取的。这是思想的认同,心灵的契接,是一个灵魂出入另一个灵魂的碰撞、启迪和接纳。”
雷锋这个名字再一次如春雷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如春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作为一名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雷锋用22年短暂的生命谱写出了无比壮丽的人生华章,在精神领域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世人敬仰的丰碑,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精神路标”。
49年前,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9年后的今天,中国各地涌现出一件又一件“雷锋式”的感人故事。一代代“新雷锋”的不断成长昭示着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成为中国人民昂扬前进的不竭动力。
尽管年轻的雷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不会离开,生命无悔,大爱无疆。“雷锋精神”这面永不退色、永放光芒的人性旗帜必将始终飘扬在所有人的心中。
在雷锋身上,也许我们找不到什么大的“丰功伟绩”,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做了无数点滴好事。这恰恰是人性光辉的最好展现,也是最值得每一个普通人牢记和学习的。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社会上滋生出一些不良之风,某些信仰物化、精神滑坡、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曾刺痛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同时也考验着公务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块心灵的净土?在物欲横流的诱惑之下,我们又该如何重塑一种道德的标杆?”
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越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越是精神世界将要出现匮乏的关键时刻,“雷锋精神”就越能展现出璀璨夺目的光辉。因为它是我们当下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虽然如今大多数80后、90后对于雷锋这个鲜活的形象感到模糊或者陌生,但一提到雷锋,在所有人脑海中还是会想到思想品德教育课上的文章,和画册中永远年轻的灿烂笑容;虽然不少人对“雷锋精神”感到疏离,难以理解这样一个影响过几代人的榜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代表着怎样的精神传承,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名字所体现出的文化传统对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的追求,知道这个拥有“大爱”的人是如何成为我们新时代的榜样的。
很多人也许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曾引发了全国性的对人生意义之思考;很多人也许还记得,90年代在知识分子中引发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凸显了转型时期知识界的精神生态和价值取向;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去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社会对良知良心的痛切拷问。
但我们不必为此担忧,也不用忧叹“人心不古”。只要“雷锋精神”这面人性旗帜不退色,拥有大爱的人就不会消失,这种精神就不会被磨灭。
放眼望去,我们不难看到贵州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面对孩子们的清澈目光,我们不难发现浙江汉州吴菊萍奋不顾身接住坠楼女童的大爱双臂;我们也不难体会四川彭州市女警察蒋敏强忍失去10名亲人的悲痛,并为她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的柔弱身体而担忧……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万里边关,我们会看到,“雷锋”的身影从未消失,生命无悔、大爱无疆的精神旗帜始终迎风飘扬。
将辖区群众当亲人,并帮助辖区88名深受多年眼疾之痛的老人重见光明的浙江罗家岙边防派出所周斌;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记录了20多本《民情日记》,破获了一大批侵财案件的内蒙古满都宝力格边防派出所布仁达来;在“清网行动”中,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在七彩云岭与网上逃犯展开殊死搏斗,用生命诠释了“决不放弃”的诺言的云南保山边防支队案件侦查队陈锡华;真情挽救21名失足人员,将一个连续17年在全区挂“黄牌”的村庄变成“烟台市小康示范村”的胜利边防派出所的张传钦……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他们被冠以“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战士”等称号,他们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被众口相传,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他们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让这面人性旗帜得以永放光芒。
网上流传了一段名为《无腿老侦察兵10年荒山栽树3000多棵感动河北市民》的视频。视频中,马三小老人每天早上5点起床,收拾停当后出发上山,遇到陡峭的上坡或下坡时,他要将假肢取下来,双手着地匍匐前进。到达目的地后,他将随身携带的镐头、铁锹等拿出来,坐在地上开始刨坑,然后将树苗放入坑内,再仔细地培土夯实。
这位名叫马三小的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在当年某次支农活动中他感染了败血症,退伍后败血症复发,为了保命只得截掉双腿和右手的小拇指。他先后上过七次手术台,自己的日子越来越拮据,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还欠了外债。
后来,从电视上看到农民在山里种树的故事后,马三小买来了50多株树苗开始了种树生涯。最初他种树的目的只是为了谋生,但随着山上的树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不舍得卖掉这些树了,截止到2011年春天,他已经种植了3300多株杨树,改变了过去荒山光秃秃的面貌。
听说了他的事迹后,众多媒体前来采访。在面对记者时,马三小不断强调:“义务植树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我最早也是为了靠种树来维持生计的。只不过后来很多人知道了我的事情,对我有一些捐助,而且现在我们这些退伍的老兵待遇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下定决心一棵树都不卖,就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让山上越来越绿。我是个老兵,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不要报道我。”
马三小朴实地告诉记者:“网民和社会各界的鼓励和认可,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只要能走得动,我将来还会继续种树,绿化河山。”
虽然马三小从未提及“学习雷锋”的口号,但他这种无私精神和低调言行,何尝不是“雷锋精神”的现实诠释?这种为了美化环境而无怨无悔、不畏艰辛的大爱精神,不计得失,用生命缔造奇迹的行为,何尝不是“雷锋精神”的践行?
可见我们身边并不缺少“雷锋”,“雷锋精神”的旗帜也时刻飘扬在我们周围。很多善行的开始,其实仅在一念之间,我们并不标榜崇高,只要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做寻常事,关心他人,撒播爱意,尊重生命,当这些“小爱”慢慢扩散并传递的时候,大爱就会出现。
也许最初我们点燃的只是一点微弱的烛光,但当无数细小的光亮汇聚在一起时,黑暗就会消失,光明就会到来。因此作为一名想要追寻“雷锋精神”的党员、公务员,我们必须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助人,奉献,并持之以恒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