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病由心生,亦由心灭
“万病由心生”,世人的多数病均为心病,而心病是由内心的烦恼引起的。人共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正是这“万般烦恼丝”使世人承受了种种疾病之苦。那么,如何“除却烦恼丝”呢?最管用的方法不是服用昂贵的药物,不是烧香磕头,而是服用“心药”。
在佛的观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
医学中将人的病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另一种是心病。“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
关于致病原因,《大智度论》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种原因: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
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两种:四大不调、贪痴毒。而佛家又认为,人的心病是身病的引子。古代人因为心肠清净,没有卡拉OK,没有夜生活,各种欲望也少,所以所患的多为“身病”;现代人争名逐利,欲望膨胀,贪、嗔、痴等心病便困扰着人们,导致情绪失调、心理失衡、心态不稳等。长此以往,就会由心病导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紊乱,从而造成身体的疾病。所以现代人的病叫“身心疾病”。
从佛的观点来讲,人人都是有“病”的。不管是贫穷落魄的人,还是富可敌国的人;也不管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多多少少地患有“身心疾病”。
德恩方丈有一次下山化缘,在回山的路上,突然发现前面围了一群人,并且听到打骂的声音和女人的哭声。老方丈赶紧上前,原来是一位穿着光鲜的富家公子在指挥下人殴打一名少妇。那名少妇毫无反抗之力,只能被打。
老方丈拍了拍旁边一位老者的肩膀问:“请问老施主,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啊?”
老者看了一眼老方丈说:“唉,造孽啊。大师,是这样的,刚刚这位公子哥走在路上,这家娘子也低头匆匆忙忙地走在路上,两人不小心撞到了一起,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这家娘子已经道了无数次歉了,这公子哥却不依不饶,反而对人家拳打脚踢起来了。唉,真是冤孽啊!”
此刻,那位年轻公子正抡起一根木棍要打下去,少妇也已经吓呆了。说时迟那时快,老方丈一步过去,夺下了木棍,说:“这位娘子哪里得罪你了,即使人家真的错了,也已经真心实意地向你道过歉了,你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年轻人,还是少作孽的好啊!”
年轻公子看了一眼老方丈说:“老秃驴,你少管闲事!你知不知道,她有病啊!她这种病是要死人的,还在街上乱跑,还敢撞到我身上,打死她都不为过!”
老方丈看了一眼少妇,发现少妇满脸的毒疮,真的像是生了什么病。“她有病,你更有病,并且你的病比她要严重千倍万倍,我看你也时间不多了,你还是好自为之吧!”
“你……你胡说!”公子抡起手中的棍子就要向老方丈打去。人们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蜂拥而上去阻止他。年轻人看到势头对自己不利,这才收起棍子,说:“好,你们人多是吧?我不跟你们一般见识。”说完,给家丁使了使眼色,转身向人群外走去。
老方丈却告诉他:“年轻人,好自为之,记住我的话,你自己才是大病临头了呢!这位小娘子的病,我很快会给她治好。而你自己的病,能否治好,却要看你的造化了。”
年轻人愣了一下,哼了一声,不以为然。
老方丈将少妇带到寺里,运用自己的医术帮她治好了病。然而不久,那位公子就被人抬着来找老方丈了。原来年轻人平时脾气特别暴躁,总是仗势欺人,家里人为此教育过他不下百次,但他不但不听家人的劝告,反而变本加厉,一次比一次厉害。后来惹下祸事,得罪了一位官员的公子,被人毒打了一顿,心中对此事有了郁结,加上爱发脾气,于是一病不起。眼看不省人事了,家丁才想起老方丈的话,于是赶紧将他抬上山来了。
“大师,你救救我的儿子吧!当初都是他不对,他年幼无知,你大慈大悲,救救他吧!”年轻人的父亲跪在老方丈面前说。
“老人家,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当初他觉得那位少妇有病,就欺凌于她,殊不知世人皆有病。身体的病,我可以给他开药方治好,但是心里的病就只有靠他自己了。”
年轻人此刻也觉悟了,立即说道:“大师,只要你肯救我,我什么都听你的,我愿意跟你出家修行,我再也不做坏事了……”
方丈看年轻人态度诚恳,就点了点头说:“好吧,那你就留在山上治病吧!”
一年以后,年轻人终于戒掉了爱慕虚荣、嗔怒、暴躁的毛病,再也不像当初那样了,还真心拜德恩方丈为师,成了他的俗家弟子。
人生在世,似乎没有不生病的。得了病,就要找寻病根,从根出发才能“药到病除”;找不到病根,即便天天烧香磕头、念禅诵经也无法解决问题。
万病由心生,心是一切烦恼和杂念的恶源
从前,有个富商,家财万贯,他有一个贤惠美丽的妻子,儿子也很孝顺,然而他常常闷闷不乐。不是害怕哪一天闹了贼,或者家里失了火使所有财富都化为灰烬,就是害怕妻子哪天背叛了自己,使自己一生的奋斗在一夕之间付诸东流。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碰到一个算卦的先生。算卦先生看到他一身绫罗绸缎,知道他定是富家之人,就想敲诈他一笔,于是在商人走过时一把抓住了他。
商人见有人抓着他的衣服不放,本就烦恼的心顿时更加生气,于是停下脚步瞪着算卦先生说:“你这不学无术的江湖术士,抓我做甚?”
算卦先生看到这位商人如此生气,知道他定为事所困。又看他一身富贵气,知道他们这种富贵之人定然为金钱所困,知道自己的财路来了。算卦先生笑了笑说:“老爷,你可以骂我,但是有句话我不得不提醒你,你已经大病临头了。”
听到算卦先生这么说,商人愣了一下,赶紧坐了下来,说:“先生,你刚刚的话是什么意思?”
算卦先生看到机会来了,就顿了顿说:“我看先生一脸愁容,定是为事所困,不知当说不当说?”
“请直言不讳。”
“我知道,先生现在正为钱所困,却不是因为钱太少了,而是因为你的钱太多了。”
商人听到这里愣住了,心想,竟被他说对了。这时,旁边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妇和一个卖菜的小贩打情骂俏的声音传到了商人耳朵里。商人抬头看了一眼少妇,顿时脸上挂满了怒容。而这一切正好被算卦先生看到眼里,他笑了笑继续说:“我还知道,你有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但她也是你的担心所在。”
听到这里,商人顿时惊呆了,于是从袖子里掏出一锭银子说:“请高人赐教。”
算卦先生看到钱,赶紧装了起来,看了看商人说:“你虽然一切不愁,但是这一切好运也将到头儿了,不久你就会失去一大笔钱,你的妻子也将会为此背叛你。而最糟糕的是,你将有一场大病之灾、生命之忧,你……”
听到这里,商人气急败坏地站了起来说:“你们这些江湖术士,就知道你们是骗人的,拿了钱就胡编乱造,给我滚……”
算卦先生看到这次商人真的生气了,怕好不容易得到的钱被收回去,赶紧收了摊就跑,但临走前仍然叫喊:“你大祸临头了!”
商人看着算卦先生狼狈而逃的背影,叹了口气。他本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但回到家后他的心再也静不下来了。他心中一遍一遍想着算卦先生的话,甚至做梦都梦到钱被偷了、自己重病不起,而妻子也离开了自己。就这样,他每天都不得安宁。更糟的是,他想到自己将要生一场大病,心更加沉重起来,为此整天心神恍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想到,没多久他真的病了,生意也耽误了,果然失去了一大笔钱。到这时他竟然相信了术士的话,于是每天想着妻子会背叛自己,而自己的病也……
就这样,他天天想啊、愁啊,终于抑郁而终,而他的妻子也最终“依术士之言”“背叛”了他。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们不得不用心思考:我们总是因为身体、财富、功名或情情爱爱而加注于心太多的无名烦恼,繁重的眷恋使我们的心处在超负荷当中,以致常常弄得伤痕累累,但是从不曾想过放松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卸下多余的贪恋、追求,拥有一颗空净的心。我们总是不能明白,心和机器没有什么两样,承载得越多、加工得越复杂,自身淤积的垃圾也就越多,总有一天会不堪重负的!
佛说:“万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所现。”佛家告诉我们:山河丛林,大地缈空,一切的虚空世界、一切的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心滋生出来的。《华严经》中曾说:“尽虚空遍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人的生理,它以一心缘起论为基本立场,从根(生理)、尘(环境)、识(精神)三缘和合的整体角度认识人的存在。佛家认为心、身、境三者不能分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心又是根本。心是一切烦恼和杂念的恶源,心中有了恶源,就会导致生理的失衡,最终引起诸多疾病。反之,如果我们能有一颗清净的心,就不会生出恶行。没有了恶行,也就不会有什么烦恼,那么身体也就随之康健。由此可以看出:万病由心生,一颗清净无杂念的心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红楼梦》中的贾瑞是怎么死的?贾瑞的形象,多少人对他嗤之以鼻,但谈到他的死,却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的心中对凤姐有着非分之想,所以疯狂地痴恋凤姐。最后因为不听道士的劝言,反照风月宝鉴,终于死在了自己的朝思暮想里、死在了淫欲的幻想里。因为不能让自己的心及时从贪恋美色中解脱出来,不能戒除心中的淫欲,最终害了心病,而心病最终让自己丢掉了性命。
因心中的诸多欲望产生的情绪变化将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心理异常及多种神经症,如焦虑症、癔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因无明而产生的烦恼,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脱,任由其发展,甚至可能发展为精神病及其他疾病。《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脸)色清净。”中医也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列为致病之因。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更以大量的证据证明了情绪致病因素,从而把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在我们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在我们贪恋情感世界的时候、在我们为身体健康小心翼翼的时候,还是先珍惜我们的心吧!及时清除心中的垃圾,不要让我们的心为了如此多的世俗之物而承受得太多,相信健康的心态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可治愈一切的病苦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禅师走在路上,正好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这个人看到禅师一个人走在路上,于是就想捉弄禅师。连续好几天,这个人跟着禅师,用尽各种办法污蔑禅师,但禅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回应他。
最后,这个人终于忍不住心中的好奇,跑到禅师面前说:“喂,老秃驴,你是不是聋了啊?我这么辱骂你,你怎么都没有一点儿反应呢?”
禅师抬起头看了看这个人,笑了笑问道:“如果有人送给你一份礼物,但是你拒绝接受,那么请你告诉我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这个人听了不假思索地回道:“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啊!”
禅师笑着说:“说得不错啊!那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你不是就在骂你自己吗?”
听完,这个人羞愧地低着头离开了。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因为斤斤计较,我们难以放下,因为执著于面子,我们睚眦必报。常常听到有人面对仇人说:“我要你血债血偿,我要以牙还牙,我要你亲自尝尝你所加注在我身上的痛苦……”还有人更是发出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誓言。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行为很高尚、很有气概。殊不知,这时他们的心已经“生病”了。他们这是在使自己永远陷于痛苦当中,而这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碍都源于心中的“贪念、嗔恨、执著、愚昧与嫉妒”。
治疗这些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医好他们的心,否则痛苦永不止。而治疗心灵的良药就是要用一颗智慧之心、慈悲之心化解那颗愤怒之心、贪婪之心、仇恨之心。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几种疾病;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病苦。
受到别人辱骂,就像智慧的禅师所说的,如果你问心无愧,不去接受,那骂你的人只能自取其辱。要知道,一个人要将手中的一坨粪便扔到你身上,他自己首先就要亲自捡起那一坨粪便,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被污染的是他自己。而你呢,你可以躲得远远的,又何必再自己捡起一坨粪便还给对方呢?而这就是智慧的力量,它让我们的心更宽容,它让我们的行为更高尚。
如果我们的心中没有快乐,即使寻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如果我们的心懂得满足快乐,哪怕居于茅庐,一样可以悠然自在。当我们的心慈悲、祥和,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都将是快乐的;当我们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能让我们发现幸福的真谛。心才是我们的世界。内心充满仇恨的人,见到的永远是一个令人愤怒的世界;心中满是伤痕的人,见到的只会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只有拥有快乐心灵的人才会拥有真正快乐的生活。
有智慧的人永远懂得管好自己的心,让自己处于快乐当中;有慈悲心的人永远懂得用自己的慈悲化解仇恨的痛苦。有智慧、慈悲之心的人永远有治愈心灵疾病的良药。
戒律是养心的根本原则
每个人都知道,佛家对纪律的要求十分严格。佛家之人不但要修习精深的佛法,更要严格遵守佛家之人应该遵守的纪律。当年佛陀快涅时,弟子们十分伤心,于是公推阿难请问佛陀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佛陀看了看他的弟子们回答道:“应依戒为师。”今天看来,这是因为佛家戒律不但能规范弟子们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更能指导弟子们在修行时忘却俗世的烦恼,逐渐进入佛家修行应有的清凉境地,真正做到四大皆空。
不只之于佛家,对于平常人而言,戒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戒除贪、嗔、痴等心病的根本原则。遵守佛家戒条,无贪念、无恶念、无淫念……这样才能做到净心,进入身心平衡的状态,而这是十分有利于养生的,更是驱除心魔、治疗心病的好途径。
那么,戒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又该如何做呢?还是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吧!
守戒小和尚刚出家不久,刚来到寺院的他好像对什么都好奇,尤其是剃度那天师父交代了那么多的戒律。他实在不明白,佛家之人为什么要遵守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让人觉得好受束缚啊!所以生性叛逆的他刚来就不听教诲,三天两头地犯戒。
这天他又因为犯了杀生之戒被罚在厨房砍柴。可是他一边砍柴,一边又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一不小心,斧头差点儿砸到脚,这种情况恰巧被经过的静恩方丈看到了。于是方丈走过去,拿过他的斧头问道:“守戒,想什么呢?这么入神,一心不可二用,这样可不是好事啊。”
守戒看了一眼方丈说:“没……没什么。”
方丈看了一眼心不在焉的守戒,叹了口气转身正要走,却听守戒急急地道:“方丈,弟子有一事不明,还请方丈赐教。”
方丈看了看满脸困惑的守戒说:“什么事情啊?”
“出家之人为什么要有那么多严格的戒律遵守啊?这不是对我们的束缚吗?这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方丈坐下来,笑了笑说:“刚刚出家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戒律是一种束缚,那是因为你们还不了解佛家戒律。俗世之人中也有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家戒律、害怕受到限制,所以不敢受戒。戒律里面包含了很多有利于人性培养和修养身心的精华。它不仅是我们出家之人良好的生活规范,如果能做到始终如一地秉持,还会使我们心境如一,而这对于消除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三毒是大有裨益的。你懂了吗?”
“师父,弟子谨记教诲。”
方丈看了看若有所悟的守戒说:“戒律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其中奥妙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领悟的,更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明白的,只希望你在日后严格守戒,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受益的。”
正像方丈所说,戒律博大精深,其中的利益只有自己方能体会。病由心起,所以要戒除心病就要养心,而养心就是养清净心、养真诚心、养平等心、养慈悲心……我们再来看一些佛家的基本戒律,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谓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十善是佛门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必须严格遵守。
不难发现,佛家的这些戒律有利于养心。不杀生,是要我们有善心,尊重生命。不偷窃,是要我们要有清静心,偷盗之行为大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所以秉持不偷盗的戒律是十分有利于戒除贪心的。不邪淫,人们常说“红粉骷髅,蒙衣陋厕”,人人都能意识到邪淫的危害,但是往往深陷其中,贪恋难舍,常常为此影响身心健康,甚至破坏家庭幸福。所以佛家将戒邪淫列为一条很重要的戒律,讲究面对淫念也要有一颗清净之心。佛家所说的妄语有四个层次的含义: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不难理解,就是口是心非、欺证不实、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辱骂诽谤、恶语伤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无论是哪种妄语,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某种自私的目的。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戒除妄语。“酒大伤身,酒多乱性”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酒本身并没有罪,但酒常常让人迷失心性,使人犯下很多难以弥补的大错,后悔莫及,所以佛家之人遵守酒戒,就是要让人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心。
如同火车的轨道一样,火车不依轨道而行就会出车祸,心如果不自我规范,就容易误入歧途,长此以往必然发生人性的扭曲。可以试想,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能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那其所达到的净化人心、防范犯罪于未然的功能将是法律所远远不能及的。
是心即佛——能够度你的佛就是你自己
有一个商人因为生意总是不顺,内心非常惆怅,整天闷闷不乐的,因此脾气也越来越暴躁。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心态有问题,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天他正在路上走着,突然听到旁边有一个人说:“我们去净法寺烧香吧!听说那儿的菩萨十分灵验,求什么都成。”听到这些,商人突然心中一动:“是不是我也可以去试试啊?”但是他马上又想到平时妻子拜佛求神的时候自己老是嘲笑妻子,现在自己也去,如果被妻子知道了,那不被她笑死。但是想来想去他又实在按捺不住,突然他想到自己何不晚上去呢?那样不就谁也不知道了。于是他就在街上溜达,直到太阳下山,才偷偷地来到净法寺。这时候寺里果然已经没有人了。于是他快步走到佛堂,却看到有一个人正在虔诚地跪在蒲团上拜佛,他看看觉得那人十分的面熟,再抬头看看佛像,顿时惊得目瞪口呆,那不就是菩萨自己吗?
于是他好奇地问道:“菩萨,你怎么拜你自己呢?”
菩萨头也没有抬地说:“世人有那么多心愿要我实现,我自觉烦恼,但是能够度我的佛也就是我自己,所以我参拜自己。”
听了菩萨的话,商人茅塞顿开,开开心心地离开了寺庙。
世人有很多烦恼,解不开的时候总喜欢求助于别人,或者寻求精神的寄托,殊不知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贪、嗔、痴、妒诸多心病,顿觉烦恼,于是总想着谁能帮我们戒除,却往往忘了如果自己的心放不下、如果自己执著于人生的诸多追求、如果自己不能摒弃自己心中的诸多在乎,那谁又能帮得了我们呢?即使是帮我们茅塞顿开,也只能是给一个药方,而具体怎么煎服、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坚持煎服,还得自己说了算。就像一个急于求死的人,即使用绳索捆上他,但断不了他求死的心,唯有让他自己放弃求死的想法,才是真正地救了他。
人会有善念,也会有恶念。善念、恶念就像存在于自己心里的善恶众生。善的众生,自己知道求无上道、发菩提心;恶的众生,就要你自己度了,要自己发愿,度自己心里的众生。我是不是心存贪念?我是不是嗔心太重?我是不是常常嫉妒?我是不是心生邪淫?我是不是有种种无明的心?自己省察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愿意接纳善意的规劝,自己是不是能够摒弃心中的贪恋?如果愿意,就要用正当的智慧来度。狂躁的心要用平静如水的心来度;怒气冲冲的心要用平定安详的心来度;骄慢狂妄的心要用谦恭真实的心来度。你就是要用善心来度不善的众生,从而有一颗健康的心来面对多彩的人生。而这只有你自己能做到!
有一个将军在战争的时候不幸被砍成了两半,一半是善良的,另一半是邪恶的。两个将军虽然面貌相似,但性格、脾气、行为大大不同。善良的一半将军常常帮助有需要的人,他知道是战争将自己害成了这样,十分珍惜和平,常常规劝人们不要轻易挑起争端,所以善良的一半将军受到人们的极大爱戴。但邪恶的一半将军不同,经常迫害人们,他觉得是战争让自己变成了这样,他要报复,要让所有人都尝尝战争的滋味,要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所以邪恶的将军让人们深恶痛绝。
有一天,两个将军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善良的一半将军默默地爱着这个女孩,守护着女孩,只要女孩不表示同意,他选择永远沉默,但依然爱她。邪恶的一半将军却想尽办法得到女孩,不能得到就要毁掉女孩。
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两个将军面貌那么相似,竟然还是左右对称的。于是人们就问善良的一半将军愿不愿意接受邪恶的一半将军,并且帮助他弃恶从善。善良的一半将军接受了人们的建议,愿意接受邪恶的一半将军。于是人们想办法把邪恶的一半将军和善良的一半将军一起送到了医院接受手术。
手术后两个将军合为一体,又成了一个完整的将军。邪恶的将军不见了,只有一个善良的将军永远守护着人们。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它告诉我们:只有你自己心存善念,只有自己想让自己的心得到康健,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真正帮到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静心、定心、宽心、净心、明心……让自己的心试着包容、试着放下、试着忍让……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心病呢?健康向上的心要我们自己打造,幸福快乐的生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清静无为,则得善终——长寿
圆恩老方丈今年已经103岁了,是远近闻名的长寿老方丈,但是认识老方丈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奇怪的,因为老方丈能够活下来,还能够这么长寿真的是奇迹中的奇迹。这是怎么回事呢?谈到这些就要从老方丈出家之前说起。
原来,老方丈俗家姓贾,是远近闻名的富贵之家。出家前的他受到家人的宠爱,脾气十分暴躁、霸道,东西都要最好的,什么事情稍微不满意就得吵翻天。也因为这个,从小身体就不好,家里人除了万事顺着他的心意,还给他请了各方名医,但是没有一个管用,人们都说贾府大少爷活不过20岁。果然,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身体越来越弱,脾气收敛了很多,但常常郁郁寡欢。
眼看他就要满20岁了,家里人越来越焦急。直到一天,家里来了个化缘的大师,正好看到俗家的圆恩在那儿发呆,还突然朝家丁又骂又闹的。问明了缘由后,大师告诉贾老太爷,只要答应让公子出家,保证能治好他的病,还他一个健康快乐的公子。
贾老太爷看着孙子的样子,怕他真的活不过20岁,只好答应了大师的请求。从此俗家圆恩跟着师父一心修行,病好了,也和佛法结了缘,干脆真正剃度了,了却尘缘。
现在圆恩老方丈已经算是远近最长寿的人了。所以很多人慕名而来,或者让他治病,或者向他请教长寿之方。每次老方丈都只是看着来者指指挂在墙上的“清静无为”几个字,笑笑说:“这就是秘方。”看到这些,有人不解,有人满意地下山而去。
人们都说,佛门之人多长寿,那么佛门为什么能有那么多长寿之人呢?很多人对此做了研究,他们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健康的饮食、经常生产劳动、无世俗的烦恼、佛教的一些清规戒律。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两点是和我们的心有着密切联系的。无世俗的烦恼,就是要我们心肠清净;佛教的一些清规戒律更是规定了佛家之人要不贪心、不淫欲、不妄语等,从而戒除人内心的诸多欲望,让人心清静无为。所以,佛家之人的长寿和他们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据文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长寿老人是唐代高僧慧昭,他活到了290岁。《辞海·宗教分册》有生卒年详细记载的高僧62位,平均寿命为72岁。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生存条件下是很了不起的,要知道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高僧们竟能长寿数倍,这不能不令人心有所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是佛门长寿的典范,她活到了82岁高龄,而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7岁,这和她一生笃信佛教是分不开的。
看完这些,有人不禁要问了,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达摩禅师在敦煌出土的文书上曾训导佛家之人:三种安乐法门,行者必学,一为事中徐缓,二为唯净,三为唯善。
“事中徐缓”就是要有一颗不急不躁的心,学会凡事不能强求,不能急功近利,要慢慢做。凡事过于强求,必然劳神耗气,往往容易把事情办砸,突然引起焦躁不安之心,这于事不利,于身心健康更不利。
“唯净”是说人的心态要清净无欲,性情要柔和,不要太在意得失。凡事当为则为,不当得则不得,不要执著于得失。这样就会消除很多烦恼。烦恼少了,心境平稳了,自然就会长寿善终。
“唯善”,“仁者寿”,以善养人的寿根,凡事以善意解释,不要思虑太多,心无旁骛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待人,自然就不会被生活、工作的细枝末节、琐碎烦事所困扰,心也就清明透亮,很多事也就会更顺心顺意,哪还能有焦躁、不满、愤怒……来伤害我们的身心呢?
常言说:“心情好,一切都美好。”“好心态,长寿一法宝。”纵观世界各国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无一不提及良好的心态。可以看出,佛门多长寿,心是关键。心无私欲、胸怀坦荡、清静无为才是应该有的健康心态,才是长寿的佛门良药。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心明郁结就会打开,只有打开了心中的郁结,心病才可戒除,心病戒除了,长寿善终自然也不再是什么难事。
“佛门之人多长寿”,其实方法很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清净之心,快乐长寿的幸福生活之门自然为我们打开。
修得六根净,淤泥也可化红莲
常听佛门之人说“六根清净”。到底什么是六根呢?说起来很简单,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来说的,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听起来很简单,那么又为什么要说六根清净呢?这就要说到佛家之人常常提到的六尘、六识了。六根所接触到的物体被称为六尘,也就是通常眼睛、耳朵等器官所感受到的现实之物。俗尘,其中的“尘”就是佛家所说的六尘。从六根接触六尘而形成的思维判断,就被称为六识。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现实中的我们为善为恶固然受到六识的控制,但是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在于六根的作用。佛家之人认为,人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因为六根不曾清净。他们认为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的一切罪恶都是由六根造成的,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我们一旦有了这些贪念,心中必然产生嗔怒之气,而贪与嗔又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也就由此产生了心中妒意、恨意、疑意等诸多疾病,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恶事增多。而人一旦恶多善少,就会永远无法逃离世俗苦海。所以,佛门之人修行历来十分重视修得六根清净,也就是要佛门弟子以此摆脱内心的诸多疾苦。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皇帝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笃诚佛教的他有一天决定在京城皇宫附近修造一座皇家寺院。于是就派人去寻找京城技艺最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将这家皇家寺院修建成一座最美丽、庄严的寺院。
后来皇帝派去的人从京城找来了两组修建人员。一组是京城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他们告诉皇帝,他们精于建造、刻画,定会给皇上造出一座美丽、庄严的寺院。而另一组是几个和尚,他们说自己最熟悉寺庙,所以肯定能够给皇帝一个满意的寺院。皇帝一时难以判断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决定让他们进行一场公平的较量。
皇帝让他们各自去整修互相面对面的小寺庙,三天之后,亲自验收成果。
工匠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和很多修建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却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结果。他首先来到了工匠整修的寺庙。工匠将寺庙用各种涂料粉刷得五颜六色、金碧辉煌,为了庆祝皇帝的到来,还特意点燃了浓浓的熏香,还在旁边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皇帝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去了和尚装修的寺庙。
步入佛门的刹那他愣住了,和尚没有给寺庙涂上任何颜料,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像镜子一般,从而无瑕地将外面的色彩反射出来,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静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被看到的景象感动了,他叫来了其中的一名僧人问道:“大师,请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做呢?”
这位僧人看了一眼皇帝说:“出家之人修行的是六根清净,在出家之人眼中,无色、无物、无音、无味,亦无尘,所以我们又何必去大费周折呢?寺庙就是寺庙,你将它装饰成人间天堂它也只是一座寺庙。”
皇帝听了,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一直骄傲的佛心有着如此复杂的俗尘,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
一般人总认为佛家之人只要不邪淫、不贪、无是非,就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无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之心,就是六根不净。这绝不是等闲之辈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做出如此严格的要求。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让贪、嗔、痴等心病产生的恶念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种下害人害己的祸苗,从而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就算是成功地做到了六根清净。
那么我们该怎么要求自己的六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修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管住六根。凡事少了执著之心、贪恋之心、是非之心。听到是非即放下,看到是非即忘记,缄默是非口,了却是非意,那么六根自然就会清净,不再为六尘所迷困。我想这样即使是身处是非之地,也将不会再是是非之人,会修得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