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减了个假肥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身边有这样两群朋友:有的明明不胖,但是天天抱怨自己太胖,对自己的外表特别没信心,这件上衣不能穿因为太胖,那条裙子不能穿也因为太胖。还有些人呢,恰好相反,他们体重不低,身材不瘦,可能算是偏胖的类型,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身材很有信心,穿衣服从来不挑,活泼开朗,压根没想过要减肥。你遇到过这样两种人吗?
这是个挺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生理上不胖,但是心理上胖;有的人生理上可能相对比较胖,但是心理上不胖。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差距是在生活质量上面,我相信没有人想过前者的生活,但要是能够瘦下来,然后过着后者的生活,岂不就完美了?胖并非一个单纯的生理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一方面,我们对胖的感觉很多时候是很主观的;另一方面,我们对胖的感觉真的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体重。
什么是生理上的胖呢?你应该听说过BMI这个测算公式, BMI等于你的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体重以千克为单位,身高以米为单位。20~25之间属于正常体重,但是因为东亚人骨骼比较轻,所以一般18.5~25都算正常。25.1~30算作偏重,30.1~35是一级肥胖,35以上则是二级肥胖。从统计学来说,BMI超过25之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提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等。
可能你算出结果后,发现自己并不算胖,然后对这个结果很不服气,觉得“我明明很胖啊”。我在临床中接触到很多人,他们都觉得自己要是能再瘦一些就更好看,可能更受欢迎,工作上可以更顺利。有的时候,这种胖的感觉可能会很强烈,比如你某一天穿了一件比较紧身的衣服、天气热或者吃得比较饱,你就会觉得自己小腹太大、手臂太粗、腿太胖、腰太粗。然后你会陷入一种很消极的情绪中,对自己的身体很不满,在别人面前畏首畏尾,没有自信。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不难理解:生理上的胖和心理上的胖是不一样的概念。心理上对体重的感觉,在心理学里叫作身体意象(body image)。身体意象和实际的体重有相关性,但不是完全重叠。比如某一天早晨起来,你就是觉得自己胖,穿什么都不合身,然后心里特别生气抓狂,但可能第二天早晨起来你却不会感觉肥胖,很快选好一件衣服,出门上班回家,一切都顺顺利利。你的体重在这两天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存在睡了一觉就把体重给减了下来的情况。但是同样的体重,你对它的感觉可是一个天一个地。第一天你的身体意象很差,第二天身体意象却还不错。
你可能会问:身体意象不好,经常感觉胖,又有什么不好呢?这样对自己不满意,不是更容易有动力去减肥吗?其实不然,身体意象会影响我们的心态,进而“弄假成真”地导致我们的身材真的朝着我们以为的方向去改变。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不好的身体意象,特别是经常性感觉胖,会导致更多的溜溜球式减肥,进而带来体重上升。负面的身体意象导致肥胖,这个比较难做实验,因为在伦理上来说,特意去把人喂胖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心理学家们利用怀孕的准妈妈来研究这个课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妇产科医生,跟踪了747名准妈妈怀孕的过程,发现对自己的体重怀有负面情绪的准妈妈们,更容易在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幅度超标。(Rushstaller, Elovitz, Stringer &Durnwald,2016)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几位心理学家也跟踪了150名准妈妈,得出的结论和前者一样:在怀孕早期身体意象比较负面的准妈妈们体重增加得更快,而且这个增加量和她们的孕前体重没有关联。(Hill, Skouteris, McCabe & Fuller-Tyszkiewicz,2013)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身体意象差,导致我们越来越胖。你可能觉得匪夷所思,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会更容易采取极端但是不能持久的减肥方法,然后陷入我们上文所说的溜溜球式减肥陷阱,最后导致体重缓慢增加。
不光是健康人群,过度肥胖者也是如此。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BMI非常高的暴食者,他们的BMI很多时候都是在40左右,很多人需要做胃肠切除手术。大家可能对这样的人群有错误的理解,觉得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体重。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是那么超重,他们就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体重,所以进行了好几十年的溜溜球式减肥,结果体重嗖嗖地往上飙,最终导致了大问题。
为什么身体意象差,就容易采取溜溜球式减肥呢?请你来回顾一下,你什么时候会容易不加节制地进食?往往是情绪比较强烈的时候。比如手头上有一件压力很大的任务让你焦虑不安,又或者遇到了挫折很是气恼。这就是情绪化进食,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我们必须认识到,负面的身体意象很容易带来各种负面情绪。你是为自己的身材而自卑,自我嫌弃,甚至讨厌自己,还是能够自我欣赏,接纳自己,看着镜子里不完美的自己依然能够自信地度过每一天?这些情绪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你的认知和行为,然后又反过来作用在你的身体上。
这里有一个认知行为心理学的ABC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合一。我们的目的是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行为,我们的行为如何被情绪和认知影响。在这个模型中,A是诱发事件,B是认知,C是情绪和行为。打个比方,对很爱美的女生小美,诱发事件可能是今天和朋友出去逛街买衣服,售货员态度很轻蔑,上下打量了她几眼,有一种瞧不起人的感觉。认知,也就是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小美的认知可能是:自己胖、身材差,售货员可能觉得这么胖的人穿不上这款衣服。因为这样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可能是自卑、嫌弃自己,感到羞耻,而如此情绪所引发的行为可能是极端的节食,但是又没办法持续下去,于是陷入溜溜球式减肥的陷阱中。
再来举个例子:上班族Lily最近办了一张健身卡,准备定期运动减肥。诱发事件可能是她准备换衣服去健身房,但是试了几件健身衣,觉得穿在身上勒得很紧,在镜子里看起来特别显胖。她的认知可能是:我太胖了,别人看到我穿紧身衣、身上的肉肉勒成这样,一定会笑话我。这样的认知带来的情绪可能是不安全感,然后开始觉得难为情和尴尬。在这样的情绪下,她最有可能的行为是逃避,不去运动,不去健身房,恢复胡吃海喝,减肥的计划又一次告吹。
身心其实是一体的,我们的行为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和情绪所决定。很多时候我们只盯着生理层面来减肥,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是这个原因。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凭借意志力来坚持减肥,却常常失败,也是这个原因。懂得借助心理层面的力量,可以帮我们真正彻底地控制体重,收获更自信的心态。
作业
1.请计算一下自己的BMI。
2.请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存在负面的身体意象呢?
3.问问自己:在过去有没有进行过溜溜球式减肥?效果又如何呢?
4.请利用上面介绍的ABC模型,利用本书附带的ABC记录,对自己的溜溜球式减肥行为或者负面的身体意象进行记录和分析,请每天完成一份ABC记录。
ABC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