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套装共9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1章 升维思考——高维度思维,低维度攻击

当互联网异军突起,你会发现以前我们熟悉的那个线性的、规律的、可预见、可把握、可控制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了。工业世界几百年来建立起来的文明、财富、文化和秩序的基石,也因为互联网的迅速扩张正逐步被颠覆,与之伴生的是新经济、新规则、新秩序和新文明遍地开花。

摆脱线性思维,找到破局点,关键就在于跳出经验的束缚,看到其他的维度,然后进行审辨式的思考(critical thinking),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能从变化中总结规律,最后巧妙地利用规律。

当一款新产品已经先行培养了用户的行为属性后,它就实现了对于潜在对手的事实上的降维打击。

22 抽象和聚集

洞察行业规律,并把细节做到极致

“升维思考,降维打击。”这是我们通过本书中的论述强调的一个宗旨——升维思考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前提,要合并维度进行重点思考,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全局。只有这一步成功了,接下来采取的降维攻击策略才能达到效果。

因此,企业家们要站在高处思考,要比别人(对手)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了解的更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抽象的概念聚集起来,从中抽丝剥茧、细化总结,洞察行业规律,在竞争中才能更准确、更凶狠地打击对手,出拳才可以更为有力。

就拿现在非常流行的“大数据行业”来说,虽然大数据的应用颇为广泛,已经成为互联网商业、人工智能及政府部门的核心应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每个行业所采用的做法都不一样,怎么从这些千奇百怪的、抽象的大数据产品中找出一致的东西,从而在设计和方案中做到升维思考,提炼出规律,进而在自身的技术优势上对对手进行降维攻击,覆盖市场,形成压倒性的局面,就成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有一次,我到华盛顿参加一个大数据论坛。许多企业都是我的老客户,他们在几年前对自己的高层做过高端的思维培训。有家企业的总裁说:“我们不害怕对手变得更强,但我们害怕自己失去了定位的能力。”什么意思呢?他讲到了自己深层次的担心,那就是谁都知道大数据对他们这个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未来离不开大数据,但他们不清楚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势,对前景有些迷茫。相比强大的对手,这才是最可怕的情形。

就是说,升维思考需要你做到:

第一:要首先洞察自己所处行业的特点、规律及趋势。

对行业的发展,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会起到什么作用,产生哪些改变,会有哪些新的机遇、新的风险,都要有直观的判断。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你就是一个手持先进武器的瞎子,只能在黑暗的丛林中被动挨打。有许多公司都是以这种方式窝囊地输掉了比赛。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但就是不了解行业的前景,经营起来步履艰难,事倍而功半。

第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

并且,要结合行业的发展(第一点)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机遇。有了这一点,你才能够看清未来的位置,看到自己成长的上限。比如大数据行业,作为一种互联网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元素,它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对各个行业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是否能将过去复杂庞大的信息量简化为一个又一个明确直白的方案?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升维思考,运用这个功能的过程就是降维攻击。

毁灭你,与你无关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需要三体思维?”

问题二:“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升维思考,要掌握降维攻击?”

如果你读过刘慈欣的《三体》系列著作,就会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毁灭你,与你无关。”这是《三体》中描述的一个世界。即,我把你毁灭了,而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并且我的攻击行为与你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不在同一维度,你连做我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这恰恰是互联网时代行业竞争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具备上述能力,你可能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观点,但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这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蔑视,也是宇宙丛林乃至人类的商业丛林始终贯彻的一条潜规则——它更是一条铁规!

现在,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大佬纷纷成了“三体迷”。阿里巴巴的资深总裁金建杭更是要求整个团队都必须阅读一次《三体》,为此还专门邀请了刘慈欣去阿里巴巴公司的总部做报告;小米公司的雷军也是如此,他对三体中阐述的观点赞赏不已。在金山集团的战略研讨会上,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谈论自己对《三体》的见解,认为书中关于降维的理念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中国第一家轻奢餐品牌“雕爷牛腩”,其创始人雕爷孟醒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维度攻击!

说白了,互联网模式下企业的发展就是维度的进化——要么升维,要么降维。你站在原地就只能被别人攻击。对于生存在低维度的产业而言,高维产业的自然扩张就会在不经意间导致其灭亡。它们并不想消灭低维度的公司,但这又是自身发展不可避免的。高维平台的企业对低维平台的公司具有无限降维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拥有升维思考的本领,具备更宏大的视野,也就获得了更美好的未来。

聚集“抽象规律”

这几年,“三体理论”的火暴并非是偶然现象,任何理论的诞生都与一个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而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你我都身在其中,区别是我们感觉和体悟到的东西可能并不一样。

当互联网异军突起,你会发现以前我们熟悉的那个线性的、规律的、可预见、可把握、可控制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了。工业世界几百年来建立起来的文明、财富、文化和秩序的基石,也因为互联网的迅速扩张正逐步被颠覆,与之伴生的是新经济、新规则、新秩序和新文明遍地开花。也许你忽然有一天感觉到生活充满了迷茫、困惑和不安,因为我们看不懂经济的走向,摸不透世界各个角落每天发生的“偶然”事件,不确定、不可知、不安全等诸多的情绪围绕着你。

你不必感到惊讶,你能感觉到的,那些生活在高纬的互联网大佬,他们的感觉比你更加强烈。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阶层,他们也都害怕“不安全感”,这令人充满恐惧。比如,马云最近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心声。他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自己绝不希望过今天这样的生活。同样的话俞敏洪也说过。他说自己最后悔的就是新东方上市。相信这些成功的企业家并非是在“矫情”地炫耀自己的成功——他们的这些不安的感觉是真实的,也是对后来者的提醒——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处处隐藏着可以施展降维攻击的对手。他们要面对的恐惧、压力、不确定、不安全感,绝非普通人可以想象。站得越高,就越能感觉到“身处高纬度的战栗”。

①未来的世界将失去章法,并毫无规律。

当互联网商业开启新的时代后,一个非线性、无规律、不可预见、不可测度、不可把握的新世界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新的商业社会中,它如同《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毫无规律可言,也没有章法可循。在这里,胜者为王,而不是强者为王,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

②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开发自己的洞察和想象力,对新世界进行抽象和聚集。

全世界的互联网大佬们突然发现,以往叱咤风云的经验和赖以成功的智慧现在已经分文不值。对未来的世界,自己最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敏锐的洞察力和“抽象聚集”的能力。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逃避就等于提前认输。你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超级敏锐起来,主动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比别人更早地了解这个世界。

不确定的“全新未来”

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我们最需要掌握何种能力去应对?

也许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卓越的领导力、超强的管理能力、高效的执行力等等,这些很重要。但对于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的是能看到未来的能力——要锻炼洞察力,同时也不能缺少了必要的想象力。

你要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如何做减法?降维的本质在于做减法,将过去冗长的流程精简浓缩成一条线、一个点,找到核心价值,确立核心优势。你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去面向未来?

如何寻找破局点?当各种维度都消失时,哪一点才是重要的突破口?你如何通过降维化生存实现弯道超车,在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确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如何升维思考?要站在比别人更高的维度去想清楚方向,但怎样才能发现那个更高的维度,对复杂与并行的支线进行合并思考,做出决策,然后有效地执行?

在随时可以发动降维攻击的时代,未来是不确定的,既充满了机遇,也潜伏着凶险。未来距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危机也一直与我们同在。沉湎于现状,就会忽略寒冬的降临。就像瑞星和卡巴斯基没有意识到360的崛起,苏宁和国美也没有想到阿里巴巴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移动和联通坐在移动互联的顶端,同样也没有料到有一天会面临腾讯的巨大挑战……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未来商战早已经打响,你没有感觉到,恰恰是因为“未居高位”,或者没有及时地升维思考。

任何一个行业都在受到互联网+的驱动,快速发展到了突破常规速度的程度,未来是不可测的。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公司,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危机感。因为保不准哪一天就会危在旦夕。在黑暗丛林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

23 告别“线性思维”,寻找“破局点”

你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够从变化中发现什么

你认为一块砖头在现实中能拿来做什么?砌墙、铺地、垒灶台……如果你只能想到这些,说明你的逻辑中存在着严重的线性思维。具有线性思维的人,他的思考方式是一维的、平面的、单向的、直线的,同时也缺乏灵活的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着线性的轨迹,直上直下,或前后移走,就是一种静态的思维,容易陷入死胡同,在变化中发现不了突破口。

我有一次举办思维培训课,前来上课的人员背景复杂。他们中间有常青藤盟校的高材生,有华尔街的投资者,有到美国留学的国内精英,也有在写字楼上班的普通公司雇员。我发现有些人虽然身居高位,掌管企业或重要的部门,但却时常陷入“线性思维”的捆绑中不能自拔,仿佛中了思维的病毒一般,跳不出固有的维度和层级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抛开他们的身份不说,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线性思维会把我们牢牢地困死在一个单一的维度——它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一个点,或者是一个平台。总之,在这个固定的维度中,人很难跳出去,看到事物不同的变化。这种情况下,人就很难发现变化,或者从变化中意识到危险、找到机遇并思考一些关键的问题。

要实现在商场、职场乃至人生命运中的降维攻击,颠覆传统的格局,突破现实之墙,改变人生的不可能,首先就要排除这种思维。否则,我们思考的维度就难以提升上去。当你无法升维思考时,也就做不到降维攻击。

摆脱线性思维,找到破局点,关键就在于跳出经验的束缚,看到其他的维度,然后进行审辨式的思考(critical thinking),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能从变化中总结规律,最后巧妙地利用规律。

“变化”无时不在发生

我在华盛顿工作的那几年,交到了一个特别轴的朋友A。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特点:对于自己难以理解的事情,他总是很难相信,并认定这是假的,是不存在的。这种思考方式有点掩耳盗铃,因此他做投资总是失败,几年下来没有赚到钱,还搭进了几十万积蓄。

当时,我的朋友B是一位科幻迷,平时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星际迷航》。有一次他对A说:“在一个N维空间中,一个点可以有N个坐标。”这里讲到的是一个维度概念。A听后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并带着几分嘲笑说:“这怎么可能,一个点怎么能够有两个坐标?”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求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而是本能地排斥。

为此,两个人争执了很久。尽管B从天文、地理、物理、科学等各领域的角度做了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解释,A仍然不解并且喃喃自语地说:“这一点也不科学,我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这其中肯定只有一个坐标是真实的。”他的思考是单一维度的,对任何问题均固执地保持着这种思维习惯。

这个故事成为那几年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A和B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直到我离开华盛顿时,A仍然认为B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时不时地找出一些自己接触到的资料去说服B,到最后B只好落荒而逃,不再与之争执。

A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采用的,也是主流社会通用的思考模式。他们把空间压缩成一个平面的、二维的圆,甚至想成一维的、直线的线形。在这个局限下,人们喜欢追求事物的本质、真相,但又只相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他们不相信“变化”,对于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存有天然的怀疑。因此,像A这样的人即使做生意,结果也总是以失败告终。A曾经花费很大的精力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并模仿其投资的风格,但他线性思维的习惯总让他在股市的变化中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跟风派,完全做不到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一直没有赚钱。

B代表的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他们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审辩色彩,能够突破固有的维度,跳跃性地理解事物的新特点,寻找其中的变化;他们很少谈论事物的“本质”,而是把着眼点放在追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上。通过研究这些不断变化的联系,他们可以找到机遇。

也就是说,在事物的变化之中,其实并没有一元的本质(essence),而是只有多元的特质(trait)。理解了这句话,你就找到了成功的钥匙。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做好本职的工作,你都可以轻松地驾驭那些复杂的元素。

“升维审辩”的结果是什么?

升维思考,就是将一个多维度中的不同环节、事物提升到一个最高的维度,然后再并为一维,再找出它们中间的联系。不是判定本质,而是寻找联系。这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的高明的思维方式。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用于描绘事物的维度越多并且越高则对得出结论就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我们对思考升维的目的是为了审辩,审辩就要得出一个有利于自己采取正确行动的结论。假如事物的维度过多——虽然它更接近真实,但是也可能由于过于复杂和琐碎,让我们难以把握其中的规律而迷失方向。

如何发现破局点?

在分析事物的变化时,线性思维的本质过于简单和武断,而升维太高又过于复杂和琐碎。在我看来,聪明的企业家和成功者最擅长的是采取持中的升维思考——结合现实与未来的需要,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分析环境的变化,找到自己可以充分利用的“破局点”。

这需要你具备五种能力:

第一:对复杂事态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第二:分析事物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不懈的质疑、审问、总结能力;

第四:包容异见的集思广益能力;

第五:果断高效的审辩归纳能力。

这五种能力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升维思考的五个步骤。其中,它既有对事物变化的升维——收集和整理不同环节的信息,也有对事物预测的降维——审问和提炼,并归纳出核心问题。破局点就隐藏在这个过程中,等待你的发现。

拥有更高维度的视野,然后凶狠地执行

有人说,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它能够放大一切东西。当你准备依托互联网开展自己的事业时,它用光怪陆离的维度放大你的才华,也放大你的缺陷;它能促进你的进步,当然也能让你在连续的挫折中一蹶不振。

菲格尔总结说:“卓越的企业家必须同时具有这两种特点,既要能够升维思考,又要能够凶狠地执行,无情地打击那些弱小的对手。所谓的情怀从来都是骗人的,就像我们用温情粉饰丛林法则的残酷。实际上,人们看不到的才是真相,看到的都是掩饰。”他这段话针对的是前不久发生的一次并购案。当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时,菲格尔在随后举行的融资论坛上警示创业者,像滴滴这样的公司为了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在四年的时间内就耗费了110亿美元的现金,才以一次大收购结束了这场惨烈的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你有这样的思维高度和坚韧的执行意志吗?

在未来,如果你不具备更高维度的视野,并且没有高效的执行力,你就无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在互联网+深度整合产业关系的今天,那些具备高维度视野和降维打击能力的企业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攻城掠地。它们就是你学习的目标。

24 请放弃“试错思维”

对多数人来说,你根本没有机会再错第二次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如果从做事的态度来进行衡量,我们大致可以把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的人,第二种是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的人。这两种人在平时的思考与行动中有什么不同呢?

预防定向的人是保守派。他们行事作风比较保守,平时不喜欢冒险改变现状,或者不计成本地追逐更好的状态。他们愿意花费最大的力气守住眼前已经拥有的一切,并对未来持有谨慎的乐观;

促进定向的人恰好相反,他们喜欢冒险,乐意尝试新鲜事物,对于未来可达到的预期有着非常积极的向往。在他们的心中,现实永远不是最好的,未来才有无穷的可能。因此他们喜欢不停地试错。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预期到:具备“预防定向”特质的人,他们对冒险不感兴趣,遇到问题或选择时总会第一时间倾向于停留在原本的状态,观察是他们喜欢采取的态度,而对行动保持谨慎。但如果原本的状态是错误的,他们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还会倾向于谨慎观察呢?对“促进定向”的人来说,我们看到的景象是相反的——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做出一个选择时,喜欢立刻采取激进、冒险且有较大失败风险的方案。在他们看来,为了最后的成功和获取最大的成果,试错是一件好事并且必须不断地试错。

“预防定向”的特质对未来不是一种好的品质,比如苹果新任掌门人库克这两年的作为,俨然便是一个谨慎而又保守的守财奴形象。这直接让苹果失去了乔布斯时代“果敢创新”的锐气。但在杀机四伏的降维时代,勇于试错的行为显然也已经不具备传统的商业模式中那样开拓性的积极色彩。因为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中,即便你是苹果、三星这样的巨无霸,有时候也没有试错的机会。你错一次,就很可能永远失掉了某些机会。

赢者通吃

先思考下面这三个问题:

第一: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现在的社会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对此你的依据是什么?“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正发生在哪些行业、企业的身上,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第二:在互联网行业,有哪些坚持“试错思维”最终取得成功或遭致失败的案例?收集和分析这些案例,对了解自己应该采取的策略会有莫大的帮助。

第三:为什么“青出于蓝而劣于蓝”这句话在互联网行业是有道理的?传统商业中曾经大行其道、战必胜攻必取的跟风、学习和模仿战略为何今天有些行不通了?

有一次我到苏州参加一次互联网企业的总裁培训班,给一群初创公司的老总上课。当我听到有人在讲“试错思维”的重要性并列举了过去10年内的“成功案例”,然后坚定地认为它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失望。因为我知道,这意味着当事人对互联网商业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未来的趋势是非常无知的。我相信再过两年,在这个行业中不会再听到他的名字——如果他真的这么干下去。

假如从业者和企业的管理者现在也都还这么认为,我对传统教育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说法就更加感到沮丧了,因为他们没有从这句话中总结出更高维度的观点:正确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没错,未来的商业就需要你付出正确的努力,甚至苛刻、残忍地要求你必须做到“一击必中”,否则你根本没有第二次机会。

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学校的教育,都存在着既定的规律,也都有不可违逆的趋势。这不是通过几次试错就能改变的,更不是用长久的努力或更多的资金投入就可以追赶得上的。比如有的项目在当前的市场中就是不赚钱,受众很少,那么你再努力也没用,投再多的钱都是没有意义的。你自认为这是试错,市场却在嘲笑你是傻瓜。有时候,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商业的发展和跑步不同,大家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跑在第二名甚至最后一名的企业当然可以奋起直追,拿出百倍的劲头,跑出最快的速度,有可能后来居上超越第一名,没有人否定这种可能性。因为目标是一条线,努力就有可能实现。但这个追赶的概率有多少呢?我的观点是,要看你们在哪个维度内展开竞争。作为多个维度、多条线的商业竞争,一旦你的商业模式错误,输在起跑线上,或者一开始就被降维覆盖,要想追上去就成了一种痴心妄想。因为领先者借助绝对的优势可以形成市场的垄断,从一开始便形成领先,到后来则会遥遥领先。

所以一旦有人掌握了降维的武器,并辅以升维的思考,市场就必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也会出现“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局面。赢者能通吃一切,线上线下并行发展,还可借助平台优势跨界销售其他类型的产品,输家则倾家荡产,一无所有,被彻底逐出市场。

要么成为第一名,要么退出竞争

由此可见,企业在今天试错的成本是非常之大的。如果你错的离谱,基本上就没有翻身之地;即便只是小错,纠正过来,重新走上正轨,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去无数的金钱。而到那时,领先者绝对的竞争优势就已经形成,追赶者根本没有第二次犯错的机会。简而言之,如果做不成第一名,你连成为第二名的可能性也没有。

问题一:百度为何是国内搜索行业的老大?

我们纵观国内比较知名的搜索引擎:360,搜狗,搜搜,遨游……就算在其他技术上具有领先的一面,但在搜索引擎方面就是比不过百度。作为先行者,百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行业优势,后来者只能在分食它无力顾及的一小部分市场。

问题二:微博为何只有新浪做好了?

国内的微博平台,只有新浪的产品成功了,网易、腾讯等只能望其项背。就算后起直追,它们也无法超越新浪微博。在技术层面并不落后的追赶者,在可预见的将来似乎也没有希望对取而代之。这表明,先一步成功地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比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

问题三:阿里来往为何注定干不过微信?

你身边的人有几个是用阿里来往的?相信几乎没有吧!尽管阿里巴巴砸下重金努力推广了很久,终究敌不过微信,慢慢地淡出了市场。在微信强大的市场覆盖下,尽管后来又有很多的同类产品试图分一杯羹,竞争的结果同样没有悬念,微信的垄断地位很难动摇。

我们要承认,不管是商业还是其他领域,“怯于探索”的懦弱之心都是错误的,也是让人不耻的,但没有目的地试错带来的也总是灾难。就连阿里巴巴这样强大的公司,它试图通过来往挤压微信的尝试都注定以失败收场。在我看来,当一款新产品已经先行培养了用户的行为属性后,它就实现了对于潜在对手的事实上的降维打击。

成功的关键,在于明智的创新并最终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