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你知道吗?健康零食竟会让人变懒

《市场研究杂志》上有一篇论文指出:节食者一般都偏爱健康无糖的食品,这种食品会给节食者一种心理安慰,却也令他们形成了无糖就可以多吃的错误想法,并就此放弃运动和锻炼。

同时有人指出,健身或者锻炼并不能减肥反而有可能会增肥。因为锻炼在减肥者眼中意味着做减法,美食则意味着做加法。减肥者在锻炼之后,往往会计算自己燃烧了多少脂肪,既然已经燃烧了脂肪,那么便可以再去吃点奖励一下自己。虽然迈得开腿却依然管不住嘴,这样算下来,反而是一笔糊涂账。

这样的加减法减肥方式很像奥地利著名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心理。总体上来说,每个人都会自卑,这种自卑会使人失望,对自身价值评价过低,无法产生情感寄托,心理上的无助与无力感会促使个体不甘于平庸的现状,追求更加精彩而卓越的人生,自卑的状态会产生心理能量的消耗而造成紧张,促使人们采取措施或者改变自己的弱势来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状态,这便是阿德勒的自卑心理补偿。

阿德勒一开始仅仅将自卑补偿囿于生理方面,后来才引入了心理。生理上的缺陷会造成自卑,阿德勒本身就是个例子,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小驼背,因先天软骨病遭到了不少同学和玩伴的笑话。为了改善现状,他付出了多倍的努力,在心理学上颇有建树,并就此提出了“自卑情结”。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自从被诊断为渐冻症之后,依旧没有放弃他对宇宙的探索,大脑还是可以活动的,它可以自由翱翔于宇宙,他提出的关于黑洞、辐射、宇宙起源的理论构成了我们对宇宙理论的基本认知。其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生理上等都会让人产生自卑的感觉,从而促使人们与自卑进行对抗,就此发愤图强,最后达到改善自卑感或者消除自卑感的结果。后印象派画家凡·高,一生遭受痛苦的折磨,在画作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作画,《星空》《向日葵》等作品在画坛的地位见证了一切,很多人会用作品表达情感,却从没有人能像凡·高这样将痛苦落于纸上又能表现得如此热烈奔放,这就是凡·高的魅力。

阿德勒又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补充扩展了自卑补偿理论,从个体的补偿提升到社会层面,即个体的自卑不仅仅是缺乏自我价值而是缺乏社会价值,社会拥有社会兴趣,由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各种情感来组成。个体参与到社会之中,为了追求社会价值一定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个人目标也会变成社会的共同目标。

阿德勒还提出,自卑心理并非一种变态心理,和心理上提出的变态心理不同,自卑是人们追求优越的内在动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如果个体存在任何无法忽视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因为自卑采取了有效的补偿手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结果,那么自卑就会发生转化,个体也会因此而产生更高层面的优越感。如果个体在对抗自卑的过程中失败了,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个体就会将这种补偿转向无用的方面,那么自卑就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情结,成为个体一直存在的心理阻碍。

在阿德勒的补偿体系中,将对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补偿称为补偿对象,补偿根据效果分为有效补偿和无效补偿,补偿的最忠实施者只有个体本身。其他心理学者认为可以纳入他人补偿作为补充。补偿的最终作用在于心理调节,从补偿对象来看,如果个体存在生理方面的缺陷,那么他可以通过发展缺陷部位的其他功能或者其他器官作为补偿,这种补偿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还会作用于心理层面,并产生很好的效果,就像盲人的听力和嗅觉会比常人更灵敏一样。肥胖作为一项特殊的生理缺陷,作用在心理上便会产生自卑情绪,为了调节这种心理,机体开始产生减肥的意愿,以达到心理的平衡。这种心理的补偿更倾向于消除失落感,并以此来获得自信或者认同。心理的内在更需要行为的外在去表现,补偿自卑心理需要个体采取一系列补偿的行为,而补偿的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即补偿会发生很多变化,他人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且补偿不在乎方式更追求结果,由此可以推测,补偿也可以通过他人补偿的方式来完成。

由他人实施的补偿来源于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完备理论体系。社会比较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刚一出生就开始了,我们喜欢有人相伴,习惯在同伴中寻找认同,也会因此产生很多比较。阿德勒很早就提出了社会比较对自卑产生的关键作用,他认为个体会通过与家庭或者社会成员的比较而产生自卑。心理学领域颇为赞同这样的解释,诶里克森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克服不同的问题,第四个阶段要解决的就是“勤奋与自卑”。既然自卑的来源是社会比较,那么在分析自卑问题时我们就需要在社会比较上投入更多的关注。社会比较只是一个过程,它所得出的结果即个体差异,才是导致个体自卑的根本原因,如果个体不去关注这个差距或者忽略这个差距,那么这个差距也就无法产生自卑,也就不需要补偿机制。个体注意到差距,会进行一系列的内在认知加工,最后得出“我不如他人”的心理落差,就此产生挫败感,最终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包含于自我之中的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过低的自我认识就是自卑。自我的概念是对个体自身的认识以及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简单而言,自我需要解释的就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在群体中所存在的价值”的问题。个体自我并不是个体本身,它还包含亲密关系、社会同一性,个体的自我含有社会属性,是社会与个体自身交互的成果。这样就又回到了社会比较的问题,社会比较又分为向上的比较和向下的比较。个体通过和社会中的某个个体或者某些群体做比较,比较的前提是个体对他们的认知,如果个体认为他们很差,通过比较得出的结果也是一致的,作用到个体身上就可以得出个体很优秀的结论,那么个体就能在比较中得到自信或者补偿。如果个体选择比较的对象从认知里就觉得“很厉害”,在比较时得出的结果也是这样,那么个体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然,当个体产生自卑心理时,可以与比较对象进行其他方面的比较,来获取自卑的超越力量。他人补偿和自我补偿最终需要改变的都是自我的认知,将之关于自卑的方面进行重解建构。

因此,减肥是个体进行社会比较之后对肥胖产生自卑的补偿。减肥者在锻炼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消耗,减肥的人群也会更加关注饮食摄入的热量,少吃对减肥是很有帮助的,吃进去的零食则是对减肥期间必须少吃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的补偿,减肥者并不希望减肥失败,却总会因太过看重减肥最初产生的效果而忽略了减肥最重要的意义。从减肥的角度来说,无论哪种减肥方式,体重的下降最初所显示的是体内水分的减少,然后才是脂肪的减少。反弹则相反,体重的增加会先从脂肪开始。这也是健康的小零食在减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