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领馆至今悬挂木刻画宋庆龄抗议迫害犹太人 Woodcut Showing Soong Ching-ling Protesting against Judenhetze is Still Hanging in the German Consulate
1933年5月13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代表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以及若干外国记者亲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递交抗议书,强烈抗议法西斯政党迫害犹太人。
On May 13, 1933,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 League for Civil Rights, including Soong Ching-ling, Lu Xu, Cai Yuanpei, Yang Xingfo and Lin Yutang, and many foreign journalists went to the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in Shanghai in person to strongly protest against the persecution of Jews by the Fascist political party.

德国驻沪原总领事芮悟峰
有记者讲述难忘一幕,两年前去德国驻沪总领事馆采访,走进总领事芮悟峰的办公室,茶几上嫣红的蝴蝶兰一下跃入眼帘;四壁洁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木刻画和几张黑白老照片。嫣红的兰花和泛黄的老照片,使办公室显得活力而又古雅。
“注意到我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木刻画了吧?”采访临结束时,芮悟峰总领事主动将记者带到画前。画面描绘的是1933年5月,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一起到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抗议德国政府迫害犹太人的场景。
总领事芮悟峰介绍说,当时,美、英等西方国家还都没有关注到犹太人受迫害问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关注到了,“这‘干涉’了当时的德国内政,但是‘干涉’得非常好!”
早在1920年4月24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给上海犹太人社团领袖之一埃兹拉的信中就说:“所有爱好民主的人士,对于复兴你们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会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一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理应在国际上赢得一个光荣的地位。”

宋庆龄抗议迫害犹太人的木刻画

20世纪30年代的宋庆龄

20世纪30年代的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鲁迅
当希特勒开始其反犹太浪潮时,孙夫人宋庆龄曾率领一个代表团约见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并提出强烈的抗议。1933年5月13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代表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以及外国记者史沫莱特和伊罗生亲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递交抗议书。强烈抗议纳粹,指出自希特勒上台以来,短短四五个月间,“被捕之工人,已达三四万,而知识分子横遭压迫者,亦在数千之数。对囚犯施以惨刑或加以虐杀,事后诬为自尽或谓逃亡时中弹殒命。”

1933年5月13日,以宋庆龄为首的一个代表团会见了德国驻上海领事,对纳粹在德国的暴行表示强烈抗议,代表团成员包括蔡元培、鲁迅、林语堂等。《以色列信使报》在1933年6月2日报道了此事
事后,杨杏佛介绍说,“已引起举世特殊之注意,可谓已达到相当之目的。本埠犹太人协会,曾来函感谢。日本文学界亦有一致反对德国焚书暴政之举动,可知正义尚存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站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线上,很早就同希特勒进行了斗争,这是中国知识界值得自豪的。
纪念这一重要事件的画,至今挂在德国驻沪总领事的办公室里,更值得中国人民自豪。
上海人民和犹太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历史上,犹太人和中国人对世界文明都有贡献。中国人也能体会犹太人那种难以言表的遭遇。“二战”期间,有超过3500万中国人死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600万犹太人死于德国法西斯的屠刀下。相同的经历使得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抱有深深的敬意和同情。
上海的犹太人也给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以有力的支持,除了著名的莫理斯“双枪”科恩(Morris “Two-Gun”Cohen),他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忠实朋友,还有希伯(Hans Shippe),一位来自德国的作家兼记者,他是第一个投身中国抗日战争的犹太人。1939年,他离开上海参加新四军。1941年12月30日,“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在山东沂南县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在其牺牲地,中国人民建了一座纪念碑以怀念他。罗生特(Jacob Rosenfeld),1939年,以犹太难民身份从奥地利来上海,1941年投身抗日战争,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服务,并以一个外国人担任了军队医务工作的负责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在反对日本侵略和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的业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现在散居于世界各地,但是他们仍然把上海当作他们的故乡。他们是今天发展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传统友谊的一支重要力量。
(黄媛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