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之“和法”
《伤寒论》这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经典医著,论辨证之理,其意深奥,论治疗之法,博详精深,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尤其对“和法”的运用,更是变化多端,独具特长,被后世临床医学家视为圭臬。
一、《伤寒论》“和法”之涵盖范围
“和法”乃《伤寒论》中之治疗法则,它包括了治则和治法。和者,平也,和谐、协调、调和之意。《伤寒论》对和法之论述,体现在六经辨证之理、法、方、药中,散见于397条原文之内。仲景和法之确立,在于调和,调和机体之阴阳表里、营卫气血、寒热虚实,使人体机能处于阴阳动态平衡之正常生理状态。因此,和法涵盖范围较广,内容颇详,妙意深幽。细分析之,所谓“和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则指以调和的治疗作用,为祛除寒热,调其偏盛,扶其不足,达到祛邪愈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法则,包括治则与治法。正如《景岳全书·和略》之释:“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中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贵也。”可见和法之涵盖范围,面广意深,治则治法兼在其中。狭义者,专指治法,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一的和法,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目的。故狭义之和法,包括了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二、“和法”为基本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伤寒论》在六经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常用的基本治则论述详细,其中“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是仲景论治学的精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即治病求本,调和阴阳。《伤寒论》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了“治病求本”的意义,提出一系列的辨病、治病、防病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人之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从阴阳上论,可谓“阴平阳秘”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源,“阴阳盛衰”是疾病发展演变的条件,“阴阳存亡”是疾病预后的依据,“阴阳离决”是生命垂危的标志。所以诊察疾病,应首辨阴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因此,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是《伤寒论》治疗疾病的核心。《伤寒论》用三阴三阳将外感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别,亦是辨别阴阳两大证型的总纲,以归纳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伤寒论》以调和阴阳作为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古人将疾病的发生,看作是阴阳失去了平衡状态,即阴阳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病理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疾病,在于调和阴阳,使失去平衡状态的阴阳达到新的平衡与协调,从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和法”是《伤寒论》治病的基本治则。治疗疾病,不论扶正或祛邪,正治或反治,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即达到平和为目的。58条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疾病在病理发展演变之时,阴阳失去了平衡,欲使疾病痊愈,必须求得“阴阳自和”,亦就是达到新的阴阳平衡,因此,“阴阳自和”是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此条所谓“阴阳自和”的含义,应当有二:一是指正气旺盛,机体借自身的调节机能,使阴阳之气趋于平衡,其病自愈;二是在使用药物调和作用下,调整阴阳,促其和调与平衡,使疾病痊愈。可见本条突出了“和法”是论治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伤寒论》中以和法为治则者,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对某些经过发汗、涌吐、攻下的疾病,或是并病、合病,而病邪未解的证候,采用缓剂、轻剂或峻剂小量,使病邪尽除而不伤正的治法,也都属于调和阴阳的范畴,皆为和法。如70条:“……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此胃家实热,取缓剂之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清热愈病。又如208条:“阳明病,脉迟……此为欲解,可攻里也……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这两条论述阳明热实之证,仲景根据病情采用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胃气,功效在于微和,乃和调之意,不取泻下,妙义无穷。又如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为阳明病而柴胡证未罢,阳明少阳两经同病,既有表邪,复有里邪,取小柴胡汤,调和内外,胃气因和,三焦畅达,枢机运转,一身皆和,汗出而解。“当消息和解其外”,指出外有表邪,不用汗法,而取桂枝汤调和营卫,即“小和”之意。如此等等,皆取和法为治则,达到愈病之良效。所以治病求本,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确立以和法为基本治则,实为《伤寒论》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
三、“和法”为基础治法
1.“和法”的代表方剂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其和法之用,广泛灵活,处处可见。关于和法的代表方剂,《伤寒论》原文387条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本条论霍乱里和而表未解之证,此为吐利之后,阳气大伤,津液未复,虽表邪未尽,然不宜大汗,故当斟酌病情轻重,以和解其外为原则,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不须啜粥及温覆取汗,即所谓“小和之”,尚有不令发汗之意。仲景于此处明确提出“和解”之法,所用之方为桂枝汤。《绛雪园古方选注》将《伤寒论》之方剂分为和、寒、温、汗、吐、下六种方剂。把桂枝汤剂、柴胡汤剂皆列为和剂之中,并称“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这种将桂枝汤列为和剂之首的做法,正与原著387条“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的记载合拍。桂枝汤为和剂之代表方。
《伤寒论》中仲景并未明确称小柴胡汤为和法之剂,亦未明言少阳证为半表半里证。将小柴胡汤作为和剂之代表方剂,始于宋代著名医学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于266条注解曰:“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对96条注解曰:“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伤寒明理论》小柴胡汤方下记载:“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可见成氏对和法的论述十分明确,将“和解”作为具体的治法,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后世医家多遵从此说,并有所充实,有所发展,亦有争鸣,然皆见仁见智。因此认定小柴胡汤、桂枝汤为和法的代表方剂。
2.“和剂”组方的基本结构
和剂以小柴胡汤、桂枝汤为代表,兹分别论其组方的基本结构。
(1)小柴胡汤组方结构:本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按药物性味不同,可分为苦降、辛开、甘补三组。一组,苦降之品,柴胡、黄芩,是本方的主药。柴胡味苦微寒,功用有三:解少阳经热,使半表之邪从外而解;疏肝,解少阳气郁;主心腹、胃肠中结气,消食化积,推陈致新。黄芩苦寒,清少阳腑热火郁,使半里之邪从内而解。柴、芩合用,表里同治,经腑共调,使气郁得畅,火郁得散,枢机和调。二组,辛开之品,生姜、半夏,功用有三: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为呕家第一圣药;佐柴、芩以逐邪;行草、枣之滞泥,在降逆止呕之中,又见泄满行滞之功。三组,甘补之品,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补脾,扶正祛邪。考仲景于解表剂中一般不用人参,而今取甘补之品,其意有三:①予保元气: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中气,和营血,助正抗邪。②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阴阳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以防为先,使邪气勿得内入。③抑制柴、芩之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本方药味不多,但配合默契,既有柴、芩苦寒清降,又有姜、夏辛开散邪,更配参、枣、草之甘补调中,七药相辅相成,而收卓效。
从方药分析得出,小柴胡汤组方是以苦降、辛开、甘补三组药物作为主体框架,巧妙用药,有规律地配伍,寒热并施,攻补兼用,使其药物功效充分发挥,既能疏利少阳枢机,又能调达气机升降,使内外宣通,气血畅达,将多种治疗方法综合于一方之中。此方苦降、辛开、甘补的组方结构,成为和解剂的基本结构。
(2)桂枝汤组方结构:本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酸寒,滋阴和营,以固护营阴。桂枝配芍药,用量相等,于发汗之中有敛汗之意,于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二者相配,既有桂枝发汗,又用芍药止汗,一散一收,一开一合,恰到好处。生姜辛散,佐桂枝发散解肌。大枣甘平,配芍药益阴和营。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从药物功用分析,桂枝汤中桂枝、芍药为主药。其组方以桂、芍、草三味药为基础,分为二组:一组是桂枝配甘草,此乃辛甘理阳之法,更佐生姜辛甘以助卫阳;一组是芍药配甘草,此乃酸甘化阴之法,更佐大枣,酸甘以滋营阴。辛甘、酸甘相合,一阴一阳,一表一里,滋阴和阳,形成本方的主体框架,从而达到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故谓之和剂。
3.“和剂”的演化网络
“和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简,有规可循,有矩可守,从而为和剂的灵活加减变化奠定了基础。
(1)小柴胡汤的演化网络:小柴胡汤的演化有柴胡汤剂及泻心汤剂两组方剂。
1)小柴胡汤演化
①柴胡桂枝汤:为和而兼汗法,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功在双解太阳、少阳,适于太阳、少阳合病或太阳、少阳并病。
②大柴胡汤:为和而兼下法,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大黄、芍药而成。功在和解少阳,兼通里实,适于少阳兼阳明里实热证。
③柴胡加芒硝汤:为和而兼下之轻法,由小柴胡汤加芒硝而成。功在和解少阳,兼清里热,适于少阳兼阳明里实热之轻证。
④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和而兼温法,由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大枣,加栝蒌根、牡蛎、桂枝,干姜易生姜而成。功在和解少阳,化气生津,兼温脾寒,适用于少阳兼气化失常证。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而镇惊法,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功在和解少阳,镇惊安神,适用于少阳兼烦惊证。
2)泻心汤演化
①半夏泻心汤:为和而消痞法,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易生姜而成。功在和调脾胃,降逆消痞,适用于呕而肠鸣下利之心下痞证。
②生姜泻心汤:为和而化饮消痞法,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更加生姜而成。功在和调脾胃,化饮消痞,适用于干噫食臭、肠鸣下利之心下痞证。
③甘草泻心汤:为和而补中消痞法,由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功在和调脾胃,补虚消痞,适用于干呕心烦、肠鸣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之心下痞证。
④黄连汤:为和而清温法,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功在和调升降,清上温下,适用于上热下寒之腹痛欲呕吐证。
⑤旋覆代赭汤:为和而化痰法,由生姜泻心汤去干姜、黄芩、黄连,加旋覆花、代赭石而成。功在和调脾胃,化痰降气,适于噫气不除、心下痞硬证。
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和而调中法,由半夏泻心汤去半夏、大枣、甘草而成。功在调和中焦,寒温并用,适于寒格吐下、食入口即吐之证。
(2)桂枝汤的演化网络
①桂枝加葛根汤:为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法,由桂枝汤加葛根而成,适于太阳中风兼项背拘急证。
②桂枝加芍药汤:为调阴和阳法,由桂枝汤加芍药而成,适于太阴脾家气血不和之腹痛证。
③桂枝加附子汤:为调和营血、复阳固表法,由桂枝汤加附子而成,适于过汗阳虚漏汗证。
④桂枝新加汤:为调和营卫、益气养营法,由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而成,适于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证。
⑤小建中汤:为调和血脉、建中补脾法,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适于里虚腹痛、心中悸而烦证。
⑥桂枝加桂汤:为调和阴阳、养心平冲法,由桂枝汤加桂枝而成,适于汗后阳虚奔豚证。
⑦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调和营卫、下气平喘法,由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而成,适于太阳中风兼喘证。
四、“和法”的应用优势
《伤寒论》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其和法之用,独具优势。
1.“和法”为法之核心,立意深奥
和法是重要的治疗原则,运用十分广泛,方法深奥巧妙,其优势有三:①和法,既是治则,又是治法。通过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升降、调和脾胃等法,治疗六经病证及杂病变证,皆有良效。②“和法”为法中之法。《伤寒论》对有些已用发汗、攻下、涌吐等法,而邪气未解的病证,多采用缓剂或峻剂小量的缓和治法,使病邪尽除,亦属于和法,这种治法可称为法中之法,妙意无穷。③和是治疗手段,亦是治疗目的。《伤寒论》常采用和法、和剂作为治疗手段,通过调和阴阳,达到邪去正复,使阴阳得到新的平衡而病愈的目的。
2.“和剂”为方中之最,变化无穷
具有和解作用的方剂,即称和剂。《伤寒论》以用和剂著称。在论中和剂之多,比例之大,远非其他著作可比。和剂组方,药味精简 ,结构严谨,有规有矩,且变化无穷。故和剂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