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研究络病学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汉书·艺文志》亦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把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面性地弥散渗灌到脏腑组织,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理论核心,运行于经络中的气血在络脉中实现其温煦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生理功能,脏腑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络脉循行于脏腑,成为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并实现与外界的联系,可见络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①络脉与络病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内经》;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其外感重六经,创建“六经辨证”,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内伤杂病重络病,创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因此其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③清代名医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说“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及,亦缺典也”,指出络病学说这一重要理论并未能随着中医学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而叶天士对张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机理论。叶天士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批评当时“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临证指南医案·牴瘕》)。可见发展络病学说,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创建络病学体系,既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治疗取得突破。中医学既属自然科学范畴,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整体观念”“形神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特色。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了中医学最基本的特征,又注意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病认识的最新进展。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容易找到和西医学在难治性疾病研究上的结合点,深入进行多种难治性疾病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规律研究,将有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并开辟有效治疗途径。要注重络病学说研究的物化问题,即在络病学说指导下研制有效新制剂,并通过其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阐明络病和难治性疾病的内在关系。如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中,发挥中医整体辩证思维和气血相关的络病理论特色,并结合西医学关于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以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失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为切入点,探讨“气络-NEI网络”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阐明通络方药的作用途径、作用环节、作用靶点,开辟应用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全新学术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