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络治疗用药特点
通络治疗用药是指清代叶天士等医家总结归纳出的具有直接通络治疗效果的药物,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是前人通络治疗长期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叶天士对直接通络药物的功能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如其所言“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指出了以药品五味分类而言辛味药对疏通络脉具有重要作用。叶天士对虫类药的通络作用也极为推崇,说“考张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了虫类药物对络病治疗的独特价值。同时叶天士倡用“络虚通补”治法,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之说。血肉有情之品通灵含秀,能培植人身之生气,是叶天士络虚通补治疗的常用药物。以藤类入络则是根据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确定的,因藤类缠绕蔓延、纵横交错、形如络脉,故用于络病治疗。这些通络药物应用的宝贵经验对络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借助现代实验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探讨其通络治疗的作用机制,阐明其科学内涵,对揭示络病的本质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通络药物的总结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这可能与络脉及络病理论体系尚未能完整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从药物分类上也存在着不按同一标准分类的有悖逻辑现象。本节主要就直接通络药物应用做一分析。
一、辛味通络
辛味药辛香走窜,能散能行,行气通络,《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为叶天士治疗络病常用药,正如其所云“络以辛为泄”,“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其络病治疗常以辛味为主,或佐以辛味药。邪结络中隐曲之处,一般补益活血药不能入络,而辛药走窜,无处不到,不但可以走窜通络,还可引其他药物达于络中以发挥作用,又能透达络邪使之外出,如陈士铎《本草新编》言麝香“借其香窜之气,以引入经络,开其所闭之关也”,张山雷《本草正义》云“细辛味辛性温……又根亥盈百,极细且长,则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经络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故络气郁闭,络脉失畅,常用辛香通络之降香、麝香、檀香、薤白、乳香、冰片等;若络气郁滞,寒凝脉络常用辛温通络药桂枝、细辛等;若络气郁滞,渐致络瘀可用辛润通络药当归尾、桃仁等。
二、虫药通络
虫类通络药性善走窜,剔邪搜络,是中医治疗络病功能独特的一类药物。络病之初,络气郁闭,辛香草木之品疏畅络气奏效尚速,而久病久痛久瘀入络,凝痰败瘀混处络中,非草木药物之攻逐可以奏效,虫类通络药则独擅良能。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虫药通络,其大黄虫丸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方中集中应用了虻虫、水蛭、蛴螬、虫多种虫类药化瘀通络,祛瘀生新。鳖甲煎丸治疗疟疾日久不愈,“结为牴瘕,名曰疟母”,于益气清热、理气通腑、祛痰散结中配用虫、蜂窝、鼠妇、蜣螂等虫类药搜剔络瘀,从而开虫类药治疗络病之先河。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清代叶天士对张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张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独特疗效,并将虫类药物广泛应用于疼痛、中风、痹证、牴积等病证治疗。
从功能特性区分,虫类通络药物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化瘀通络药,主要适用于久病久痛络脉瘀阻、闷痛刺痛、部位固定,或结为牴积,或风湿痹痛,或中风偏枯,或虚劳干血、肌肤甲错,常用药物有水蛭、土鳖虫(虫)、虻虫、鼠妇、蛴螬等;一类为搜风通络药,主要用于络脉绌急,卒然不通而痛,或一过性头晕肢麻、言语謇涩,或肢端遇寒青紫麻木疼痛,常用药物有全蝎、蜈蚣、地龙、蝉蜕、露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等。
三、藤药通络
取类比象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正如《本草便读》所说:“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常用藤类药物有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
藤类药物常用于风湿痹证邪入络脉所致疼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如雷公藤用于久病久痛不愈,对邪入于络之结缔组织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疗效,《福建药物志》谓其“祛风活络,破瘀镇痛”,《中药药理与应用》云其“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红肿热痛者可用忍冬藤、青风藤,《药性切用》谓忍冬藤为“清经活络良药,痹证兼热者宜之”。络石藤抗风湿、蠲痹证、通络脉而有强利筋骨作用,长于治风湿痹证,肌肉酸痛伴有四肢拘挛、屈伸不利者,《本草汇言》言其“能使血脉流畅,经络调达,筋骨强利”,张山雷《本草正义》也指其“功能通经络……通达肢节”。
血虚络脉失于荣养,络中气血涩滞不畅,所致肢体麻木、痿软无力、腰膝酸痛、中风偏枯等用鸡血藤补血虚、行血滞、通络脉,《本草正义》亦言其“统治百病,能生血、和血、补血、破血,又能通七窍、走五脏、宣筋络”,《广西本草汇编》称其“活血补血,通经活络”,为络瘀且血虚者常用之药。
四、络虚通补
络脉为气血汇聚之处,《灵枢·卫气失常》云:“血气之输,输于诸络。”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阴阳不足,气虚不能充养,阳虚络失温运,血衰不能滋荣,阴虚络道涩滞,络脉失于荣养,阳气精血不能温煦渗灌脏腑组织,临床常见肢体麻木、痿软无力、神疲困顿等症,虚而留滞亦可见胃脘隐隐作痛、腰膝酸痛无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常用益气补血、养阴填精、荣养络脉之品,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或适当配伍通络祛滞之品。益气药常用人参,取其能大补元气,气旺而行;鹿茸温理奇阳,温通督脉,元气旺盛,奇阳充沛,自可流经充络。阴血涩少,络道失荣,常用麦冬滋阴生津,当归养血活血、滋荣络脉。此外,络失荣养,日久不复,叶天士常用血肉有情之品滋填络道,常用药物如鹿角胶、紫河车、猪羊脊髓、牛胫骨髓等,大概血肉有情之物通灵含秀,以髓填髓,以脏补脏,阳气生发之物以壮阳气,至阴聚秀之物以滋阴精,滋填络道,独擅其能,正如叶天士所说:“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