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与脾胃相关联,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所云:“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此已点明六经之中包含脾胃,而脾胃又是六经之基础,太阴脾与阳明胃更为自然界与人类生存的基础。医圣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脾胃学术理论,在其所撰之《伤寒论》中,尤为注重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处处体现出其“顾护胃气”的学术思想。六经辨证不仅为伤寒所设,也可成为诊治百病之辨证纲领,故凡病离不开六经。对此,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专门提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而晚清名医舒驰远亦在其所作《伤寒集注》一书中指出:“汉儒张仲景著《伤寒论》始创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开六经法门,匪特专治伤寒,凡百杂病要皆不出六经之外,治法即在其中。”

余初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三阳三阴病之中,探寻脾胃证治规律,再验诸临证,终有所获,并历经数载,撰成拙著。是书有以下两大特点:一者以六经辨证指导应用经方辨治脾胃诸疾;二者对脾胃病六经各证均联合使用中医外治法,取内外治之所长,而达事半功倍之效果,正可谓:“六经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用六经。”

因余之中医理论功底尚浅,拙著难免存在诸多错误之处,敬请同道批评、指正。撰写是书还得到吾院脾胃病科同仁及余之研究生刘启华、阙茂棋、曾萍、游娟等大力协助,在此特别致谢。

章浩军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