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吉忱诊籍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炙甘草汤证案

刘某,男,28岁,干部。1974年10月30日就诊。

主诉晨起全身乏力,眩晕,懒言,心悸,曾去烟台市桃村中心医院就诊,理化检查未见异常,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细询之,一月前曾因发热、身痛、心慌之症,在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发热等症除,唯时有心悸未愈,且伴胸闷气短,时自汗出,心躁烦,动则心悸剧,查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代。

证属外感邪毒,伤及气阴,稽留不去,宗气不足,失其贯心脉、行气血之职,而发心悸、脉代之症。治宜益气养阴,助心阳以复脉。予以炙甘草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15g,红参10g,黄芪30g,生地黄30g,麻仁12g,麦冬12g,桂枝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阿胶10g(烊化),桑仁30g,炒枣仁30g,远志10g,柏子仁12g,夜交藤30g,当归15g,钩藤10g,生姜3片,大枣4枚。5剂,水煎服。

11月6日,药后心悸、胸闷、短气、眩晕诸症悉减,查心律整,脉虚数。予原方去二藤,加黄精15g,继服。

11月17日,服药10剂,胸闷心悸悉除。予以炙甘草汤继服,以善其后。

解读:患者素体尚健,后因外感愈后而心悸未除,公认为此乃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受累所致,故有本案之理、法、方、药。主以《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组成。原为气血虚弱“脉结代,心动悸”之证而设方,本案用之。方以益气养阴,补血复脉;辅以黄芪、当归,乃《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之意,大补气血,贯心脉、行气血以冀复脉之功;炙甘草汤加三仁,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乃寓《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之意;炙甘草汤伍二藤、龙牡,又寓《通俗伤寒论》阿胶鸡子黄汤之意;处方中尚寓《伤寒论》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味,此乃心阴耗伤,必致心气不足,该方以桂枝甘草之伍以复心阳,龙牡收敛心气,则心神浮越之症得除,而“心躁烦”之症得解。故一纸处方,得众方之妙而收卓功。诚如《怡堂散记》所云:“医者,意也。临证要有会意,制方要有法,法从理生,意随时变,用古而不为古泥,是真能用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