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芬妇科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肾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论述明确地指出了女性从生长到衰老的自然规律,是肾中精气由盛到衰的自然变化过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阴阳平衡失调而致本病。本病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本病以肾阴虚者居多。肾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其中尤以心、肝、脾为主。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乙癸同源,肾阴不足,精亏不能化血,导致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亢;肝藏血,主疏泄,其性条达,体阴而用阳,素性抑郁,肝气郁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肾与脾先后天互相充养,肾阳虚,脾阳无以温煦,导致脾肾阳虚,而易出现水湿、瘀血、气滞等兼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