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芬妇科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典型病案

病案1

葛某,女,35岁。初诊时间2012年10月9日。

主诉:小腹痛1个月,B超发现盆腔包块2天。

初诊:患者近1个月自觉小腹疼痛,呈持续性,无发热恶寒,于当地医院静脉点滴抗生素后,腹痛减轻。现仍感小腹隐痛,时作时止,劳累后加重,偶感腰痛,白带色黄,有异味,大便正常。两天前B超发现盆腔包块,遂来诊。1年前因盆腔脓肿于当地医院行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月经7/25~26天,量中,色暗红,有血块。2012年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后,月经3~5/35天,量、色、质同前。末次月经(LMP):2012年10月1日。G4P1L1A3,工具避孕,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有瘀点,苔薄黄腻,脉细涩。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见中等量黄色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触血(+)。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可,伴轻度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触及约4cm×3cm大小的包块,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压痛明显,右侧附件轻度增厚压痛。检查B超示:宫体左侧探及一4.3cm×3.5cm大小的非均质性包块反射,子宫直肠陷凹内探及4.5cm×3.0cm的液性暗区。结论:①盆腔包块(炎性);②盆腔积液。女性肿瘤系列各项均正常。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癥瘕。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

辨证分型:湿热瘀阻。

治法:活血散结,清热利湿。

处方:①丹参30g,当归12g,连翘12g,赤芍12g,白芍12g,香附12g,益母草18g,皂角刺12g,败酱草18g,鸡内金12g,冬瓜仁12g,茯苓15g,薏苡仁15g,浙贝母12g,牡蛎30g(先煎),制鳖甲12g(先煎),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药渣外敷小腹部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②连翘15g,丹参30g,赤芍15g,皂角刺12g,红藤30g,败酱草18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延胡索18g,透骨草12g。10剂,水煎浓缩至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二诊(2012年10月23日):用药后,腹痛明显减轻,偶有小腹刺痛,白带正常,腰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有瘀点,苔薄黄腻,脉细涩。

处方:上方加车前草12g,生山楂15g。14剂,水煎服,日1剂,经期停服。继用药渣外敷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灌肠方继用,经期停用。

三诊(2012年11月17日):小腹疼痛已愈,白带正常,仍腰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有瘀点,脉细涩。LMP:2012年10月30日,量、色、质同前。今日检查B超示盆腔包块(2.8cm×2.2cm)。

处方:二诊方加玄参12g。14剂,水煎服,日1剂。继用药渣外敷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灌肠方继用,经期停用。

四诊(2012年12月29日):患者因工作繁忙未就诊,自行按11月17日治疗方案用药30天,经期停用。现无腹痛,无腰痛,白带正常,纳眠可,二便调。LMP:2012年11月30日,量、色、质同前。舌淡暗,有瘀点,脉细涩。今日检查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后随访1年,未复发。

:慢性盆腔炎、癥瘕是妇科常见病。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本患者的病机为湿热瘀阻。患者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加之经期产后,瘀血未尽之时,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湿热瘀结,日久而成癥瘕。瘀阻冲任,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湿热下注,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以丹参、赤芍为君药,并重用丹参,取其活血祛瘀之力,疏通冲任气血之功,祛除本病瘀血阻滞胞络之下腹胀痛或刺痛。赤芍能清热凉血,可泄肝火、清血热,对瘀久化热可以起到预防及治疗的作用。连翘、皂角刺、败酱草、冬瓜仁、薏苡仁、茯苓共为臣药。连翘,味淡,微苦,性凉,功善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制鳖甲、生牡蛎、浙贝母、鸡内金软坚散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又以香附疏肝理气,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白芍缓急止痛。益母草、当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上诸药,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平补阴阳,气血同治,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充分体现扶正而不敛邪,祛瘀而不伤正,虚实、气血兼顾的配伍特点。二诊加车前草清热利湿,山楂活血化瘀。三诊加玄参,合生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

病案2

王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14年5月5日。

主诉:右下腹隐痛1个月余。

初诊:近1个多月感右下腹隐痛,无腰痛,白带不多,无其他不适。绝经6年,无阴道流血及排液。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干。舌暗红,苔薄腻,脉沉涩。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萎缩,宫体前位,略小,活动可,伴轻度压痛;右侧附件区触及一约7cm×8cm大小的包块,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压痛明显,左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2008年因附件囊肿于齐鲁医院行“右侧输卵管+左侧输卵管系膜内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左侧输卵管系膜符合副中肾管囊肿,右侧输卵管系膜符合卵巢冠中肾小管囊肿,右输卵管轻度充血及慢性炎症。2014年3月27日B超检查示:宫体后方探及一囊性暗区,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大小约10.6cm×7.2cm×4.2cm,内透声好。超声诊断:盆腔包块,建议盆腔CT进一步检查。肿瘤系列示:各项均正常;2014年4月1日于山东省立医院检查盆腔CT示:符合子宫右后方包裹性积液,并慢性炎症。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癥瘕。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

辨证分型:痰瘀互结。

治法:活血散结,化痰利湿。

处方:①益母草15g,茯苓18g,海藻12g,赤芍9g,醋鳖甲12g(先煎),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2g(包煎),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党参18g,炙黄芪18g,炒白术12g,醋香附9g,陈皮9g,丹参18g,生薏苡仁18g,皂角刺9g,车前草12g,延胡索18g。14剂,水煎服,日1剂。②中成药予康妇消炎栓。

二诊(2014年5月21日):右下腹隐痛较前减轻,偶感小腹阵发性抽掣样疼痛。纳眠可,尿液中有泡沫,大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沉涩。尿常规:潜血(++),2014年3月双肾B超: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单)。

处方:上方去丹参,加三七粉3g(冲服),制没药6g,白茅根15g。28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4年6月20日):现无小腹痛,尿中泡沫减少。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沉涩。检查B超:宫体后方探及一囊性包块,大小约5.7cm×4.2cm×2.0cm,边界清,内透声好。

处方:上方生薏苡仁改为30g,炒白术改为18g。28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14年7月18日):现小腹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沉涩。尿常规:潜血(+)。

处方:上方去制没药,白茅根改为18g。28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14年8月18日):服药后,偶感小腹坠胀。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沉涩。今日检查B超:宫体后方探及一囊性包块,大小约2.2cm×1.5cm×1.0cm,边界清,内透声好。

处方:上方加泽泻12g。28剂,水煎服,日1剂。

六诊(2014年9月16日):服药后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尿常规:潜血(-)。

处方:上方加当归12g,川芎12g。28剂,水煎服,日1剂。

七诊(2014年10月15日):服药后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检查B超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处方:上方继服。14剂,水煎服,日1剂。半年后行B超检查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瘀血阻滞是慢性盆腔炎的核心病机。瘀血停蓄体内,引发一系列的病理演变。瘀血留滞于体内,必然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紊乱,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凝聚而成痰饮,痰瘀互结,凝聚坚结,终成癥瘕。本患者辨证为痰瘀互结。益母草为君药,辛、苦,微寒,归肝、心、膀胱经,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本草汇言》曰:“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茯苓、牡蛎、龙骨、醋鳖甲、海藻为臣药。茯苓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能化痰祛湿,健脾以除坚积,《用药心法》云:“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茯苓亦可宁其心,安其神。龙骨入心,以镇心安神见长。牡蛎,咸、涩,微寒,能化瘀散结,清热益阴,潜阳,固涩,直入血室。醋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入肝脾血分,通血脉,散结,消癥,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之效。海藻活血散结。赤芍、失笑散、香附、延胡索、丹参、陈皮、生薏苡仁、皂角刺、车前草为佐药。失笑散为祛瘀止痛之圣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收缩子宫的作用。香附为血中气药,能舒肝理气止痛。又加以陈皮行气止痛,与香附共为佐药,气行则血行。延胡索理气止痛。丹参活血祛瘀,疏通冲任气血。生薏苡仁、车前草清热利湿。皂角刺活血排脓。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合茯苓有四君子汤之义,以治其本虚,并有“养正积自除”之意。诸药合用,以达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于软坚散结之中,兼具定痛之功。二诊加三七粉祛瘀止血,白茅根凉血止血,制没药活血止痛。三诊加薏苡仁、白术健脾利湿。五诊加泽泻利水消肿。六诊加当归、川芎活血利水。

病案3

梁某,女,32岁。初诊时间2013年2月17日。

主诉:右下腹隐痛1个月,未避孕未再孕2年。

初诊:患者近1个月感右下腹隐痛,时作时止,夫妇同居,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未再孕2年。既往月经5~7/30天,量中,色红,有血块。LMP:2013年2月10日,量、色、质同前。现感腰痛、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2008年于孕40天时行药物流产,2个月后因腹痛发热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给予抗生素治疗1周。2010年3月因异位妊娠于齐鲁医院行保守治疗。2013年1月16日于齐鲁医院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示:子宫形态正常,右侧输卵管迂曲上举,造影剂弥散欠佳,左侧输卵管上举,弥散欠佳。结论:双侧输卵管通而不畅。2013年1月24日齐鲁医院B超监测排卵:卵泡2.0cm×1.8cm。抗体五项正常。优生四项正常。男方精液常规正常。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压痛(+);附件:右侧增厚,压痛(+),左侧触及条索,无压痛。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不孕症。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继发性不孕症。

辨证分型:血瘀肾虚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兼以补肾。

处方:①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连翘12g,香附15g,延胡索18g,丹参30g,皂角刺12g,鸡内金12g,王不留行12g,蜈蚣1条(研末冲服),穿山甲3g(冲服),路路通12g,柴胡12g,蒲黄12g(包煎),败酱草18g,续断18g,木香12g,菟丝子15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②药渣外敷小腹部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③连翘15g,丹参30g,赤芍15g,皂角刺12g,红藤30g,败酱草18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延胡索18g,透骨草12g,10剂,水煎浓缩至150mL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经期停用。

二诊(2013年3月4日):用药后,腰痛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

处方:上方加三棱6g,莪术6g。14剂,水煎服,日1剂,经期停服。继用药渣外敷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灌肠方10剂继用,经期停用。

三诊(2013年3月23日):小腹疼痛已愈,白带正常。纳眠可,二便调。LMP:2013年3月13日,量中,色红,无血块,无经行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

处方:①上方继用,加党参15g。20剂,水煎服,日1剂。继用药渣外敷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②灌肠方10剂继用,经期停用。

四诊(2013年4月18日):现无腹痛,白带正常。纳眠可,二便调。LMP:2013年4月12日,量、色、质同前,无经行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

处方:①上方继用,20剂。水煎服,日1剂。继用药渣外敷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②灌肠方10剂继用。③下次月经干净3~7天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五诊(2013年5月24日):停经43天,自查尿HCG(+),检查B超示:早孕(符合5孕周)。后经随访,于2014年1月22日剖宫产一女婴。

:患者多因经行产后摄生不慎,外邪乘虚而入,与血相搏,日久成瘀,瘀阻胞脉,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胞脉瘀阻,精卵不能结合,故发为不孕;流产伤肾,加之久病及肾,肾虚则腰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兼以补肾。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药综合疗法,效果较单一疗法好。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直接进入直肠后,经静脉丛吸收,可提高盆腔中的血药浓度,也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从而解除粘连和促进炎症吸收。方中丹参、赤芍、炮山甲为君药,活血化瘀,通利经络,调畅冲任气血;且赤芍能清热凉血,防瘀久化热。当归补血行血,菟丝子、川断平补肝肾,连翘、皂角刺、败酱草解毒消肿、清利湿热、清解血中之余毒。以上六味为臣药,取扶正祛邪、活血补肾之效。王不留行、路路通、生蒲黄、蜈蚣通经络,利血脉,增强活血化瘀之力,醋香附、柴胡、白芍、醋延胡索疏肝理气、柔肝止痛,木香、炒鸡内金理气和胃,皆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二诊口服方加三棱、莪术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三诊加党参以防化瘀药物久服伤气。

病案4

王某,女,34岁。初诊时间2014年4月4日。

主诉:小腹隐痛、未避孕未孕8年。

初诊:患者近8年来小腹部隐痛,有冷感,腰部酸坠。夫妇同居,未避孕未孕8年。既往月经规律,3~5/28~30天,量少,色暗,经行腹部隐痛。LMP:2014年3月28日,量、色、质同前。现偶感小腹部隐痛,腰骶冷痛。纳可,眠一般,小便频,大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G0。男方精液常规正常。2010年7~8月有两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史。2012年10月因双侧输卵管积水于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子宫输卵管通液术,术后示:双侧输卵管通畅,优生四项、生殖抗体等化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欲求中医药调理后,酌定下次IVFET。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大小正常,活动可,压痛不明显;附件:右侧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左侧附件略增厚压痛。检查B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不孕症。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原发性不孕症。

辨证分型:寒湿凝滞兼肾虚证。

治法:祛寒除湿,补肾活血止痛。

处方:①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延胡索15g,茯苓12g,香附12g,皂角刺12g,苍术12g,乌药6g,鸡内金12g,丹参30g,皂角刺12g,菟丝子15g,川断30g,王不留行12g,路路通12g,百合12g,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日1剂。药渣外敷小腹部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②连翘15g,丹参30g,赤芍15g,皂角刺12g,乌药3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延胡索18g,透骨草12g。10剂,水煎浓缩至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上方案经期均停药。

二诊(2014年4月17日):服药后,腹部冷痛较前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处方:①上方加制鳖甲12g(先煎),薏苡仁18g,茯苓改为18g。14剂,水煎服,日1剂。②灌肠方10剂,继用。

三诊(2014年5月1日):服药后,小腹冷痛减轻。LMP:2014年4月27日,5天净,量较以前增多,色略暗红,质可,经行腹痛较前减轻。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上方去薏苡仁,加川牛膝18g,阿胶11g(烊化),鹿角胶12g(烊化),胎盘粉3g(冲服)。继服7剂。

四诊(2014年6月3日):停经37天,尿妊娠试验阳性。嘱患者注意饮食、休息,慎重养其胎。

:患者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日久湿从寒化,则寒湿内结,阻滞气血,寒凝瘀滞胞宫胞脉,不通则痛,冲任虚寒,胞宫失煦,且肾主生殖,肾虚致其不孕。寒凝血滞,故月经量少,色暗;寒伤阳气,阳气不振,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府失荣则腰骶冷痛、小便频数。患者通过多次IVF-ET治疗,非但没有妊娠,反而加重了病情,在多次超促排的情况下,干预正常的排卵、孕育功能,损伤了人体元气、阴精,导致肾中精气亏虚,出现小腹隐痛、有冷感等一系列症状。在身体极度虚弱的状况下,先天之本难以维系,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瘀滞,阻于胞宫、胞络,加之心理上的失望忧愁,使肝气不舒,气滞于内,心气闭阻,气血运行失常,瘀于胞脉,致使胎孕难成。对于此类不孕症患者,可酌情应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胶、鹿角胶、胎盘粉等,通补奇经以助子宫内膜发育。方中路路通可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可促排卵以助孕。方中丹参、赤芍为君药,活血化瘀,疏通冲任气血,且赤芍能清热凉血,防瘀久化热。当归补血行血;菟丝子、川断平补肾气;连翘、皂角刺、乌药活血散结,温肾散寒,行气止痛。以上皆为臣药,具扶正祛邪、活血补肾之效。王不留行、路路通通经络,利血脉,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醋香附、白芍、醋延胡索疏肝理气、柔肝止痛;茯苓健脾利湿;百合滋阴宁心安神;炒鸡内金理气和胃,诸药皆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二诊加鳖甲、薏苡仁以滋阴潜阳,健脾利湿且有通利之性。三诊加阿胶、鹿角胶、胎盘粉、川牛膝以加强活血通络、引药下行之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和卵泡发育。

病案5

李某,女,30岁。初诊时间2013年8月29日。

主诉:小腹胀痛2月余。

初诊:患者2013年6月因右侧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下“右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术后至今小腹胀痛,生气、劳累后加重。既往月经不规律,13岁初潮,8~12/28~30天,量多,色红,有血块,伴经行腹痛。LMP:2013年8月12日,10天净,量、色、质同前。患者平素情志抑郁,乳房胀痛。G2P1L1A1,工具避孕。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脉弦涩。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见中等量白带;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可,轻度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右侧附件轻度压痛。检查B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经期延长。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①当归12g,连翘12g,赤芍12g,白芍12g,延胡索15g,香附12g,益母草18g,皂角刺12g,败酱草18g,鸡内金12g,三七粉3g(冲服),茜草12g,生蒲黄15g(包煎),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药渣外敷小腹部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②连翘15g,丹参30g,赤芍15g,皂角刺12g,红藤30g,败酱草18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延胡索18g,透骨草12g。10剂,水煎浓缩至150mL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二诊(2013年9月20日):用药后,小腹胀痛较前减轻,白带正常,腰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脉弦涩。LMP:2013年9月10日,7天净,量较前略减少,色质可,经行腹痛较前略减轻。

处方:①上方加菟丝子15g,续断18g。14剂,水煎服,日1剂,经期停服。继用药渣外敷加神灯理疗,30分钟,每日2次。②灌肠方10剂,继用。

三诊(2012年12月17日):患者因工作繁忙未就诊,自行按2013年9月20日治疗方案用药20天,经期停用。LMP:2013年12月6日,6天净,量、色、质可,小腹偶隐痛。现患者平素无腹痛,无腰痛,白带正常。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脉弦涩。今日妇科检查示: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可,无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右侧附件略增厚无压痛。2013年9月20日治疗方案继用30天,经期停用。后随访1年,无复发。

:慢性盆腔炎、经期延长是妇科常见病。本患者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患者素多抑郁,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阻冲任、胞宫,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引发本病。经行气血变化急剧,瘀滞更甚,故经行疼痛加重;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故经期延长、量多;肝脉不舒,气机不利,则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方中当归、赤芍为君。连翘、益母草、延胡索,香附为臣,化瘀行气止痛;三七、生蒲黄、茜草化瘀止血;鸡内金、败酱草、皂角刺清热利湿,散结排脓;白芍缓急止痛,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久病及肾,腰为肾之府,故腰酸,加菟丝子、续断补肝肾、强腰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