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慢性盆腔炎“血瘀肾虚”学说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称之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该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特点,多伴有长期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经衰弱等症状,是造成异位妊娠、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各国带来日益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已成为妇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刘瑞芬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急性盆腔炎迁延不愈而成,或无急性发作史,隐匿起病。湿、热、寒、毒为本病的始动病因。外感邪气与气血搏结,或内生邪气阻滞气机导致血瘀。瘀血形成后又影响新血的生成和运行,导致脏腑形体失养,加之治疗不当,攻逐过度,反伤正气,正气愈虚。“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四脏相移,必归脾肾”。慢性盆腔炎初起多损及胞宫,迁延日久,则损及脏腑,日久必累及于肾,损及肾中精气,导致肾之阴阳失调。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若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形成瘀血,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滋润濡养作用,化精乏源,则致肾虚。同时,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血的循行有赖于肾中元气的推动。肾虚则精血化生不足且推动之力减弱,血行进一步受阻,血瘀之证必有所加重。两者互为因果,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加重瘀滞的发展,以致癥积形成。故临床上慢性盆腔炎患者多见下腹坠痛或刺痛,经行腹痛加重,经血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血瘀证的表现,兼见腰骶酸痛、神疲乏力、带下量多、脉沉的肾虚表现。
刘瑞芬教授主持的本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以血瘀肾虚证、湿热瘀结证为多见,其中血瘀肾虚证占33.6%,湿热瘀结证占20.4%,血瘀肾虚证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之一。她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慢性盆腔炎中医四联疗法的优化及诊疗规范研究——慢性盆腔炎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化研究”,对本证型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验证及基层推广。本课题的顺利完成从侧面反映了血瘀肾虚证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补充了以血瘀肾虚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思路,丰富了本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提高了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