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温病学派古今验案发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温燥伤肺

病者:王敬贤,年三十五岁,业商,住南街柴场弄。

病名:温燥伤肺。

原因:秋深久晴无雨,天气温燥,遂感其气而发病。

证候:初起头疼身热,干咳无痰,即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

诊断:脉右浮数,左弦涩,舌苔白薄而干,边尖俱红,此《内经》所谓“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是也。

疗法:遵经旨以辛凉为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汤加减。

处方:冬桑叶三钱,生石膏四钱(冰糖水炒),原麦冬钱半,瓜蒌仁四钱(杵),光杏仁二钱,南沙参钱半,生甘草七分,制月石二分,柿霜钱半(分冲),先用鲜枇杷叶一两(去毛筋)、雅梨皮一两,二味煎汤代水。

次诊:连进辛凉甘润,肃清上焦,上焦虽渐清解,然犹口渴神烦,气逆欲呕,脉右浮大搏数者,此燥热由肺而顺传胃经也。治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甘寒清镇以肃降之。

次方:生石膏六钱(杵),毛西参钱半,生甘草六分,甘蔗浆两瓢(冲),竹沥夏钱半,原麦冬钱半,鲜竹叶三片,雅梨汁两瓢(冲)。先用野菰根二两、鲜茅根二两(去皮)、鲜刮竹茹三钱,煎汤代水。

三诊:烦渴已除,气平呕止,唯大便燥结,腹满似胀,小溲短涩,脉右浮数沉滞。此由气为燥郁,不能布津下输,故二便不调而秘涩,张石顽所谓“燥于下必乘大肠也”。治以增液润肠,五汁饮加减。

三方:鲜生地汁两大瓢,雅梨汁两大瓢,生莱菔汁两大瓢,广郁金三支(磨汁约两小匙),用净白蜜一两,同四汁重汤炖温,以便通为度。

四诊:一剂而频转矢气,两剂而畅解燥矢,先如羊粪,继则夹有稠痰,气平咳止,胃纳渐增,脉转柔软,舌转淡红微干,用清燥养营汤,调理以善其后。

四方:白归身一钱,生白芍三钱,肥知母三钱,蔗浆两瓢(冲),细生地三钱,生甘草五分,天花粉二钱,蜜枣两枚(擘)。

效果:连投四剂,胃渐纳谷,神气复元而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医案》)

【原按】廉按:喻西昌谓《内经·生气通天论》:“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终,即“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指燥病言,明甚。至若左胠胁痛,不能转侧,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腰痛筋挛,惊骇,丈夫img疝,妇人少腹痛,目眯眥疮,则又燥病之本于肝而散见不一者也,而要皆秋伤于燥之征也。故治秋燥病,须分肺肝二脏,遵《内经》“燥化于天,热反胜之”之旨,一以甘寒为主,发明《内经》“燥者润之”之法,自制清燥汤,随症加减,此治秋伤温燥之方法也。此案前后四方,大旨以辛凉甘润为主,对症发药,药随症变,总不越叶氏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之范围。

【教材按】本例初感温燥,肺卫受之。后因邪传气分而为燥热伤肺之证,故首诊治以辛凉为君轻宣燥热,佐以苦甘化阴以润其燥。服后,上焦燥热得以清肃,但肺与阳明津液却因燥热所伤,肺胃津伤则烦渴欲呕,故二诊投以甘寒清镇,养胃降逆;大肠液枯则便结腹胀,故继以甘寒增液,润肠通便。待阳明燥气已平,则改用清燥养营,“调理以善其后”。整个病程,起于卫而愈于气。在气分的治疗过程中,虽因燥热所伤部位不同,投以相应之剂,但总以甘寒清润为主,章法始终如一,故能收到预期效果。倘若以其痰多、烦渴、便结而投以二陈、白虎、承气,则于燥热津伤之治,相去远矣。

【作者按】通过学习这个病案,可以着重理解体会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一是燥邪致病的特点。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补充了《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燥气为病的缺如,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

二是秋燥病的传变方式。本病以燥伤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病程中易损伤肺络,移热胃肠,影响到胃肠津液,传变较少,较少进入营血或下焦,病情较轻。

三是治疗秋燥的经典方剂。教材中,主要证型的代表方介绍了桑杏汤和清燥救肺汤,在加减法里还介绍了翘荷汤、五仁橘皮汤、阿胶黄芩汤等方剂。其中当以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汤(《秋燥论》)最为著名。本案中先后使用了清燥救肺汤、竹叶石膏汤、五汁饮和清燥养营汤。清燥救肺汤清肺与润燥并举,治疗肺燥阴伤之证;竹叶石膏汤为清补之剂,祛邪与扶正并举;五汁饮甘寒为主,生津养阴,主治肺、胃、肠之燥;清燥养营汤中有当归、白芍,有养血之意。本案中五汁饮冲郁金的用法,类似于《湿热病篇》中:“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自注:此营阴素亏,木火素旺者。木乘阳明,耗其津液,幸无饮邪,故一清阳明之热,一散少阳之邪。不用煎者,取其气全耳。”用郁金者,疏通肝胆气机也。何廉臣自按中亦有“燥病之本于肝”的说法。

四是治疗原则。秋燥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并重。《临证指南医案·燥》中说:“上燥治气,下燥治血。”《重订通俗伤寒·伤寒要义·六经总诀》中说:“上燥救津,中燥增液,下燥滋血。”教材中则总结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讲明其治疗要点。“上燥”在肺,秋燥初起,肺燥津伤,肺失宣降,清肺润燥之外,须注意“肺主气”的生理功能,调畅肺之气机。“中燥”在胃肠,肺之燥热,移热于胃肠,津液耗损,在清泄里热的同时,须注意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阴液。“下燥”指伤及营血真阴之燥,病之后期,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治宜填补真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