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  风

一、概说

中风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常见的神经系统的疾患。在中医文献里,关于本病的记载颇为丰富,下面所举出的各家学说,就是历代医家从临床经验上对本病所得出的概念。我们把这些不同时代的资料用现代科学知识来加以衡量,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中风的研究,是不断向前进步的。

1.张仲景的学说 首先是汉代的张仲景给中风下了一定的界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半身不遂,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后遗症,在仲景时代虽不能想象这是脑实质发生病变,但他能够肯定这种疾病的严重性远胜过其他局部麻痹的神经症状,所以他用“风”与“痹”两个不同的病名来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的病变。同时仲景除了把“风”与“痹”做了如上的说明而外,又进一步把中风分为四种类别,以分辨病情的深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所谓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就是代表中风病的轻重不同的各种病变,在临床实践中,这些不同的情况,是常常可以遇见的,因此,我们认为张仲景能够首先对于中风的症候群加以整理和分析,在这方面是有着极大的贡献。只是当时不可能对于中风的病因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只好仍旧用“风”“邪”等抽象的东西来作解释。

2.孙思邈的学说 唐代的孙思邈,对于中风也有所发挥,他认为古代所谓的“风”不过是多种疾病的代名词,所以他在《千金方》上说:“诸急卒病,多是风。”同时他又引用《内经》上的一些病名,把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等四类。《千金方》说:“偏枯者,半身不遂,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风痹者,诸痹类风状”。这些分类的名称,虽不同于张仲景的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但它的基本原则,也还是根据症状的不同,来说明病变的程度,所以二者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从《金匮要略》和《千金方》的记载,可见古代把好多神经症状,都笼统地包括在“风”的范围以内,其出发点就是由于崇奉《内经》上所说的“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始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等病原学说,因此便用“风”来统括若干不同的疾病。这种病原学说,从秦汉直到唐代,一直没有多大变更,迄至宋代以后,金元医家才对中风的病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3.刘守真的学说 金代刘守真认为中风的病原并不是风,他说:“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由平素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河间六书》)

刘河间所说的“心火暴甚”“肾水虚衰”“阴虚阳实”等理论,虽是出于推想,但毕竟他是指的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并且还意味着这是某些脏器的生理功能失去平衡,不能保持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正常现象。尤其是刘氏所说的“热气怫郁,心神昏冒”“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和现代的高血压症颇为相似,这确实是中风的主要原因。可惜因为封建思想的束缚,后世有不少的医家都认为刘氏的论断和《内经》《金匮要略》所说的中风有冲突,而不肯支持刘氏的学说,致使这些有着合乎科学的认识,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

4.李东垣的学说 自从刘河间提出中风是属于内伤性的疾病以后,李东垣和朱丹溪也相继把他们对中风的经验加以总结,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东垣十书》)

我们从李氏所谓的“气”来体会,它可能是笼统地代表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李氏所说的发病年龄和情志激动等因素,也和脑出血症的发病情况能够符合,这都是极可贵的经验。此外,李氏又主张把中风的症状分为轻重不同的三种,即是中血脉、中腑、中脏等三种名称。他说:“中血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东垣十书》)这种划分症状的方法,也还是和《金匮要略》《千金方》的分类是大同小异的,其主要用意还是为了便于掌握随症施治的范畴。

5.朱丹溪的学说 朱丹溪为了辨明中风的原因并不是风,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丹溪心法》说:“按《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而言,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耳,东南之人,多是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由地域与气候的关系来否定古代中风的病原学说,这是丹溪见解很高的地方,但是他既以同意刘河间内伤致病的看法,却偏偏又加上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等理论,这就不免牵强和抽象了。

由于刘、李、朱三人分别提出如上所述的不同见解,对于中风的治疗方面,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不少方法和药剂,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学说对于中医学术有它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就形成中医学术的派系愈见纷繁,甚至后来对中风这个病名也不能够统一。

6.王安道的学说 元代的王安道对于中风也是颇有心得的。他说:“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与三子也,果孰是孰非欤?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溯洄集》)王安道既承认《内经》以下所谓的中风,也承认刘、李、朱三人所说的中风,这是因为宋代以前对中风的治法和刘、李、朱三人所提出的治法都各有一定的效果,只是病原学说不同,所以他把二者分别称为“真中风”和“类中风”,这在当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当时不可能做出更正确的理论来把中风的病因统一起来,所以王氏只好做出这样的理解。但我们从《溯洄集》的另一段记载,可以看出王氏对于中医学术上随症施治的治疗体系,是掌握得非常正确的,《溯洄集》说:“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之异,岂无所辨乎,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望、闻、问、切是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就是依靠临床上的症象来进行分析,王安道所说的由望、闻、问、切来分辨风、火、气、湿,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决定不同的治法,那么这里所谓的风、火、气、湿不过是分别指的某一些不同的症状而已。所以陆渊雷先生说:“自宋以后,言卒中之原因者,河间主火,东垣主虚,丹溪主痰……当卒中之际或面色缘缘而赤,脉洪大而滑,鼻息深长,得大剂甘凉药而病减,此河间说之由来也。或痰涎涌盛,得大剂除痰药而病减,此丹溪说之由来也。偏枯瘫痪,得大剂补益药而病减,此东垣说之由来也……此皆既中以后之证候治法,而非卒中之原因。”(《金匮要略今释》)

从陆氏的解释,我们更可以体会王安道把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其目的也确实是为了更便于施用不同的治法而已。

7.虞天民的学说 明代的虞天民为了要把真中风和类中风统一起来,他作了极为透彻的说明,虞氏所作的《医学正传》上说:“上古之论中风,一切以外感风邪之候,及乎三先生之论一出,皆以风为虚象,而谓内伤正气为病。故王安道有论三子主气、主火、主湿之不同,与昔人之主风不合,而立真中、类中之目,歧为二途,愚窃疑焉。曰卒中、曰暴仆、曰暴喑、曰蒙昧、曰僻、曰瘫痪、曰不省人事、曰痰涎涌盛,其为中风之候,不过如此,无此候者,非中风之病也,夫外候既若是之相侔,而病因又何若彼之异耶?欲求归一之论,终不可得,于是积年历试四方之病此者若干人,尽因风、湿、痰、火夹虚而作,何尝见其真中、类中二者之分哉。”虞氏根据症状和治疗经验来判断已往所谓的真中、类中,实际只是一种疾病,他同意王安道按症施治的原则,但他认为可以不必分立名目,这一点是他比王安道更为进步的地方,只是以后医家,不但没有按照虞氏的思想方法来对中风做更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挥,甚至有的人反而提出一些极不统一的意见,例如喻嘉言就强调要遵奉《内经》和《金匮要略》的理论,张景岳又在真中风、类中风以外,别立一种非风的名称,中医学派之纷繁,于此可以见一斑了。

8.现代学说 目前有好些内科书籍里,已经指出中风即是脑出血症。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内小动脉管硬化,发生多数粟粒状小动脉瘤,如果这些小动脉瘤破裂,就会引起出血。至于足以诱发脑出血的原因,大多是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症有密切联系。就年龄来说,本病多发生于四五十岁以后,就性别来说,男性患者超过女性(约为二与一之比),就体质来说,凡是身材不高、体颇丰满、胸宽颈短、头大面赤者,向来认为易于发生本病,此外如嗜酒、梅毒、痛风、糖尿病、精神兴奋、过于劳动、急躁忿怒、跌仆等,均为本病之诱因,又本病略呈遗传关系,往往可能在一家族中发生多人。脑出血症的轻重,是由出血量的大小和病变的部位来决定的,其中绝大多数症象都和中医文献上中风的症状能够符合,因此,我们在研究中风病的时候,就应当参考中医书籍里面有关脑出血的记载,以便于帮助我们进行整理分析,做到有批判地继承祖先的医学遗产。

二、随证治疗

1.前驱症状的处理方法 中风在发病之前,可能发生许多不定性征状,例如全身不适、头重、眩晕、精神兴奋、嗜睡、多痰、健忘、轻度言语障碍、全身无力、四肢之异常知觉等,这些征象,在中医文献上也有所记载,元代罗天益说:“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张三锡说:“中风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根据这些先驱症状,就应当预防中风,明代薛立斋说:“预防者,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帷幕。”张三锡也说:“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火之物,更远色戒性,清虚静摄,乃得有备无患之妙,肥人更宜加意慎口绝欲。”事实上这些养生的方法,对于预防中风也确是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对于中风的前驱症状,也可以使用药物疗法,下列的处方,就是通常用来处理中风前驱症状的方剂,这些方剂的效果都相当好。

天麻丸

处方:天麻六两,牛膝六两,萆薢六两,玄参六两,杜仲七两,附子一两,当归十两,羌活十两,生地黄一斤。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甚者加至一百丸。

主治:筋脉牵掣,头痛身重,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症。

四神丹

处方:天麻一两,南星一两,防风一两,薄荷五钱。

研为细末,酒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主治:眩晕多痰,手足烦麻,肩背拘急。

二参丹

处方:人参五钱,丹参一两五钱,熟地黄一两五钱,天冬一两五钱,茯神一两,甘草一两,麦冬一两,远志五钱,菖蒲五钱,朱砂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早晚空腹时服下。

主治:眩晕健忘,神志昏乱,虚烦不眠。

2.卒中发作的治疗方法 卒中发作,有轻重的区别,轻者仅仅眩晕及一时性的意识模糊,重者呈中风性昏睡,患者突见意识消失,昏倒地上,运动、知觉及反射功能完全麻痹,呼吸深长,发鼾声,昏睡的时间并不一律,大抵自数分钟或数小时,以至一二日,偶可达数日,然后恢复意识,亦有部分患者,陷于昏睡后,往往竟不能再醒而归死亡(此因脑内出血量甚大,或虽为小出血,但发生于延脑附近)。在临床上处理中风重症,通常着重分辨闭证与脱证,凡患者平素体质较好,当中风之后,神昏不语、痰涎壅塞、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或二便闭塞者,便是属于闭证。如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当中风之后,不省人事、口开手撒、汗出如珠、二便失禁、肢体厥冷,便是所谓脱证。闭证可选用通关散、苏合香丸、牛黄清心丸、三化汤等方,脱证可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三生饮加人参汤等方。此外如中风症状较闭证与脱证稍轻,而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症者,可用小续命汤(处方附后)。

通关散

处方:细辛、牙皂、生南星、生半夏各等分。

研为细末,用以吹鼻,有嚏者可治,无嚏者,预后不良。

主治:中风闭症,痰涎壅塞,呼吸不利。

苏合香丸

处方:苏合香油五钱,丁香一两,安息香一两,沉香一两,青木香一两,白檀香一两,荜茇一两,诃黎勒一两,乌犀角一两,朱砂一两,薰陆香五钱,龙脑五钱,麝香七钱五分。

炼蜜为丸,每颗重八分,朱砂为衣,腊壳封护,每服一丸。

牛黄清心丸

处方:牛黄一两二钱,白芍一两五钱,麦冬一两五钱,黄芩一两五钱,当归一两五钱,防风一两五钱,白术一两五钱,柴胡一两二钱五分,羚羊角一两,桔梗一两二钱五分,川芎一两二钱五分,麝香一两,茯苓一两二钱五分,杏仁一两二钱五分,龙脑一两,神曲二两五钱,蒲黄二两五钱,人参二两五钱,肉桂一两七钱五分,阿胶一两七钱五分,犀角二两,白蔹七钱五分,豆卷一两七钱五分,干姜七钱五分,雄黄八钱,干山药七两,甘草五两,大枣一百枚。

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金箔为衣,每服一丸。

主治:中风闭证,形气俱实,痰涎壅盛,神昏不语。

三化汤

处方:厚朴三钱,大黄三钱,枳实三钱,羌活三钱。

主治:中风腑实,大便秘结,面色红润,脉洪大而紧,或脉沉实者。

独参汤

处方:人参,分量随人随症酌用。

主治:中风脱证。口噤昏厥,痰涎上涌,手足逆冷,脉微欲绝。

参附汤

处方:人参一两,附子五钱。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清水煎,徐徐温服。

主治:中风脱证。手足逆冷,汗出不止,二便失禁。

三生饮加人参汤

处方:生南星一钱,生川乌一钱,生附子二钱,木香一钱,人参五钱。

主治:中风卒倒,昏不知人,肢冷汗出,痰涎壅塞,脉微欲绝。

小续命汤

处方:麻黄一钱五分,桂枝一钱五分,甘草一钱,杏仁二钱,白芍二钱,川芎二钱,防风二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防己二钱,附子二钱。

主治:中风卒倒,僻瘫痪,麻木眩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

3.后遗症状的治疗方法:中风发作至一定时间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并逐渐呈现各种中风后遗症状,其中特以半身不遂为最常见,在面部可见口眼斜,有涎液自口角流出。此外常见意识钝麻、智力薄弱、记忆障碍等现象。对此等症状的治法,以下列诸方为最常用:

地黄饮

处方:熟地黄六钱,巴戟二钱,山茱萸二钱,肉苁蓉二钱,石斛二钱,附子二钱,茯苓二钱,远志二钱,石菖蒲二钱,官桂二钱,麦冬二钱,五味子一钱。

主治:半身不遂,痰涎阻滞,语言謇涩。

大秦艽汤

处方:秦艽六钱,生石膏六钱,甘草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羌活三钱,独活三钱,防风三钱,黄芩三钱,白术三钱,白芷三钱,茯苓三钱,生地黄三钱,熟地黄三钱,细辛一钱。

主治:口眼斜,舌强不语,手足痿痹。

资寿解语汤

处方:羚羊角一钱,桂枝一钱,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甘草一钱,附子一钱,枣仁一钱,天麻一钱,竹沥五钱,姜汁一钱。

主治:中风痰多,半身不遂,舌强不语。

补阳还五汤

处方: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五分,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等症。

张氏中风方

处方: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洋参一钱,石斛三钱,丹参一钱,红花一钱,菊花三钱,棕榈炭一钱,钩藤三钱,天麻二钱,僵虫一钱,竹沥五钱,姜汁一钱。

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面赤多痰,眩晕烦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