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疟  疾

一、病名

从《内经》论疟的记载,可知中医对于疟疾的认识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长时期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历代医家为了便于在临床上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疟疾,因而又将疟疾分为若干种类。其中比较常见于中医文献上的,主要有下列各种名称。

1.疟 《内经·疟论》曰:“夫疟皆生于风。”据谢观解释,疟乃疟之总称。

2.风疟 《内经·疟论》曰:“风疟之发,则汗出恶风。”

3.寒疟 《内经·疟论》曰:“先寒后热,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4.温疟 《内经·疟论》曰:“先热后寒,病以时作,名曰温疟。”

5.疸疟 《内经·疟论》曰:“但疟而不寒者……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疸疟。”

6.牡疟 《金匮要略》曰:“疟多寒者,名曰牡疟。”或云牡字为牝字之误。

7.疟母 《金匮要略》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8.劳疟 《圣济总录》曰:“久疟不瘥,气血俱虚,病虽间歇,劳动则发,故谓之劳疟。”

9.瘴疟 《医学入门》曰:“瘴疟山溪蒸毒,令人迷闷发狂,或哑,乍寒乍热。”

10.疫疟 《医学入门》曰:“疫疟一方长幼相似。”

11.痰疟 《医学入门》曰:“痰疟外感内伤,积聚成痰,热多,头痛肉跳,吐食呕沫,甚至昏迷卒倒。”

12.食疟 《医学入门》曰:“食疟因饮食蕴成痰火……苦饥不食,食则吐痰,胸满腹胀者。”

13.湿疟 《医宗必读》曰:“湿疟乃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湿袭,其证身体重而痛,呕逆胀满。”

上述各种疟疾的名称,有的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也有的是根据古代的病原学说来命名的,截至目前,中医界一般都还是沿用着这些名称,来作为诊断和治疗疟疾的依据。所以这此病名,在临床上也还是有它一定的意义。

二、病因

据现代科学证明,疟疾病原为疟原虫,常见的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等三种。其传染媒介与途径,系由疟蚊传播本病原虫传染人体,浸入血液,遂成疟疾。但在细菌病原学尚未发明以前,我国古代对于发生疟疾的原因,也有了下面一些概念。

《三因极—病证方论》曰:“夫疟备三因,外则感四气,内则动七情,饮食饥饱、房室劳逸皆能致之。经所谓夏伤暑,秋疟者,此则因时而叙耳,不可专以此论。”

《素问·疟论》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必咳疟。”

《圣济总录》曰:“传言瘴者,山川在厉毒之气,江山雾露多瘴,以其气郁蒸而然也。”

《丹溪心法》曰:“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闭其汗而不泄故也。恶饮食者,必自饮食上得之。”

《医宗必读》曰:“疟疾多因风寒暑湿,天之邪气所伤……其七情、痰食水血皆兼见之候,随证治之。”“瘴疟由岭南地方天气炎,山气湿,多有岚瘴之毒。”

归纳以上的记载,可见古代认为疟疾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影响,感受风寒暑湿,其他如饮食不节、情志不安,也都是可以诱发疟疾的因素。这些认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基本上是能够符合的。因为这些因素,都足以影响人体对于疾病的感受性,所以陆渊雷先生说:“细菌原虫之足以致病者,随时随地有之,即健康人之体内,亦常有病原菌发见,其人所以不病者,抗毒力充足,病菌于体内不能繁殖故也。病菌繁殖于体内,必因其人抗毒力衰减之故。抗毒力之衰减,多因外界气候之异常变化,调节功能失于应付之故。然则国医以六淫为病原者,虽若肤泛,而有至理存焉。”

至于中医文献上记载的疫疟和瘴疟,根本上已经指出疟疾是属于传染性的疾病。尤其是瘴疟,现代已证实为恶性疟疾。不过古代不可能对病原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只能以瘴气或瘴毒等名称来作为原因。

三、随证治疗

定型疟疾发病的症状,约可分为恶寒期、发热期、出汗期等三个阶段。《内经》上说:“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这就是形容恶寒期的状况。恶寒期的长短是不一律的,有经数分钟乃至数小时者,经恶寒以后,热度上升,颜面潮红,头痛如劈,烦渴思饮,脉象弦数,即为发热期。普通约经半小时至四五个小时,病者随即汗出,是为出汗期。此时热度下降,患者常能自行安睡。

有了上述定时及定型的发作症状,再观察患者左胁下有无肿痛(脾脏肿大)及是否贫血,对于疟疾的诊断是比较容易的。现代用科学方法,检查血液中有无疟原虫,这就使得疟疾的诊断更为明确。但也有一些病例,在血液中查不出原虫。疟型并不十分规则,有的发作时间或前或后,有的寒热变化错杂无定,更有兼夹痰食等各种不同的见症。其中恶性疟疾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均较一般疟疾更为剧烈,且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谵语昏睡等现象,这都是在临床方面必须特别注意的。因为这些不同的症状,正是在治疗上分别用药的标准,这就是《圣济总录·疟病》篇里所记载的“邪气所传,不可一概论……要在随症而治,庶乎无一曲之蔽也”。徐灵胎也曾经指出治疗疟疾的总的原则,他说:“邪疟及新发疟,可行汗吐下,邪气去而正自安也,虚疟及久病疟,宜补养正气,正气胜而邪自却也……若夫痰食血气,宜略加消化,以疏通壅滞,随即滋补脾元。”“疟发,病势方盛不可服药,恐药病相争,转增烦闷,必于未发之先治之,则邪气易伏,而疟如解矣”。可见中医治疗疟疾,也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着重在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再结合临床症状,以分辨寒热虚实。所以同属疟疾,而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下列的处方,即通常用来治疗疟疾的一部分方剂,只要能够正确掌握其应用范围,都能得到相当良好的疗效。

1.桂枝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粳米五钱,桂枝二钱。

主治:疟疾初起,热多寒少,头痛身热,汗出畏风,烦渴思饮,脉象弦数。

2.柴胡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粳米五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

主治:疟疾初起,热多寒少,头痛欲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象弦数。

3.大柴胡汤

处方:柴胡二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片,枳实三钱,大枣二枚,大黄三钱。

主治:疟疾呕吐,便秘烦躁,胸下硬满,脉象沉实。

4.柴胡加常山汤

处方:柴胡二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常山三钱。

主治:疟疾二三发以后,心烦欲呕,胸满不欲食。

5.清脾饮

处方:柴胡二钱,厚朴三钱,青皮三钱,黄芩三钱,草果一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苍术三钱。

主治:疟疾呕吐痰涎,胸闷不饥,脉象弦滑。

6.柴胡平胃散

处方:柴胡二钱,半夏三钱,厚朴三钱,陈皮三钱,苍术三钱,甘草一钱,槟榔三钱,草果一钱。

主治:疟疾寒重热轻,脘闷呕吐,渴喜热饮,舌苔白腻,脉象沉迟。

7.柴胡桂枝干姜汤

处方:柴胡二钱,桂枝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牡蛎三钱,瓜蒌根四钱。

主治:疟疾寒多热少,胸胁苦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汗出心烦,脉象沉迟。

8.达原饮加柴胡汤

处方:黄芩三钱,甘草一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知母三钱,草果一钱,槟榔三钱,柴胡二钱。

主治:疟疾初起,憎寒壮热,口渴多汗,不思饮食。按:达原饮为时疫要方,应用范围甚广,加柴胡以治恶性疟疾初起,极为适合。

9.截疟七宝饮

处方:常山三钱,厚朴三钱,青皮三钱,陈皮三钱,槟榔三钱,草果一钱半,甘草一钱。

主治:一切疟疾,二三发以后,皆可用本方截之。

10.截疟常山饮

处方:常山三钱,草果一钱,槟榔三钱,知母二钱,乌梅二枚,穿山甲二钱,甘草一钱。

主治:一切疟疾,二三发以后,皆可用本方截之。

11.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芪三钱,党参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陈皮三钱,升麻五分,柴胡一钱五分,白术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主治:疟疾久发不愈,头痛畏风,自汗心烦,食少体倦。

12.秦艽鳖甲汤

处方:秦艽三钱,鳖甲三钱,柴胡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当归三钱,乌梅二枚,青蒿二钱。

主治:疟疾久发不愈,肌肉消瘦,骨蒸潮热,口渴盗汗,左胁疼痛。

13.鳖甲煎丸

处方:鳖甲十二分,乌扇三分,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石韦三分,厚朴三分,牡丹五分,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img虫五分,阿胶三分,蜂窠四分,赤硝十二分,暗蜣螂六分,桃仁二分。

研末,取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腹时熟汤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疟疾久发不愈,左胁疼痛,结为硬块。

四、预防

1.饮食有节,慎避风寒暑湿。

2.疏通沟渠,铲除杂草,不使疟蚊繁殖。

3.扑灭疟蚊幼虫。

4.养成使用蚊帐习惯,患者尤应用蚊帐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