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难重症中医临证思辨录:全国名老中医张玉龙百例典型验案全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内分泌及新陈代谢性疾病

015 2型糖尿病

(消渴 气阴两虚,痰湿蕴阻)

【诊治实录】

王某,男,45岁,干部。2005年4月12日初诊。

自述患糖尿病两年多,曾在某西医三甲医院确诊,已行胰岛素治疗1年多。每日注射胰岛素36单位(每次12单位,每日3次),并于餐中服二甲双胍0.5g。现空腹血糖波动在8~1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14~16mmol/L。患者既往常在各种应酬中饮酒甚多,恣嗜肥甘。体态丰腴,活动较少。自从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后,已注意饮食及运动。治疗1年多,血糖仍居高不下,遂求中医治疗。

刻诊:体态臃肿,面黄不泽,神疲懒言,唇紫乏润,口干苦不欲饮。饥饿时胸腹灼热如炽火,大便时溏,小便清长,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濡缓。此气阴两虚,痰湿蕴阻,脾胃升降失司。治当益气养阴,清热除湿,标本兼顾。予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

黄芪50g,人参20g,升麻10g,麦冬30g,五味子15g,苍术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10g,炙甘草6g,黄柏10g,黄连10g,葛根20g。水煎服,2日1剂。5剂。

嘱患者节饮食,禁烟酒,多运动。服中药期间,胰岛素用量递减,每日减少2单位,注意观察血糖变化。

二诊(4月23日):患者神气渐佳,语言爽朗。述已遵医嘱服用中药10天,现胰岛素注射量已减至每日16单位,早晚各8单位。查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11.5mmol/L。胸腹灼热已减,大便渐实,尿量减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效不更方,仍用黄芪人参汤加减。

前方加黄精、山药、丹参各20g,水煎服,2日1剂。服5剂。

三诊(5月8日):胰岛素已停用1周,病情更有好转,胸腹未再有灼热感。西药仍每次餐中嚼服二甲双胍0.5g。测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2mmol/L。唇舌红润,脉弦缓。续用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作丸常服。处方:

生晒参150g,制黄芪200g,葛根200g,山药100g,麦冬150g,北五味子100g,当归80g,苍术80g,白术80g,陈皮(去白)40g,黄连60g,丹参100g,紫河车200g,枸杞子100g,三棱(醋炒)80g,莪术(醋炒)80g,神曲80g,炙甘草40g。

上药依古法炮制,混合研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g,日3次。忌酒、烟及辛辣厚味。

患者服丸药期间,身体偶有其他不适,亦来我处用中药调治。血糖测值多在正常高限。3月后,再按前方制作水丸1剂。2006年2月3日复查:空腹血糖5.78mmol/L,甘油三脂1.72mmol/L,胆固醇5.78mmol/L,其余各项指标均已正常,停药。随访2年,血糖稳定在正常高限,未见身体其他异常。

【临证思辨】

本例患者素嗜肥甘而少动,臃肿神疲,劳逸失度,为膏粱之人。口干苦,胸腹灼热如焚,舌红唇紫而干,是阴虚而内热炽盛;但大便溏薄,苔黄厚腻,脉濡缓,为内伤脾胃,气阴两虚,湿热蕴阻,升降失司,清浊相逆之候。

本例虽为内伤脾胃,气阴两虚,但湿热蕴阻,为虚中夹实,升降失司。选用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意在益气养阴、清热除湿、标本兼顾。方中黄芪、人参为君,补脾益肺,防元气之耗散;麦冬、五味子为臣,清肺敛阴,救津液之消亡。佐白术治卑监,苍术平敦阜,二药合用,健脾燥湿益中土。陈皮、建曲行气消食,葛根升阳明之清气,黄柏泻相火之妄行,黄连泻心胃之积热,当归养血益脉,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合用,故能收益气生津、健脾行滞、升清降浊之效。二诊时,仍用前方,加山药、黄精助参芪健脾益气之功,丹参助当归活血益脉之力。三诊时,患者病情已显著好转,遂改用水丸以巩固疗效。水丸中加入紫河车、枸杞子益元补肾填精。三棱、莪术消积化滞,荡血中之浊瘀,此二味对饮食积滞、胸闷胁胀或有脂肪肝者其效甚佳。水泛为丸,意在缓图。十余年来,本人常用此方化裁,治疗糖尿病因于气阴两虚、湿热蕴阻者,多获良效。

016 高脂血症

(肥胖 痰湿蕴结,膏脂瘀积)

【诊治实录】

冉某,男,36岁,四川省南江县人。

因肥胖、身体超重,于2011年5月13日来诊。

患者曾在广东某地长期从事建筑管理及工程承包。3年前身体开始发胖,血脂增高,心前区不适。在当地西医院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住院期间,血脂检查为:总胆固醇(TC)6.48mmo1/L,甘油三脂(TG)2.6mmo1/L,高密度脂蛋白(HDL-C)1.80mmo1/L,低密度脂蛋白(LDL-C)4.64mmo1/L。出院诊断:①高脂血症;②动脉粥样硬化;③冠心病;④脂肪肝。虽长期服用去脂类西药,控制饮食,但血脂不减,体重已增至90kg。遂由粤返川,寻余诊治。

刻诊:肥胖,纵腹垂腴,倦怠乏力,行动迟缓,动则息促。胸闷脘胀,时作隐痛。心下痞,大便黏滞不爽,日三四行,溺色黄。舌质淡紫,舌边有瘀点,苔白微腻,脉沉濡而缓。此为痰湿蕴结,膏脂瘀积,痹阻胸阳。治当调理脾胃,升清降浊,消积行滞。予加减平胃散治之:

苍术20g,厚朴20g,陈皮10g,泽泻10g,人参20g,制黄芪30g,黄精30g,丹参20g,三棱15g,莪术15g,山楂30g,山甲珠(研服)10g,虎杖30g,炙甘草10g。水煎服,2日1剂。5剂。

二诊(5月23日):痛减痞消,胸中豁然,神气转佳,体重未减。舌苔薄白,脉濡缓。其治仍以调理脾胃,消积化滞为法。

用前方加甘松15g,黄连10g。水煎服,2日1剂。7剂。

三诊(6月9日):病情大有好转,体重已减至85kg,神气亦佳,行走已不觉胸闷心悸,舌质紫暗,仍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缓。仍以健脾化痰、消积行瘀为法,予平胃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处方:

人参10g,制黄芪30g,茯苓20g,陈皮10g,姜半夏10g,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5g,丹参20g,三棱10g,莪术10g,虎杖20g,炒山楂30g,荷叶15g,黄精20g,葛根20g,山甲珠(研服)10g,制首乌20g,炙甘草10g。水煎服,2日1剂。10剂。

四诊(7月7日):病情更有好转,神清语朗,面色红润,体重减至83kg,较初诊所见,判若两人,胸闷、脘痞、便溏诸症悉退。化验肝功、肾功均正常。血脂TC5.70mmo1/L,TG2.0mmo1/L,HDC-C1.8mmo1/L,LDL-C3.2mmo1/L。腹部彩超示肝脏有少量脂肪沉积。患者拟离川返粤工作,遂调制蜜丸1剂,带回服用。处方:

生晒参150g,蜜制黄芪150g,炒白术80g,苍术(米泔水炒)80g,黄精100g,炒山楂150g,三棱(醋炒)60g,莪术(醋炒)60g,葛根100g,荷叶80g,山甲珠60g,厚朴60g,陈皮60g,姜半夏60g,丹参100g,檀香60g,砂仁60g,茺蔚子60g,炙甘草40g。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g,1日3次。3个月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12月10日患者来电告知,血脂及其他理化检查均已正常,体重稳定在80kg左右,未再出现胸区不适,已恢复正常工作。停药,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临证思辨】

本例患者,首诊所见,体态肥胖,纵腹垂腴,身体沉重,体重已达90kg。神疲懒言,胸闷脘胀,动则息促不安,大便黏滞不爽。舌淡紫有瘀点,苔白微腻,脉沉濡缓。皆因饮食不节、形神劳倦,脾胃受伤,元气受损,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凝聚,积为膏脂。清无以升,浊无以降,痹阻胸阳。故用平胃散加减,调理脾胃,升清降浊,清热行滞。方中苍术燥湿运脾,厚朴除湿散满,陈皮理气化痰;人参、黄芪、黄精补脾肺,益元气;山楂、穿山甲、三棱、莪术化痰行滞,消积除满;丹参活血;泽泻、虎杖清热利水,除湿泻浊。方中甲珠系穿山甲砂炒炮制而成,此药咸寒,入厥阴、阳明经。因其穴山而居,寓水而长,出阴入阳,通经入络,善治肝胃之积聚。本方用之,意在消积行滞,通瘀化浊,故服之病减。二诊时,仍用前方,加黄连泻心胃邪热而消痞,甘松解郁醒脾能除满。三诊时病情大有好转,体重已减少5kg。治用平胃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化痰,除湿散满,升清降浊,化瘀行滞。加葛根、荷叶助参芪升脾胃之清;首乌滋肝肾,益精血,补元气之虚弱。四诊时,神清语朗,几如常人,体重已减至83kg,血脂降低,各项检测指标均已显著好转。遂以前方增减,调制蜜丸,由川返粤服药3个月,获愈。本例患者,病始于饮食失节,劳欲过度,致令脾肾两虚,痰浊瘀阻,为虚中夹实。治当补泻并施,标本兼顾。本病治疗之始终,悉以扶元益气、调理脾胃之法,行化痰消积、行滞降浊之治,故竟全功。

017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

(瘿病 阴虚肝郁,痰瘀凝滞)

【诊治实录】

薛某,女,77岁,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板乡人。

因颈部肿块半年多,于2014年6月6日来诊。患者一年前颈部发现包块,并逐渐长大,在当地治疗无效,曾在广元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针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切除后拒绝化疗,返回当地调治。半年前左侧甲状腺区又出现肿块,生长迅速,渐至声音嘶哑,遂来我处中医治疗。

刻诊:左侧颈部喉结旁有一约3cm×5cm之肿块,质硬,表面不平,皮色不变,触之不痛,随吞咽时上下移动度小。左侧颈部有2个0.5cm×0.8cm之淋巴结肿大。颜面潮红,时有头痛,心悸不宁,声嘶不扬,喉间痰黏,吞吐不利,呼吸不畅,胸胁满闷。饮食量少,小便灼热,大便时溏。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数。证系阴虚肝郁,痰瘀凝滞。予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洗)20g,海带(洗)15g,玄参20g,浙贝20g,陈皮10g,连翘20g,姜半夏10g,青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20g,茯苓10g,黄柏10g,黄药子15g,夏枯草20g,香附10g,煅牡蛎30g。水煎服,10剂。

另予小金胶囊10盒(四川省天基药业公司生产。规格:0.3g/粒×8粒/板×2板/盒),每次8粒,一日2次。

二诊(7月4日):颈部肿块如前,胸胁满闷不舒,大便溏薄未减。夜间多梦易醒,右下肢发麻,尿少灼热,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数。仍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治。予《外科正宗》清肝解郁汤加减:

当归10g,生地15g,白芍15g,川芎10g,陈皮10g,茯苓10g,茯神10g,姜半夏10g,浙贝15g,桔梗10g,青皮6g,香附6g,夏枯草15g,远志6g,栀子6g,木通6g,甘草6g,黄药子10g,苏叶6g。水煎服,10剂。

另予小金胶囊10盒,每次服8粒,1日2次。

三诊(8月6日):颈部肿块缩小,约2cm×3cm。睡眠渐佳,口苦咽干,舌脉同前。此阴虚肝郁,痰浊瘀凝,留滞络道。治见初效,仍当笃守养阴疏肝、化痰散结之法,予滋水清肝饮加减:

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丹皮10g,栀子6g,茯苓10g,浙贝15g,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5g,泽泻10g,半夏10g,陈皮10g,夏枯草15g,香附6g,黄药子10g,甘草6g,全蝎10g,水煎服,10剂。

另予小金胶囊10盒,每次8粒,每日2次。

四诊(8月22日):颈部肿块明显缩小,约1cm×2cm,触之不痛,颈淋巴结消散。面泽有神,语声畅扬。续用前方加减,小金丹改为每日1次,每次8粒。

五诊(10月5日):颈部肿块更见缩小,约1cm×1cm,日前曾在医院复查全血及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均未见异常,血降钙素(CT)<14.3Pmol/L,自觉疲软乏力,口苦咽干,时有便溏,苔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此气血不足,痰瘀未尽,虚多邪少。治宜缓调,予《医宗金鉴》香贝养营汤加减作丸:

人参100g,白术(炒)80g,茯苓80g,熟地200g(熬膏),当归80g,川芎60g,白芍(酒炒)80g,陈皮60g,香附60g,玄参60g,浙贝80g,桔梗60g,紫河车150g,三棱(醋炒)60g,莪术(醋炒)60g,全蝎60g,煅牡蛎100g,炙甘草50g。混合后研末,炼蜜为丸,丸重10g,每服1丸,日3次,停用小金丹胶囊。

两个月后,患者家人来告,颈部肿块消失,不能扪及,已停药。随访半年,颈部肿块未再复发,身无其他不适,能做家务劳动。

【临证思辨】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实际上并非甲状腺癌,它来源于分泌降钙素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这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与甲状腺滤泡细胞无关,其发病、诊断和治疗都独具特点。1959年,由Hazand等人首先提出将MTC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RET原癌基因突变。RET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家族中成员,近年来发现RET原癌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甲状腺髓样癌(MTC)就是RET原癌基因突变所致,其恶性程度中等。MTC在临床上分为散发型和遗传型两类,以散发型多见,占MTC的75%~80%,多为中老年人。MTC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非对称性),并逐渐出现心悸、颜面潮红、腹泻、消瘦,甚则发生声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困难、手足抽搐等症。手术切除是西医对MTC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他如放疗、化疗、介入、药物及生物免疫治疗等,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也很难避免癌肿的转移与复发。

本病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石瘿”“虚劳”等范畴。《外科正宗·瘿瘤论》云:“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何以名“瘿”?《杂病源流犀烛》谓:“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说文解字》云:“瘿,颈病也。”《三因极-病证方论》云:“瘿多著于肩项……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云:“人年五六十……若肠鸣,马刀夹瘿者,皆为劳得之。”中医认为,产生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痰、浊、虚、瘀,为精血亏损,气滞血瘀,痰凝浊聚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云:“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其常见证型有气滞痰凝、阴虚肝郁、火郁毒聚、气血两虚等。但患者不同体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证候反应,故其治疗原则应是在审谛病机、辨别证候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本例患者半年前已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并行手术切除。术后不久癌肿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肿生长迅速并出现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来我处就诊时,证系阴虚肝郁、痰瘀凝滞,故予《医宗金鉴》海藻玉壶汤加减。是方原为主治石瘿之用,旨在化痰软坚、行气活血、消瘿散结,加生地、玄参滋阴凉血,香附疏肝理气,黄药子清热解毒,牡蛎软坚散结。兼服小金胶囊,此药为清·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所载小金丹的现代制剂。功能化痰散结,祛瘀通络。凡寒湿痰瘀,郁阻经络而成痰核流注、瘰疬、乳岩、横痃等病者皆可用之。病减后,继用《外科正宗》清肝解郁汤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后用清·杨乘六《医宗己任编》之滋水清肝饮加减,滋阴补肾、疏肝清肝。诸方之用,皆随病情变化,因证而施。所用诸方悉皆加入黄药子、夏枯草,是病证结合,以利清肝解毒、散结消瘿。在中药治疗中,其所用小金丹甚为重要,共服小金胶囊40余盒,历时半年,这是一种治疗瘿瘤较为有效的古方制剂。功能攻坚散结,化瘀消瘿。方中草乌逐寒通经,地龙、五灵脂、没药、乳香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当归益血,白胶香调气,墨炭化瘀,麝香通经开闭,木鳖子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瘀毒。合而用之,功能化痰祛湿、散瘀通络、消肿散结,与辨证施治诸方结合使用,其效相得益彰,故服之瘿瘤渐消。后以《医宗金鉴》香贝养营汤加减,作丸缓调,以益气培元、养血调营为主,兼散未尽之痰瘀,扶正祛邪,以资巩固。半年后停药,颈部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身体安和,能做家务。

018 痛风性关节炎

(热痹 湿热下注,痹阻关节)

【诊治实录】

陈某,男,48岁,四川省巴中市人。

患者因双脚踝关节反复疼痛一月多,加重三天,于2001年11月14日来诊。半年前曾有类似发作,在某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痛风、高脂血症。服秋水仙碱及丙磺舒、别嘌呤醇等药,治疗好转。1月前又见双脚踝关节及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服西药治疗,时轻时重。3天前疼痛加剧,夜间尤甚,行走困难,日前服秋水仙碱一日总量已至5mg,痛仍未减。

刻诊:神清,面色红润,唇紫暗。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胸腹胀满,溺黄,大便黏滞不爽,舌淡苔黄腻,脉滑数。昨日曾在某医院做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为:血尿酸(UA)580μmO1/L,尿素氮(BUN)14.2mmo1/L,肌酐(CrB)142μmO1/L,总胆固醇(TC)6.62mmo1/L,甘油三脂(TG)1.92mmo1/L,高密度脂蛋白(HDL-C)1.82mmo1/L,低密度脂蛋白(LDL-C)4.2mmo1/L。中医诊断为热痹,系湿热下注,痹阻关节。患者痛不可忍,病势急,急则治标,当以清热除湿、宣痹止痛为要。予三妙散加味:

苍术20g,黄柏15g,牛膝10g,地龙20g,秦艽10g,威灵仙10g,白豆蔻仁10g,薏苡仁30g,苍耳子20g,丝瓜络20g,土茯苓30g,萆薢30g,滑石(包煎)15g,忍冬藤30g,防己6g,虎杖30g。水煎服,2日1剂,3剂。

二诊(11月20日):服中药次日,关节疼痛即减。随后病情逐渐好转,右脚第一跖趾关节已肿消痛止。效不更方,再进前方3剂。三诊(11月27日):患者踝关节疼痛已显著减轻。但自觉神疲乏力,胸闷不思饮食,大便黏滞不爽,日3次以上,溺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濡。此为脾虚痰湿蕴阻,予升阳益胃汤合四藤饮加减:

制黄芪30g,生晒参15g,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0g,泽泻10g,防风6g,羌活6g,半夏10g,独活6g,陈皮6g,黄连10g,黄柏10g,薏苡仁30g,车前草30g,忍冬藤20g,络石藤20g,鸡血藤20g,海风藤20g,炙甘草10g。水煎服,2日1剂,5剂。

四诊(12月10日):患者下肢关节未再疼痛,精神转佳,胃纳亦可,大便已实,1日1次。溺色微黄,舌红苔薄黄,脉濡缓。化验复查:UA490μmo1/L,BUN12.5mmo1/L,CrB138μmol/L,TC6.20mmol/L,TG1.50mmol/L,HDL-C1.80mmol/L,LDL-C4.0mmol/L,各项指标均较前好转。病势已减,治用丸剂缓图,仍予东垣升阳益胃汤合四藤饮加减。前方加全蝎15g,地龙20g,山楂50g,虎杖30g。5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次服1丸,日3次。3个月后,患者来告,关节未再作痛,各项生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随访2年,未再复发。

【临证思辨】

本例为痛风及高脂血症患者,初诊时,双下肢踝关节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难忍,胸腹胀满、溺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为湿热下注,经络痹阻。因内郁之热,为外邪引发,“污浊凝涩”,始为肿痛。急则治标,当以清利湿热、宣痹止痛为要,用三妙散合薛生白治湿热蕴结之流通经络法。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牛膝下行,活血利关节。薛氏《湿热病篇》对湿热入侵经络脉隧中,选地龙、秦艽、薏苡仁、滑石、苍术、苍耳子、丝瓜络、威灵仙诸药清热燥湿,流通经络,宣痹舒筋。土茯苓、萆薢皆入肝胃,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关节。防己善走下行,能通利脉道祛风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舒筋通络、宣痹止痛之功。服上方6剂后,肿消痛减,但神疲乏力、胸闷纳差、大便黏滞等诸多脾虚之候凸显。此病之产生,原本起于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湿浊邪毒下注关节,发为肿痛。痛既缓,当治其本,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合宣痹四藤饮。方中人参、黄芪、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苍术、防风、羌活、独活祛风燥湿,升清阳于上;半夏、陈皮、茯苓、黄连化痰热于中;泽泻、薏苡仁、车前草利湿浊于下;四藤祛风通络,舒筋宣痹利关节。此方行益气健脾之法,寓清热泻浊之治,标本兼顾,故竟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