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亟斋急应奇方》是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叶风辑。叶风研习医学,著述颇丰,现存世有《达生篇》《集验新方》《胎产良方》等,以《达生篇》流传最广。作者姓名身世不详,其著作均署亟斋居士,又时自谓“守恒山人”,仅见《亟斋急应奇方·急救门》的“旁批”中,写有“张亟斋记”4字,署为张姓。其著书地点,或有“于南昌郡舍”,或为“南昌郡署之西堂”,推测其可能曾在南昌居官。据考证,亟斋居士名叶风,字维风,系从母姓张,但又不便在著作中书其姓氏,故而皆署“亟斋”。
《亟斋急应奇方》是一部以应对急症为特色的方书。全书共分23门,包括小儿门、外科门、妇人门、疝门、大小便不通门、脚气门等,总计收录700余首方。本书着重论述各科急症的诊断及救治,其特点是详论其症而慎于选方,每症只取一二屡验之方,用药亦多为家常易得之品,内外并重,多切实用。书中专列急救门,介绍了缢死、溺水死、跌死、打死、压死等急症的诊断及临床救治方法,同时也选录了一些去油污、去墨污、补瓷器、补石器之类的生活实用妙方,喂养和救治动物的验方。书成后未能付梓,现仅有抄本存世。此书是中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急症著作之一,对中医急症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存世仅为孤本,现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十六年抄本为底本,以《景岳全书》《丹台玉案》《严氏济生方》《医学入门》等作为他校本。采取以下校勘原则和体例:
1.全书采用简体横排,并以现代标点符号句读。
2.文中代表方位的“右”字,均改为“上”。
3.底本有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者,以虚阙号“□”按字数补入,不出校。
4.底本中字形、笔画之误,如属日与曰、己与巳、叚与段误写等,予以径改,不出校。
5.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体字、俗写字,统一以简化字律齐,不出校。如甦作苏、麪作面、竈作灶、洩作泄、牀作床、盃作杯、筯作箸、搥作捶、挿作插等。通假字保留,并出校说明。难以理解的字词、病名,出校说明。
6.底本中的药物异名,予以保留,若属少见难懂者,出注说明。药名使用音同音近字者,如朱砂作珠砂、石膏作石羔、枳壳作只壳、僵虫作姜虫、海螵蛸作海漂消、菟丝子作兔丝子、槟榔作兵郎、栀子作枝子、牛膝作牛夕、木鳖子作木别子、益智仁作益志仁等,以规范药名律齐,不出校。
7.底本中引录他书文献有删节或缩写时,凡不失原意者,不改。
8.底本凡例之首,刻有“廉熙丁酉亟斋居士记于南昌郡舍”字样;正文之首,刻有“急应奇方,亟斋居士辑,二十四门(后附备急方)”字样及急救门旁批刻有“张亟斋记”字样,校定后略去。
9.底本目录只列“小儿门,外科门……”今为便于读者查阅,依据正文重新提取目录。
10.底本目录中风门后附类中风,中气中恶单列一门,而正文中风门后实附的是中气、中食、中恶,而中气、中食、中恶即为类中风的具体病证,故为保持目录与原文一致,将目录调整为23门,中风门后附中气、中食、中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