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
病案
刁某,女,65岁,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县人,于2012年2月23日入院。
主诉:活动后胸憋、气短10年,加重伴夜间呼吸困难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其于10年前每于劳累后出现胸憋、气短休息或口服丹参滴丸可好转,近1~2年不能耐受一般日常活动步行上二楼即气短明显,需休息缓解,1个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心前区、后背、左手指针刺样放射痛及夜间呼吸困难,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医院门诊,门诊以冠心病收入我科。病程中偶有头晕、头疼,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感,无耳鸣无视物模糊,无晕厥及一过性黑蒙,无腹痛,有反酸烧心、嗳气无咳嗽,无发热,精神、饮食一般,小便正常,腹泻、便秘交替夜间睡眠差,需抬高枕头约45°才可入睡。
既往史:5年前在附属医院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肠镜提示:慢性结肠炎。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无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近期未行预防接种。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无吸烟及饮酒等不良嗜好。无化学药物及毒物接触史,无冶游史。
月经及婚育史:已婚女性,17岁初潮,月经期4~7天,月经间隔28~30天,40岁绝经。17岁与一健康男子结婚,婚后生育两子均体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自然死亡,兄妹均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5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30/85mmHg,余略。
检验及其他检查:入院后急查心肌梗死三项及心肌酶正常;颅脑CT未见异常,胸片:双肺间质性改变,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缺血腹部B超:脂肪肝,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总动脉硬化、右侧椎动脉较左侧细,脑彩超: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心彩超: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肝肾功能正常,血脂:总胆固醇7.02mmol/L甘油三酯2.07mmol/L,甲状腺功能正常,血沉:10mm/h,血常规正常
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级,慢性浅表性胃炎,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慢性结肠炎。
治疗:硝酸异山梨酯扩冠、血塞通活血、泮托拉唑抑制胃酸。
2012年2月28日治疗后仍有胸憋、气短,她的主管医生胡医生请我开中药进行治疗。我去问诊于患者,患者述胸憋、气短夜间呼吸困难,并且特别指出每次胸憋、气短前先感觉有一股气从下腹部沿着肚脐往上走,然后上顶到上腹部,继而上腹部出现憋胀,后继续向上顶到胸部,继而胸部出现胸憋、气短,出现胸憋、气短后,继续向上顶,从咽喉到达口部,然后从口里不自觉地流出清水。上述特殊症状每日数次发作,尤其夜间多出现,已经有10余年;伴有后背发凉,全身怕冷,四肢自觉凉,无汗,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苔稍白腻,脉沉滑。中医诊断为奔豚证。用药如下:桂枝15g,赤芍6g,吴茱萸6g,法半夏6g,党参6g,大枣6g,生姜5g,炙甘草3g,姜厚朴6g,炒苦杏仁6g茯苓6g,白术6g,5剂(颗粒剂),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后搅匀,温服。
2012年3月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气短、上腹部憋胀和睡眠较入院前明显好转,上顶的次数减少为1日1次,口中再未流清水,后背发凉消失,仍有四肢凉,舌红苔稍白腻,脉沉滑处方:上方去法半夏加入附子6g,白芍9g,7剂(颗粒剂),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后搅匀,温服。
2012年3月8日三诊,患者服药后气短、上腹部憋胀和睡眠明显好转,已经不再上顶,但仍感觉下腹部胀痛,口中未再流清水,仍有四肢凉,舌红苔白腻,脉沉滑右手寸脉大。处方:桂枝15g,茯苓9g,白术12g,吴茱萸9g,党参9g,黄芪15g,大枣6g,生姜5g,姜厚朴6g,炒苦杏仁6g,附子6g,白芍9g,醋三棱9g,当归9g,醋鸡内金9g,焦山楂9g,7剂(颗粒剂),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后搅匀,温服。
患者在三诊治疗中于2012年3月10日因受凉出现头痛、流清涕、身痛,伴畏寒,得衣被可减。嘱加服“风寒感冒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
2012年3月12日四诊,患者加服“风寒感冒冲剂”后头痛、流清涕、身痛消失,但仍感觉下腹部胀痛,仍有四肢凉,舌红苔白腻,脉沉滑右手寸脉大。处方:桂枝15g,茯苓9g,白术12g,吴茱萸9g,当归9g,细辛3g,生姜15g,人参9g,姜厚朴6g,炒苦杏仁6g,赤芍9g,附子9g,鹿角胶9g,焦山楂9g,仙茅20g,锁阳20g,仙鹤草30g,制淫羊藿20g,7剂(颗粒剂),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后搅匀,温服。
2012年3月21日五诊,患者因气短、上腹部憋胀和睡眠明显好转,感冒症状消失,而于2012年3月14日出院。本次就诊在门诊诊治。患者在门诊希望带药返回家里继续治疗。处方:四诊方14剂。
【讲解】奔豚气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但《难经》未言治法。迨至张仲景在《伤寒论》则认识到奔豚气病是由于“烧针”后汗出,针处被寒及水饮所作而致,原文如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伤寒论》第117条)。《金匮要略》更提出奔豚与惊恐受寒水饮、肝郁化热有关。原文如下:“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甘草、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从文献中我们看到“奔豚气”的主症是“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治疗上分为寒、热两法,惊恐受寒,当用桂枝加桂汤肝郁化热,当用奔豚汤。本患者自诉胸憋、气短、夜间呼吸困难特别指出每次胸憋、气短前先感觉有一股气从下腹部沿着肚脐往上走,然后上顶到上腹部,继而上腹部出现憋胀,后继续向上顶到胸部,继而胸部出现胸憋、气短,出现胸憋、气短后继续向上顶从咽喉到达口部,然后从口里不自觉地流出清水。上述特殊症状每日数次发作(说明有缓解的时候),尤其夜间多出现,我们看患者说的是否与奔豚气的主症符合,但是奔豚的主症只是“上冲咽喉”,没有出现“从咽喉到达口部,然后从口里不自觉地流出清水这样的描述,这个症状出现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看桂枝加桂汤治疗的奔豚气的发病机制是心阳不足,下焦阴寒之邪上犯,为什么这个患者有“从咽喉到达口部,口里不自觉地流出清水”的临床表现呢?乃是阴寒之邪上犯的时候夹有寒饮了,再加用什么方子呢?看这个《伤寒论》的条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结合前文的吴茱萸汤证的解释,大家就知道为什么用吴茱萸汤了。
至于桂枝加桂汤中到底是加桂枝还是肉桂?中医大师岳美中认为是加桂枝,一则根据《伤寒论》“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如果加肉桂,应云“当加”,不可云“更加”二则《伤寒论》有“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是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剂量,自可治气上冲之奔豚了。柯韵伯更赞扬此方说更加桂者,益火之阳而阴自平也。桂枝更加桂,治阴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两,不于本方内求他味,不即不离之妙如此。”从临床使用上看当加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