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冠心病
第一节 心脏基础知识
一、西医对心脏的认识
◎ 心脏的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两肺之间,约2/3在中线左侧。心脏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犹如一座两层楼的楼房——上下两层共四个腔,上面是两个心房,下面是两个心室。两心房、两心室之间各有一“隔板”,将其分为左、右各一个。右侧的称为右心房、右心室;左侧的则称为左心房、左心室;中间的隔板分别称作房间隔和室间隔。
心脏内部的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存在三个近似三角形的帆状瓣膜,称为三尖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有两个淡乳白色半透明帆状瓣膜,叫作二尖瓣。连接心脏的出口有两根大血管,其中连接右心室的为肺动脉,连接左心室的为主动脉。在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三个半月形瓣膜,称为肺动脉瓣。在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又有三个半月形瓣膜,称为主动脉瓣。
◎ 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
心脏的结构按其功能特征可分为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和心肌。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心脏所特有的功能结构系统,具有起搏和传导心脏兴奋的功能,是一些经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所组成的特殊功能结构的总称。它所含有的肌原纤维极少或根本没有,因此无收缩功能。但是,它们具有一般心肌细胞所没有的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因而成为心脏特有的节律起搏和传导兴奋的特殊传导系统。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房室束分支以及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等部分组成。这些组织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是心脏自律性舒缩活动的功能基础。
◎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功能是泵血或推动血液循环,使血液通过血管进入机体的各个部分。心脏收缩是通过心脏自身的起搏点来刺激和控制的。心脏搏动时产生心动电流,先引起左右心房的同时收缩,随后是左右心室的同时收缩。这一同步的电刺激引起心脏的泵血和血液循环。泵出的血液为机体提供营养和氧气。
◎ 心脏的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通过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路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
(1)体循环 是由左心室收缩,血液(动脉血)注入主动脉,然后沿着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各级分支到达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因为体循环在身体内路程长,流经的组织和细胞范围广,因此又称大循环。其主要作用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的组织和细胞,又将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保证组织和细胞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肺循环 由体循环回到右心房的静脉血(暗红色),在心室收缩时,由右心室将血液泵入肺动脉,经肺动脉进入肺后反复分支,最后在肺泡之间移行至毛细血管。因为肺循环在体内路程短,又称小循环。其主要功能是使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使人体内含氧量低的静脉血转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二、中医对心脏的认识
◎ 心的“君主”地位
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黄帝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中医所说的“心”,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心脏”的概念迥异,它包括主宰血脉运行的“血脉之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神明之心”(包括脑的功能)。心在整个人体身心活动中好像“君主”那样起到统率作用,所谓“神明”,是进行心理活动和统率全身生理机能的特殊能力。“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可见,中医心身观的主要特点是由心总统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即形和神)功能。
◎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主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其中流动的是血液。心脏、脉管、血液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都为心主。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心脏搏动行血,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另一方面就是生化血液,使血液不断得到补充。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胃肠吸收水谷精微,再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上输给心肺,肺吐故纳新后,贯注入心而赤化成血,然后经心脏搏动而周流全身。在这个过程里,血是从心脏里面出来的,所以就有“心主血”之说。心功能正常则搏动正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若心有病变,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则出现面色无华、脉象细弱,如血流不畅引起瘀滞则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痛、脉结代等。
此外,还要说说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入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志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
◎ 心主神明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为血脉之主,在五行属火,配合其他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管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且认为“主明则下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 心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心的地位独特,而心与其他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固然赖于心气之推动,然亦必须依赖脾之统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
(2)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
(3)心与肾的关系 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滋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生理情况下,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4)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所以说“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精神愉快。
(5)心与肺的关系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心主血和肺主气相互关联。肺主气,有促进心行血的作用。肺气正常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肺呼吸功能正常的基础,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定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