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并不治疗“伤寒表不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又有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一条:“肺胀,喘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关于这一点,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如清代医家徐灵胎在《伤寒类方》中指出:“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小青龙之一法。”把小青龙汤看作一张专治寒饮之方,其意义在于,更便于我们解读小青龙汤证中的“或然证”,更便于解读小青龙汤可以治疗痰饮证之咳逆倚息不能平卧者、溢饮浮肿者的原因。同时,方中麻黄、桂枝之用,也并非专为解表而设,可以解表,也可以温化寒饮、温散寒饮。那么,治疗也并不一定要以汗出为目的。
《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中载一案:“脉小右弦,呼吸不利,喉中有声,入夜神迷昏倦,少腹微胀,二便不爽,自言筋骨如针刺,身重难以转侧,右环跳筋,纵不能伸屈,此皆暴寒内入,周行上下,阳气痹塞,且频年交冬痰嗽,天暖自安。老年肾真衰乏,少藏纳之司,水液化痰上泛,寒中少阴,则太阳膀胱之气,无以上承。而流通宣化,开合失度,枢机悉阻,浊气升,痰饮逆,最忌喘急神昏。若用发散坠降,恐致伤阳劫阴。议进仲景小青龙法,乃太阳表中之里,通营卫不耗其阳,开痰饮不泄其气,仍有收肺逆、通膀胱之意。小青龙汤。”
尽管案中明言“此皆暴寒内入”,但仅为病因之推测,从脉症中是辨不出表证的(已“内入”),并且“若用发散坠降,恐致伤阳劫阴”,治疗是不可以发散开表的。小青龙汤可以通营卫、开痰饮、收肺逆、通膀胱。案中治用小青龙汤,不在治表而专于治里。
关于寒饮的表现,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诠解》中做过如下论述,可供临证体会:
“根据临床经验,凡内有寒饮而造成喘咳的病人,常有下述临床表现:患者面色多见青色或黧黑之色,或下眼睑处呈青暗之色,因属水寒郁遏阳气之象,故称之谓‘水色’;若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则面部可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谓之‘水斑’;还有的病人,由于水气内留而见面部虚浮,眼睑轻肿,谓之‘水气’。水色、水斑、水气的出现,是使用小青龙汤时在望诊上的辨证依据。这类病人大多见弦脉与水滑舌苔。咳喘是本方证的主要见证。寒饮射肺的咳喘,往往是咳而多痰的,且这种寒饮之痰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落地成水;或是咳吐冷痰,自觉痰凉如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而连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