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1.作用
(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热夜甚,口干舌燥,吐衄便血,斑疹紫暗,神昏舌绛。也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分已伤,夜热早凉。本品为清热凉血要药。
(2)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烦渴多饮,内热消渴,大便秘结。本品退虚热,生津作用很好。
(3)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2.认知
(1)关于药材:药店的生地为干生地,又名生地黄、干地黄、怀生地等。怀生地是指产于河南新乡、焦作一带(旧时怀庆府),品质最优,产量最大。若根茎肥大体重者,品质较优,称大生地。若药材个体细小如根者,品质稍次,又称小生地、细生地。而新鲜者称鲜地黄、鲜生地。商品以块根肥大,味甜者为佳。临床若用鲜品时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之力较强。要说明的是,2010年的《中国药典》用的不是生地黄的名称,而是“地黄”,大学教材用的都是生地黄的名称。作者认为这是人为制造混乱,还是用生地或生地黄的名称为妥。《本草纲目》中生地黄乃鲜地黄。
(2)关于凉血:生地的主要作用是凉血,在诸多凉血药中,以生地最常用,这是因为血热病证容易伤阴,而生地具有良好的养阴作用,所以为凉血要药,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均以其为主药。
(3)关于止血:生地具有止血作用,古代本草书中就有记载,如《名医别录》载,生地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而从临床应用来看,生地止血作用用于血热所致出血病证,取止血作用,以炒炭应用为佳。在宋代医书《医说·卷四》记载这样一段话:“予在汝州时,因出验尸,有保正赵温者,不诣尸所,问之,即云衄血已数斗,昏困欲绝,予使人扶掖以来,鼻血如檐溜,平日所记治衄数方,旋合药治之,血势猛皆冲出。予谓治血者,莫如地黄,试遣人四散寻生地黄,得十余斤,不暇,取汁因使生吃,渐及三四斤,又以其滓塞鼻,须臾,血定。又癸未岁,予姊病吐血,有医者教取生地黄自然汁煮,服之,日服数升,三日而愈。有一婢,病经血半年不通,见釜中余汁,以为弃去可惜,辄饮数杯,寻即通利,地黄治血其功如此。地黄但用新布拭净捣汁,勿用水洗。”这里介绍的3个病例就是讲用生地止血,并且效果很好。上述3个病例都是单用1味生地达到治疗效果的,临床可以应用。现有的中药学书中不载生地止血作用,这是缺憾。
(4)关于补血:张元素云《医学启源·卷下》云生地能“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但李时珍不同意此观点,认为:“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意思是说生地不补血,从临床来看,多不将生地作为补血药使用,而熟地才是补血之品,
(5)关于活血:《本经·上品》载有干地黄“逐血痹”、“除痹”的记载,故有人认为生地为活血药,而从临床来看,生地现并不用于血瘀病证,古方中用生地治疗四肢拘挛,一般多同时配伍通经活络药物,不能理解为是生地的除痹之功。至于《本经》所云“主折跌绝筋,伤中”,这是讲用治跌打损伤病证,现临床更为少用。有人认为治疗此病,可以将其捣烂外用,古方中有此认识,可供临床参考。
(6)关于治疗心悸:《伤寒论》有炙甘草汤一方,主治“脉结代,心动悸”,方中以生地剂量最大(500g),因此,对于方中的主药到底是炙甘草、还是生地、或是大枣,目前有不同的看法,若认为此方生地是主药,则治疗心悸应该是生地之功。临床现有用生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致心律失常者,表现为心悸、怔忡,此说可供临床参考用药。另外,《金匮要略》中百合地黄汤用生地治疗百合病,而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兼有内热的情志病,心悸症状应该来说是客观存在的。用生地治疗心悸之说可以供临床参考。
(7)关于养阴的变通用法:由于生地养阴作用好,而临床上若因用激素以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重用生地有较好的缓解不良反应的作用,也有配合知母用于治疗因激素所带来的体内功能紊乱的病证。这主要是因为应用激素以后,患者多表现为亢奋状态,用生地清热则可抑制亢奋,所以临床上应用激素后常加用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