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内妇科临证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常氏妇科临证精华

第一节 主要学术思想与诊治特色

一、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常老临证十分强调治病求本,其中审察病因以求其本是常老治疗妇科病常用的思路和方法,屡获良效。例如常老认为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因为患者外感邪气(尤其是寒邪)、内伤七情、房劳多产(包括多次流产)、饮食不节(比如过食肥甘,贪凉饮冷),加之不少患者的体质因素,造成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针对上述病因、病机,常老认为治疗月经病的原则是重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本以调经。如李某,女,27岁,初诊诉经行3天,腹痛剧烈,小腹拘急,月经色黑量少。问知月经方行之际,外出淋雨受寒。平时吃冷饮、水果较多。观其面色黄中带青而黯,唇舌黯淡,脉细弦。诊断为痛经,分析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虚寒,复感外寒,阳虚寒凝,胞脉瘀阻,治以温经散寒,佐以活血通脉。用温经汤加减治疗,服药第2天,经水畅行,痛经止。嘱咐平时常服生姜红枣汤,慎起居,避风寒。1年后患者因失眠就诊,诉痛经一直未发,月经亦调,大便正常,体质大有改善。

二、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常老临证善于衷中参西,融会新知,临证论治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老认为病证结合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和创举,是中医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秘诀,进一步推进中医病证结合论治,以推动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是当代中医面临的重要课题。常老主张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同时,应当对病证结合论治的认识日益深刻和重视。辨病侧重于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的认识,强调疾病固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辨证侧重于疾病阶段病情状态的整体认识,强调机体的功能状态对疾病反应的差异性。采取一纵一横的视角,以辨病指导辨证,以辨证充实辨病,相辅相成,各展其长而互补其短,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病证结合论治的发展。对于妇科疾病,西医的遗传学检测、内分泌激素测定、腹腔镜、造影术、B超、妇检等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能反映患者的局部微观病变。辨证论治则能把握宏观整体病机,应用现代医学的诊察检测技术和手段,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有助于对人体宏观整体与局部病变的把握,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如盆腔炎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临床上都能见到痛经、少腹痛、拒按、经色黯红有块、舌质黯苔薄白、脉弦等血瘀症状。前者妇检可见下腹部压痛,后者妇检常见于骶骨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触及有痛性结节,子宫或附件可触及囊实性包块。B超检查等也有助于二者的鉴别。前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常老还常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红藤等清热解毒中药,后者则常加入生牡蛎、三棱、浙贝母等破瘀软坚中药。如王某,女,43岁。初诊:因月经过期10多天未潮而就诊,患者心烦头晕,腰膝酸软,半夜烦热,舌质红老,脉细弦数,形体清瘦,从宏观上辨证,考虑为肝肾阴虚、肾精不足。B超检查发现左输卵管积液(33mm×18mm)、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厚7mm。从微观辨病,卵管积液、子宫腺肌症提示痰湿瘀阻胞脉,月经过期10多天,但子宫内膜厚仅有7mm,提示肾虚精亏,冲任失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病,便可确立用滋养肝肾、活血化痰、软坚散结法治疗。服药10剂,经转,诸症明显改善,B超复查发现左输卵管积液消失。以前法出入,继续调治。

再如常老治疗妇科癌症,强调在辨病的前提下,结合辨证论治,扶正抗癌,以扶正解毒、疏肝运脾、益气养阴、化浊消瘀、消瘤散结为大法,并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脏腑的癌症,结合专药专方辨病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努力从中医自身角度深化对疾病基本病机的探索,对推进和发展病证结合论治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辨病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疾病诊断、病理变化、基本病机及由此确立治则、治法等。辨识疾病基本病机是辨病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为了确立治则、治法,指导辨证论治。由于疾病基本病机的探索是否定之否定的无止境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深化对疾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必将推进对该病的辨证论治。

三、三因制宜,善于化湿

常老认为“三因制宜”在妇科病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在妇科月经病的治疗过程中,更需要强调因时制宜,适时用药。月经的正常运行,西医理论认为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作用于子宫而形成的;中医理论则认为是由于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血海充盈胞宫,月事以时下。一个月经周期包括月经期、月经后期(子宫内膜增殖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分泌期)。肾气盛、天癸至、血海充盈,作用于胞宫,月事以时下,周而复始,维持了月经各期有规律地转化运行。因此常老遣方用药常常遵循这个规律,适应月经周期的变化,重视周期疗法。常老常说,在经前,血海充盛,用药时应给予疏导;正值经期,血室正开,此时血海满盈而泄,除旧生新,以调气活血,通理胞宫,令经水调达为用药大法;经后血海空虚,阴血阳气并衰,此刻以虚为主,用药宜滋养精血,培养生气,不能强攻。对于经迟、经少、经闭、痛经等月经病的治疗,常须遵循此法。对于经多、经早、行经期延长等月经病,常需在经前3天左右起,根据辨证,或清肝凉血,或疏肝和营,或固摄冲任等,经净后则以调补肝脾肾、补益精血为主,经间期可适当酌加一些活血通络药,以促进排卵,促进重阴转阳。

常老继承和发扬了绍派伤寒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特色,十分重视诊疗过程中的三因制宜,他认为绍兴为近沿海之地,多湖泊江河,气候多湿,每到梅雨夏暑季节,雨量充沛,空气潮湿,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故绍兴人易感外湿而病,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多逸少劳,嗜食生冷酒醴肥甘,饥饱不匀,内伤七情,颇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清浊相混,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内湿,日久化热,入络为瘀,使病情缠绵难愈,迁延日久。脾胃既病以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常老认为百病多由于湿,百病多兼湿为患,因此灵活辩证地把化湿法与多种治法有机结合,如芳化渗利法、化浊行气法、化浊行瘀法、清热利湿法、解毒化湿法、化痰利湿法、化湿通络法、祛风化湿法、散寒化湿法、祛暑化湿法、化湿散结法、运脾化湿法、补肾化湿法、疏肝化湿法、平肝化湿法、宣肺利湿法、和胃化湿法、通阳化湿法、补气化湿法、温阳化湿法、滋阴化湿法、养血化湿法等,提出化湿法是治疗绍兴地区诸多病症的“敲门砖”,广泛地应用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疾病的诊疗中,尤其在一些疑难病症中,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取得良效。对于妇科病,在重视补肝肾、调气血的同时,常常相机参以化湿法,是常老治疗妇科病取效的法宝之一。

四、调理脾胃,难病取中

《景岳全书·饮食门》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如《脾胃论》所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同居中焦而为中土,相为表里。脾为阴土,脾主健运、升清,以阳气升运为功,故喜燥恶湿;胃为阳土,胃主受纳、通降,以阴润和降为用,故喜润而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脾升胃降,而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或七情所伤,或劳逸失度,或药邪伤中,久病迁延,反复发作等均可使中气受戕,脾胃失调,升降失司,燥湿失宜,可导致气血津液的输布运行异常,邪从内生,形成气滞、血瘀、痰凝、湿阻、蕴热、化毒等病理变化,从而形成慢性难治的诸多妇科疾病。此时病机错综复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尤以后天脾胃亏虚为关键。一方面由于中气亏虚,脾胃失调,生化乏源,而诸脏皆现不足,元气失充,难以抗邪。另一方面,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郁滞,清浊相混,湿痰瘀毒难以化除。

基于以上认识,常老强调脾胃功能之盛衰对于许多妇科慢性疾病、妇科肿瘤之形成发展和防治康复至为重要。对于缠绵难治的妇科病的治疗,常老灵活地运用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疏肝扶脾、疏肝和胃、安胃畅腑和芳化和中等“难病取中”法,以健脾和胃、振奋中州为首务和敲门砖,使许多重症、难症妇科病患者先达到药石可进、六腑为用、五脏乃安之目的,不仅提高了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疗效,而且有稳中求速之妙。

五、妇人之病,重在补肾

傅青主尊崇《黄帝内经》“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故有子”的学术观点,认为“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指出了肾在月经产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肾精充足,血海满盈,月经才能如时而下。《傅青主女科》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藏精,精生血,精血同源又相互滋生,因此肾与妇女经、孕、产、乳均密切相关,傅氏治疗妇科疾患十分重视补肾,善用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认为调经当以补肾气,益精血,培元固本,调理冲任为大法;重视补肾,兼调五脏。其补肾之法,有温润填精补肾阳法、甘温补肾气法、补肾健脾法、甘咸滋阴养血补肾法、滋肾养肝法、引火归原法等。就其调经14篇中,直接涉及补肾治法者多达10篇,其他篇中也蕴含补肾之意。常老十分推崇《傅青主女科》调经重在补肾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其补肾之法及其应用。常老常用补肾法包括:补肾健脾法、补肾养肝法、交通心肾法、补肾疏肝法、补肾和中法、补肾和营法、补肾化浊法、补肾解毒法、补肾软坚法等,广泛应用于月经不调、妇科慢性炎症、妇科肿瘤、妇科杂病的治疗,总体疗效良好。如孙某,女,27岁。初诊诉产后2个月恶露不绝,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或鲜或淡,乳汁缺少,腰痛,阴部坠滞。苔薄白,舌质黯红,脉濡。妇科检查:阴道壁膨出二度。证属脾肾不足,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通乳固冲。用药:生晒参9g,枫斗12g,怀山药30g,莲蓬30g,川续断30g,狗脊30g,生甘草10g,炙龟板24g,仙鹤草30g,原三七15g,小蓟炭30g,桔梗10g,白花蛇舌草30g。7剂。本案为产后脾肾亏虚,统藏失司,以致恶露不绝2个月,量或多或少,色或鲜或淡,阴道壁膨出二度,阴部坠滞;产后本已脾肾两虚,气血衰少,今恶露不绝,血去过多,重伤气血,故乳汁缺少。欲通其乳,需补其气血,欲补其气血,需先塞其流,断其恶露,欲断其恶露,则需补其脾肾,益其气阴,固其根本。故常老以生晒参、枫斗、怀山药、狗脊、川续断、生甘草、炙龟板、仙鹤草益气养阴,培补脾肾为主治疗本病;恶露日久,须防留瘀,佐以原三七、小蓟炭、莲蓬、仙鹤草化瘀止血;恶露日久,需防伏阳,出血不止,须防局部感染的并发,用白花蛇舌草,即为此意。莲蓬苦涩,温,入足厥阴血分,功能消瘀、止血、祛湿,可用于治疗血崩、月经过多、胎漏下血、瘀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血痢、血淋、痔疮脱肛、皮肤湿疮等症。常老认为莲蓬、桔梗尚有一定的通乳功用,认为莲蓬、桔梗、黄芪同用既可升阳举陷,又可使乳汁增多。7剂后恶露已止,腰腹仍有下坠感,前方加生黄芪30g、漏芦15g、山海螺30g(用以催乳)、杜仲30g,去原三七、小蓟炭、仙鹤草、狗脊、川续断,再用7剂,乳汁也多。

六、崩漏多瘀,化瘀固冲

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出血量多势急者为崩,又称崩中;出血量少淋沥不净者为漏,又称经漏。崩与漏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可发生于妇女各年龄阶段,尤以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为多见。传统认识上,凡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所出现的阴道下血症,以及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出现阴道出血的共有症状,都归属崩漏疾病范畴。一般青春期和更年期崩漏,其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无排卵性功血。育龄期崩漏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有排卵性功血。对于崩漏的治疗,常老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化瘀止血法的运用,反对见血止血。其常用化瘀止血法为:①培补脾肾,清泄瘀热法;②益气养阴,和营化瘀法;③清化固冲,和营消瘀法。

1.培补脾肾,清泄瘀热法

崩漏为病,其主要发病机理当责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常气血同病,心肝脾肾多脏受累,并以肾亏、脾虚、血热、血瘀为其主要病机,尤其是脾肾虚亏,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而致非时妄行,为崩漏诸证之本。因此对于崩漏,治法当以培补脾肾为主,兼以清泄瘀热,以冀气血平和,冲任得固。临床权变可分别采用塞流、澄源、复旧等法,由于病机错杂,塞流、澄源、复旧也常相兼施用。常老治疗崩漏重视调补肝脾肾以培其本,清热宁络、化瘀止血以治其标。

对于脾肾亏虚、血热夹瘀引起之崩漏,症见:崩漏量多势急或淋沥不净,色红质稠,或有紫红色血块,伴见腰酸如堕,心烦少寐,舌红苔黄,脉细数等。常老习用自拟固冲止崩汤治疗。

固冲止崩汤组成:炙黄芪30g,熟地黄炭30g,墨旱莲30g,炒白芍30g,炒杜仲30g,地榆炭30g,炒黄芩20g,菟丝子30g,益母草15g,三七30g,红枣18g。功效:益肾固冲,清热宁络,化瘀止崩。方中重用炙黄芪补中益气摄血,墨旱莲、炒杜仲补肝肾固经血,三味配合,养肝补脾益肾,培其根本而复旧;炒白芍、熟地黄炭养血敛阴,炒黄芩、地榆炭清热宁络,凉血止崩,塞流而兼澄源;益母草、三七化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蕴热清,瘀滞化,络脉柔则血自归经;肾气充,肝脾调,冲任固则崩漏自愈。临床加减:出血量多,加用棕榈炭、焦栀子;热象偏盛则加生地黄,并重用黄芩;夹瘀明显而小腹疼痛,加用蒲黄炭、五灵脂;阴虚营亏,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地骨皮、炙龟板等。

病案举例:鲁某,女,32岁,2009年3月22日初诊。漏下半个月,色红质稠,腰酸乏力。舌黯红偏紫,脉沉细数。西医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中医诊断为崩漏,辨证为脾肾两虚,瘀热郁阻。治宜健脾统血、益肾固冲、清热消瘀。用药:炙黄芪30g,焦白术30g,生晒参9g,白茯苓30g,生甘草10g,炒川续断30g,炙龟板24g,知母10g,墨旱莲30g,地骨皮30g,大蓟、小蓟各30g,益母草10g。本案患者漏下半个月未止,伴有腰酸乏力,为肾虚脾弱,统藏失司;漏下色红质稠,舌黯红偏紫,脉沉细数,为阴虚血热兼瘀。经固冲止崩汤加减治疗1周,崩漏止,复以培补脾肾法善后巩固。

2.益气养阴,和营化瘀法

正如唐宗海《血证论》所言:“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崩漏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本在脾肾亏虚,病位在冲任胞络,变动在气血阴阳。虚者多因脾虚、肾虚,多以脾肾两虚为主,气阴不足为多见。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崩漏日久,必有瘀血,故崩漏日久,必兼化瘀。

对于脾肾两虚,气阴不足,兼瘀阻之崩漏,通常症见:漏下势缓,绵绵不绝,色泽黯淡,或夹黑色小血块,伴见腰酸头昏,神疲乏力,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偏干或薄黄,脉细虚等。常老常用益气养阴,和营化瘀法治疗。

常用方药为:生晒参9~30g,鲜石斛12~30g,地骨皮30g,炒黄芩20g,焦白术30g,怀山药30g,炒杜仲30g,金狗脊30g,怀牛膝15g,生甘草10g,地锦草30g,白头翁30g。功效:益气养阴,和营化瘀。方中用生晒参、鲜石斛、焦白术、怀山药、生甘草、炒杜仲、金狗脊、怀牛膝益气养阴,培补脾肾,复其统藏之职,地骨皮、怀牛膝、炒黄芩、地锦草、白头翁益肾坚阴,化瘀止血,塞流澄源。临床运用时,若出血量多,酌加棕榈炭、血余炭。瘀去则络宁,因瘀致崩漏者,固然当以逐瘀为首务,若脉症虽无瘀象,但崩漏日久,气阴亏损,或屡用固摄止血法无效,即当参用化瘀一法,也常以此法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尹某,女,56岁,2009年6月14日初诊。绝经后1年余,反复漏下3个月,漏下色黯有块,腰酸乏力,苔薄白,舌黯红而干,脉沉细弦。西医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中医诊断为崩漏,辨证为气阴两虚,瘀阻冲任。投上方7剂,漏下渐减,10剂而止,调治而愈。处方益气养阴,固崩止漏,勿忘化瘀,妙用怀牛膝一味,既取其补益肝肾,又倚其导残瘀下行外出,并非见虚即补、见血止血,收效良好。

3.清化固冲,和营消瘀法

生殖器官的炎症是引起月经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女性生殖器官对外界半开放,有可能受到来自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侵扰。当妇女体质薄弱,或生育太过,或人流多次,以致冲任损伤,或因七情所伤,如焦虑、紧张,或劳累太过等,均可使自身防御功能下降,正气不足,各种致病因素就可能乘虚而入,发生生殖器官的感染,导致各种妇科炎症的产生,使局部血管变得脆弱,行经时出血不易凝止,引起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从中医病机分析,主要与脾肾不足,湿热下注,瘀热互结有关,脾肾不足为本,湿热瘀结为标,治疗常需标本兼顾。

脾肾不足,湿热瘀结之崩漏,症见:月经量多或愆期,经色深红或黯紫,或经血带有异味,常伴下腹部或腰部疼痛,平时黄带、赤带淋沥,气味秽臭,或有尿频尿急尿痛,舌红或黯红,苔根黄腻等。常老常用清化固冲,和营消瘀法治疗。

常用方药为:生晒参30g,焦白术30g,白茯苓30g,甜苁蓉30g,炒川续断30g,白花蛇舌草30g,生薏苡仁60g,炒黄芩20g,土茯苓30g,仙鹤草30g,益母草30g,小蓟炭30g,藕节炭30g,焦三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5g,生甘草10g。功效:补脾益肾,清化固冲,和营消瘀。方中用生晒参、焦白术、白茯苓、甜苁蓉、炒川续断、焦三仙、生甘草、仙鹤草、小蓟炭、藕节炭补脾益肾,扶正固本,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炒黄芩、土茯苓、益母草清热化浊,和营消瘀。临床加减:大便溏薄,甜苁蓉易为地锦草;出血量多,酌加地榆炭;腹痛明显,加川楝子。

病案举例:屈某,女,30岁,2009年1月21日初诊。月经过多5天,经色黑,夹有黄带淋沥,腰腹疼痛。舌胖印齿,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为崩漏,辨证为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治宜健脾益肾,清热化浊,消瘀固冲。用上方调治半个月,崩漏、带下均愈,再守前法出入,巩固近1个月。本案月经过多,舌胖印齿,脉沉细,知其脾肾亏虚,统藏失司;黄带淋沥,苔白腻,为湿热下注;经色黑,腰腹痛,为兼有瘀阻。常老用上方补脾益肾,清化固冲,消补并使,经带并治,标本兼顾,对妇科炎症而致月经异常的治疗颇有启发。

七、诸瘤经疾,要在疏肝

常老认为肝与妇女的生理病理极为密切。从生理上来说,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冲和。若肝脏功能失常则气血不调,变症百出,妇科疾患丛生。从心理角度来讲,妇人多思多虑,情志病多见,精神情绪的刺激可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活动,从而影响冲任功能,故妇科临床见症以肝病居多。肝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经湿热、肝气上逆、肝郁脾虚、肝血不足等。

另外,肝在月经的化生和周期、经量的调节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血充足则血海充盈,经血按期来潮。肝气条达则血脉通畅,月经能以时下。肝气郁结,血行不畅,则可影响胞宫冲任,进而影响月经以时下。因此常老认为治疗月经疾病,当以疏肝为先。临床月经失调诸病,兼有郁郁寡欢、胸胁胀痛、常喜叹息者,多由肝郁气滞所致,常老主张调经先调气,调气宜疏肝,其自创疏肝调经方组成如下:柴胡6g,玫瑰花10g,香附10g,杭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5g,淫羊藿10g,丹参30g,炒白术10g,益母草30g,月季花10g,小茴香6g,炙甘草10g。该方疏肝养血,益肾调经。柴胡、玫瑰花、香附疏肝理气,当归、杭白芍、川芎共奏补血养血之效,炒白术健脾益气,丹参、月季花、益母草活血调经,淫羊藿、小茴香补肾温阳,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临证中具体治疗方法有疏肝解郁、疏肝养肝、疏肝祛湿、疏肝健脾等,同时常老尤其注重此类患者的心理疏导,嘱其要乐观豁达,心情舒畅。

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为因果,相互累及。女属阴,以血为体为用,气郁则血液运行不畅,久成瘀滞,发为瘤病,即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说“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针对瘤病的发病机理,常老主张应以疏肝理气为着眼点,疏其气血,气血条达,瘀血渐消。其常用妇科瘤病经验方的方药组成如下:柴胡10g,八月札、赤芍、白芍、莪术、白术、猫爪草、三七各15g,生薏苡仁30g,山慈菇、生甘草各15g。方中以柴胡、八月札疏解郁结之肝气,白芍滋养肝之阴血,白术、生薏苡仁健脾和胃、清化湿浊,赤芍、莪术、三七活血化瘀、消癥散积,山慈菇、猫爪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疏肝理气为先导,扶正祛邪、燮理阴阳、标本同治。

八、带夹腥臭,重剂解毒

常老认为带下病病机与任带二脉息息相关,带脉失约则任脉失固,湿热侵袭于内,引起带下病症。湿热蕴结日久,积瘀化火致毒,带下可夹腥臭之气,可见于各类妇科炎症、宫颈癌等所致带下淋沥,色黄臭秽者。在此类带下的治疗上常老主张热则宜清,毒则宜解,选药直达下焦,重用清热解毒之剂多起沉疴,临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加减。脾虚乏力者,加黄芪、炒白术、党参等;腰酸腰痛者,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等;腹胀便秘者,加槟榔、厚朴、大黄等。

常老自创清带回奇汤组成如下:墓头回30g,土茯苓30g,椿根皮15g,白鲜皮30g,鱼腥草60g,败酱草30g,怀牛膝30g,生薏苡仁30g,苍术15g,八月札15g,海螵蛸30g,白芷10g,生甘草10g。方中重剂使用墓头回、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直捣黄龙,主治妇人湿热毒邪所致黄带、绿带、黑带等。其中墓头回、土茯苓、椿根皮、败酱草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杀虫,鱼腥草清热解毒,苍术、怀牛膝、生薏苡仁取四妙丸之意,具有清利下焦湿热之效,八月札疏肝理气,海螵蛸温涩收敛,固精止带,生甘草调和诸药,兼具清热解毒之效。全方故称“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