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伏兵
经过四个夜晚的赶路,在付出了数百条性命之后,赵括带着他的亲卫部队终于快要抵达他们预定的位置。
此处为韩王山中段唯一一个出口,正好位于长平关到丹水的中间地段,选择此处作为偷袭秦军的地点,是做好不过的选择。
连日来的赶路让赵括手下的部队已经有些精疲力尽,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昼伏夜出的打算,修整一日之后以最好的状态来对待这一次的奇袭。
亲卫部队经历了一日的修整,养足精神之后再一次踏上了前进的路程。赵括坐镇中军之中,思考了如何能够将白起活捉。
就在这个时候,整个部队突然停了下来。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的赵括皱起了眉头将藤却叫了过来:“藤却,你去看看为何在这个地方突然停下?”
还没等藤却去前面叫带路的斥候过来,他们就已经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将军、将军,属下觉得前方恐有伏兵,请将军前去一观。”
赵括还没有说话,身后的林奕就开口说道:“怎么可能,你们两人不要危言耸听。咱们部队一直昼伏夜出,难道秦人已经可以预测到咱们的路程了?”
赵括摆摆手让林奕闭嘴,到了这种时候任何时候都必须小心谨慎,万一真的有秦国的伏兵,那他们这些人说不定还没遇到白起就会全军覆没。
“你两人前头带路,我和你们过去看一看。”
两名斥候对视了一眼,对主将的信任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也知道兵贵神速,立刻带着赵括来到了部队的最前方。
赵括单单看了一眼远处小道两侧的树林,就觉得情况甚是不对,他当机立断立刻说道:“通知下去,让所有人立刻进入旁边的树林之中,即刻隐藏起来,速去!”
随着赵括的命令,整个部队立刻行动了起来,迅速藏入旁边的树林之中。
其中一名斥候面露惊讶,奇怪的说道:“将军单单扫了一眼远处就断定远处会有伏兵吗?”
赵括现在也不确定远处的秦国伏兵有没有发现他们这只部队,他只是不明白会什么秦国会在这里设下伏击,难道说自己军中隐藏有秦国的细作吗?
“你二人做的不错,要不是你们两位,恐怕咱们现在已经落入秦国的陷阱之中,不愧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将军,我二人愿意前往那里一探,看看秦国到底有多少部队。”
赵括听到两人信心十足的话,倒是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单凭你们两人?那你们何处来的自信可以观察到秦军并且全身而退呢?”
其中一名斥候一脸自信,笑着说道:“将军放心,树林可是我二人天然的屏障,在这树林之中,就算对方如何厉害也不会轻易发现我们。”
赵括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既然他们有这种自信的话,让他们一探又有何妨:“好吧,你二人速去速回,不过完事小心,一定要平安回来,明白吗?”
“诺!”
赵括看着两人在树林中闪转腾挪的身影,感觉自己就像是中了一个大奖,有了这两人相助,自己最起码可以制定出对抗伏兵的策略来。
林奕看到赵括走了回来,连忙跑到了他的身边:“将军,远处真有伏兵?”
“嗯,恐怕是的。”
“将军只是跟着二人前去看了一眼,如何能够判定远处有敌军呢?”
赵括指了指头上不停盘旋的鸟儿,笑着说道:“你看看你的头顶就知道了。”
谁知道林奕茫然的看着天空,根本不明白赵括到底在指什么。
赵括恨铁不成钢的用剑柄敲了敲林奕的肩膀,开口给他解释了起来:“鸟儿是最警觉的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们的感知。你看看远处小径两旁的树林,鸟儿离开了它们平时栖息的树林,在空中一直盘旋,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林奕这才恍然大悟,他看了一眼自己头顶的鸟儿,呆呆的说道:“那咱们躲进了树林之中,对方不是也发现了我们藏在这里吗?”
赵括叹了一口气,略显疲惫的靠在身后的树木上:“就算被发现了,也好过一无所知一头钻进人家布下的口袋中吧。”
“我是担心这些埋伏的秦军发现了咱们的踪迹,派出传令兵前去通知长平关的秦军,到时候咱们的奇袭计划就成了一个笑话了。”林奕将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难道他们连日来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了吗?
就算是这样赵括也没有任何的办法,他已经将心中的杂念抛之脑后:“为今之计只好先等那两名斥候将情况谈查清楚之后,咱们速战速决,将对方尽数斩杀于此,尽人事听天命吧。”
两名斥候没有让赵括等待多长的时间,很快就返回到赵军隐藏的地方。
赵括立刻将两人叫了过来,急迫的问道:“怎么样,前方如何?”
斥候喘了几口气,这才回答赵括的问题:“将军,两侧的秦军大概只有两万之数,正在两侧树林中严阵以待,不过对方还想并没有察觉到咱们的行踪,我看咱们可以顺着丛林包抄过去,将他们斩杀于此。”
赵括听完斥候的报告,老实说心里面松了一口气。只要对方没有发觉自己部队的行踪,那么事情就有挽回的余地。
“可以,你们两个即刻带路,咱们兵分两路,顺手将对方的伏兵解决干净。”
“诺!”
“林奕,你带上一路前往另一侧秦国伏兵的树林,切记不要有任何漏网之鱼明白吗?”
“末将明白,将军你就请好吧!”
“行,现在立刻行动。”
赵国部队迅速分成两个部分,由赵括和林奕分别带领,在前方斥候的引路之下,悄无声息的向树林中秦国的伏兵摸了过去。
而此时的秦国部队正严密的盯着小径的方向,他们万万不会想到在自己的后方正有敌国的部队接近自己。
赵括带领着部队来到距离秦国伏兵只有半里的距离,看着秦国士卒完全忽视自己的后方,立刻发布了进攻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