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人媳,秉持孝道是根本
秉持孝道,敬老爱老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我们的根,没有天地,怎么可能出现人类?我们所选择的父母,是我们的本,没有父母,我们怎么生得出来?古圣先贤,要我们拜天谢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们不忘掉根本。想想看,几乎所有的动物生下来,动一动就能活,不太依赖父母。只有人类生下来什么都不会,注定有两三年的时间,必须靠父母的照顾才能存活。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启示:人是离不开父母的。我们从小因为父母的帮忙,才有办法长大。长大以后,父母老了,我们就必须回报他们,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把“孝”讲得最彻底,只有中华民族把《孝经》[1]当作专书来研读。时至今日,“百善孝为先”仍然深植于人心,成为中国人考核一个人的第一道关卡。
中国人有一句话: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我常常劝很多当老板当主管的人,在面试或跟部属谈事情的时候,应该有意无意地问他们“你爸爸最近怎么样”,看他怎么回应。不过很少有人这样做,面试谈的都是“你有多大本事”“你会打高尔夫球吗”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当面问他:“你爸爸最近怎么样?”他说:“不知道,好久没联系了。”你就要明白,这种人不能录取,什么学位也没有用。一个不孝的人,他会忠于公司,会把工作做好吗?我反正是不相信。你再问:“你爸爸和妈妈最近相处得怎么样?”他回答说:“从我小时候他们就吵架,到现在还没有停。”你就完全了解情况了。
中国人只有《孝经》,并无“慈经”,并不是重孝轻慈。因为父母很不容易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做好的,而且到从古至今,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为人父母十分辛苦,每个父母的条件都不一样,不管把子女教成什么样都是功劳。所以只能要求子女要尽孝,却没有办法要求父母要怎样。
孟子在《离娄篇》中指出,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一是懒得劳动,不肯做事,也不能供养父母;二是喜欢赌博喝酒,爱好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三是贪得货财,私心妻子,不愿供养父母;四是放纵耳目的欲望,嗜好声色娱乐,致使父母受辱;五是依恃勇猛有力,喜欢和人家打斗争讼,以致危害父母的安宁。
子女对父母尽孝,并非是生物性的本能。如果孝纯属生物性的本能,人就没有资格称为万物之灵。如果提升到文化层次,那就必须经由学习,才能够深刻体会。可见学习的心态和过程,对孝道的影响很大。
时时维护先生孝敬公婆
中国人都明白“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但是长久以来,儿媳和婆婆好像总是很难相处得特别融洽。坦白讲,婆媳关系处理不好,家庭很难和谐美满。以前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儿子。大儿子把媳妇娶进门来,婆媳处不好,邻居会说是媳妇教养不够理想,不知道怎么样跟婆婆相处。二儿子又把媳妇娶进门来,还是跟婆婆处不好,这时邻居还是会认为媳妇不行,很少去讲婆婆的不对。可是等到三儿子也把媳妇娶进门来,仍然跟婆婆处不好的时候,邻居们马上改口:原来是婆婆不像样子,哪有跟三个媳妇都处不好的。
这种方法虽然不是很合理,但以前还马马虎虎可以用。现在,基本上哪家也没有这么多儿子,所以显然不能再这样评判婆婆对还是媳妇对。实际上,讲谁对谁错有什么用?吵架就是吵架,不合就是不合,评判对错又能怎么样?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跟朋友可以讲道理,讲不通一拍两散,大不了不做朋友了。跟家人可以这样吗?家庭是讲亲情的地方,要用亲情来感动彼此。我们常常在家里面讲理,讲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用。所以不要去讲道理分对错,而是想想责任在谁。在婆婆吗?不是。那一定是在媳妇了?也不是。责任不在婆婆也不在媳妇,而是在儿子!
虽然我们谈的是坤道,但其实很多观念都是相互的,夫妻关系本来就是阴阳的互动,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少了哪一个都没用。尤其在婆媳关系方面,更不得不多说说丈夫的事情。因为婆媳关系的建立,源于这个男人;婆媳关系的和谐,更在于这个男人。在这个三角关系上,先讲三句话。第一句话,父母难为;第二句话,媳妇也不好当;最后一句话,儿子要好好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婆媳不和,儿子不是隔岸观火,或者两边拉扯就能解决的。所以,对于一些死不开窍的男人,有必要让他好好了解了解。
做媳妇的必须要接受一个事实:媳妇是个外来的人,想要被公婆当女儿看待,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因为感情是慢慢融入的,不是嘴巴说说就可以。血浓于水,婆婆终归心疼儿子,出现问题时先怪媳妇,也是人之常情。难道婆婆会站在媳妇的立场,跟自己儿子过不去?有这种妈妈更不合常理,也不合常情。
但是,长辈被晚辈感动是最容易的。作为媳妇,能做的事情尽量去做,不能做的也不要埋怨。只要在公婆面前以先生为重,公婆很快就会接纳媳妇,当女儿一样看待了。否则,最不高兴的就是婆婆。因为婆婆总觉得娶到这样的媳妇,儿子很委屈。人只要感觉一变,整个都改变了。看不顺眼的,越看越不顺眼;只要看顺眼了,越看越顺眼。人与人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不可能停顿在那里。
比如婆婆交代媳妇买鱼,结果媳妇忘记了。如果直接跟婆婆说忘了,婆婆不生气才怪:“你自己的事情从来不会忘记,只有我交代的事情会忘记。”媳妇稍微婉转一下:“我去的时候,卖家说今天的鱼不够新鲜,要我明天一早去,他给我最新鲜的。”如果媳妇这样告诉婆婆,一定皆大欢喜。
母亲节的时候,子女经常问:“母亲节快到了,我送您什么好呢?”中国的妈妈都会说:“不要了,我什么都不缺。”其实妈妈心里会想:难道非要我说吗?我不说你就不送,说了你才给,那我算什么呢?传出去还说妈妈向子女要礼物,我是那种人吗?西方人你不讲,我不知道;而中国人我不讲,你也应该知道,一讲出来,就没有意思了。真正会做事、有诚心的子女,不需要问也不需要讲,看到妈妈需要什么,能做到的直接买了送给妈妈就是了,这才是诚意的表现。
老人通常比较节省,其实心里是为儿女在省;而年轻人认为钱是自己赚的,看好的就可以买,这样经常会有矛盾。当然,媳妇喜欢就买回来,可以对婆婆说:“其实我也根本不想买,可是经过旁边一看才一折,大家都说机会很难得,而且排了好久的队才抢到。如果觉得一折还贵的话,可以转让给没有抢到的同事。”婆婆一听才一折:“好容易才买到,一定不能转,这么优惠为什么不买呢?”将心比心,给对方面子,算不算欺骗?大家自己去体会。任何事情尽心尽力就行,不要一天到晚埋怨,好像婆婆很古董,也不现代化。因为毕竟是有年龄差距的。
做媳妇的要明白的第二个观念,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一座山上有两只老虎,这两只老虎一定会恶斗。同一个屋檐下,其实不允许有两个女人都来做主。否则就算晚上吃什么饭这样的事情,都会婆婆做主媳妇不高兴,媳妇做主婆婆不高兴。因此就有了伦理,伦理不是不平等,而是合理的不平等。人是不可能平等的,怎么可能平等呢?只有西方人才讲“人是生而平等的”,中国人是不会相信这些事情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平等,不要太过分就好了。其实只有合理的不平等,才是平等。中国文化有阴有阳,大家好好在这当中想一想,就可以想通这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易经》里面有一个概念,叫作“太极”。“太”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字不必说,“、”就代表“小”。太极的意思是大极了,又小极了。在我们家里面,也有这样一个人,大的时候非常大,小的时候非常小,那就是太太。有时候她比谁都大,可是有时候又比谁都小。所以当太太的就要知道,该大的时候才大,该小的时候就要小。在公婆面前,她最小;关起门来只有丈夫一个人的时候,她最大。这才是会做太太的人。该大不大,该小不小,大小搞得一塌糊涂,这个太太就不称职。
在家里面讲伦理,并不是牺牲晚辈。夫妻双方都要记住一句话,吃亏才是占便宜。其实会做人的人,是会吃亏,而不是会占便宜。很多人只讲到“吃亏就是占便宜”,其实进一步讲,能吃亏你就占到便宜了。有明就有暗,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这是不变的道理。看到的部分是吃亏的,看不到的部分一定是占便宜;看到的部分占便宜了,看不见的部分一定吃亏。明的占了便宜,暗地里就吃了很多亏;明的吃了亏,暗地里却会占很大便宜。所有占便宜的人,最后都是吃亏的,亏在哪里?就是因为他占了人家的小便宜。
把该大该小和吃亏占便宜合起来讲,如果太太懂得在公婆面前表现得小一点,尊重孝敬公婆,时时维护先生面子,这样看得见的部分好像是吃了点亏,但是在丈夫心中看不见的部分却换得了很重的分量,当然就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夫妻间还有什么比为夫所敬更重要的呢?如果太太在公婆面前样样都要显得很大,丝毫无所顾忌,处处都令先生为难,虽然看得见的部分似乎占了便宜,但是在丈夫内心看不见的部分完全丧失了夫妻应有的情分,那样的便宜占得有什么价值?那样的大要来有什么用处?像这些事情应该是很容易想清楚的。
儿子是婆媳沟通的枢纽
谁都不否认,儿子夹在婆媳之间往往两面不讨好,真的也是很难做人。前面说过,婚前两家人最好有所往来,达成婚后的一些共识,原因之一就在这里。那时没有身份、地位、伦理的限制,婆媳之间便于沟通,也容易建立感情。此前就相处得很好,以后也会比较融洽。如果一点基础都没有,儿子完全站在父母的立场,太太会认为是全家人联合起来欺负她;干脆倒向太太的一边,那父母一定会说儿子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所以当儿子的是两面为难。两面为难怎么办?一句话讲完了:年年难过年年过,人人难做人人做。先生要记住,自己永远是沟通的枢纽,面对现实要有一套沟通的技巧去化解才对。
有些时候,妈妈会单独跟儿子说说自己对媳妇的不满之处。儿子听了就开始说:“妈妈你误会了,她不是这样的人。”或者跟妈妈讲大道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媳妇不像以前那样了。”这样妈妈只会更生气,心想: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你的心现在都跑到媳妇身上去了,不然怎么会这样袒护她?以后妈妈就更看不上媳妇了,这都是儿子造成的。会做人的儿子一定说:“可恶,她怎么可以这样,我去骂她。”妈妈说:“不要不要,咱们家不是挑理的人,你知道就好了。”这样儿子赶紧说“是是是”,不就没事了吗?
儿子绝对不能让父母感觉心思都跑到媳妇那边了,可是很多儿子连这个都不懂。父母有些话是讲归讲,其实并没有要求那么高。很多老人跟我讲:“我们只是对晚辈有一个要求的标准,只要他们尽力了,就算做不到我们也不会计较的。”儿子作为传话的人,千万不要会错意,直接向媳妇转述父母的话。欺骗是没人格没良心的事情,但有话直说也经常闯祸。中国人绝对不能欺骗,但是经常不说实在话。西方人很难接受这种观念,但中国人如果不接受的话,很难生活得愉快。
婆媳之间意见有分歧时,即使妈妈有道理,做儿子的不能当面指责自己太太,回到房间把门关起来再劝太太:“这件事情妈妈是对的,你为什么不顺着她呢?”太太有道理,儿子对妈妈还是“是是是”。中国人这个最厉害,嘴上“是是是”,但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回来以后,先生要私下跟太太沟通:“你讲得有道理,但是‘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不能说妈妈错。”先生绝对不要在太太的面前批评自己的父母。只要儿子批评自己的父母,太太一定变本加厉。因为太太认为你可以批评,我怎么就不能呢?然后儿子再跟妈妈讲:“她不太会讲话,其实心里想的也不是那样。”夫妻有这样的共识,做法上稍微调整一下,妈妈以后也会了解的。
做儿子的不是两边传话,也不是两边讨好,而是两面去化解婆媳的分歧。任何事情,只要目标都是良好的,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总有某些重叠的地方。一家人都是为了越来越好,所以每一个人的意见更是大部分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一点点而已。如果只盯住不同点,无限扩大,想法就会越来越远。当儿子的要先看看哪些是重叠的部分,多把重叠的意见拿出来讲,那一点不同自然就消失了。记住一句话:想讨好所有的人,结果就是得罪所有的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难讨好的人,因为我们警惕性很高,怀疑心很重。何况一家人,整天在一起讨好谁好呢?讨好得了吗?
做先生的还要注意,在岳父岳母面前,自己也要像个女婿的样子。陪太太回娘家的时候,一切以太太的父母为先,同样不要有太多争论和不同意见。太太平常在婆家受了委屈,到她家以后,先生又摆架子,当然一肚子火。如果在太太家,让她的父母很开心,太太自然也尽量让先生的父母开心。把女婿的角色扮演好,以身作则为太太示范,再要求太太扮演好媳妇的角色,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我到你家是这样子,希望你在我家也是这样子,然后慢慢就变成一家人了。“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双方对谁的父母都是这个标准。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很多年轻人将哪里都当卧室,常常做出一些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的举动。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到我家,两个人在一个沙发上贴得很紧,完全像抱在一起一样。我不方便跟那位太太说,就问她先生:“你是觉得我家的客厅太小了,还是怕有人把你的媳妇抢走?我这么大年纪了,抢你媳妇干什么?”下楼梯时,两个人又紧紧地抱在一起,我说:“她会摔跤吗?我一把年纪才会摔跤,你怎么不扶我却扶她?”
现在这种人很多,有的媳妇常常当着婆婆的面跟先生抱来抱去,先生下班回家赶紧上去嘘寒问暖,婆婆看到心里会舒服吗?她心里会想:儿子长大了我自己都不搂了,为什么你一天到晚搂着媳妇不放?回来要问候也是先问候我,怎么会轮到她呢?婆婆会这么想,是婆婆小心眼吗?当然不是。人有七情六欲的冲动,夫妻会有一些亲密的行为都没错,但是只有在卧室里面,只有夫妻单独的情况下,怎么传情怎么亲密,才是两个人的事情。要做夫妻,回卧室去做,干吗非要当着婆婆的面呢?千万记住一句话:夫妻只有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妻。一走出卧室的门,就不是夫妻了。我们要么是子女的爸爸妈妈,要么是公婆的儿子媳妇。中国人常讲一句话,人人要自重自爱。自己看重自己,别人自然尊重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为什么要看得起你?夫妻要得到一家人的尊重,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到处都是夫妻行为的表现,就叫角色混淆。
自由是有限度的,是以不自由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一部分不自由,大家才有相对的自由。想想看,一个房间只有一个人,窗户想开就开,想关就关,会有百分之百的自由。一旦有了两个人,你要关他偏要开,你要开他偏要关,自由马上就减少一半。来了第三个人,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自由。只要有四个人,自由马上变四分之一了。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媳妇在婆媳之间要有所忍耐,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会得到家人的尊重,才能有婚姻的空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永远是对的。父母也是人,凡人皆有错误,父母也不会例外。但是身为子女,没有资格议论父母,更不应该顶撞或教训父母。这才是正确的理解。现代的子女,普遍认为有机会受教育与父母无关,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于是受了教育就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将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态度,反过来施与父母。经常把父母当作纠正的对象:这样不对,那样会惹人笑话。这样的子女是不孝之极。
时代背景不同,人的立场、认知、看法就不一样。父母的话有道理,子女当然要听从,因为没有父母会存心害自己的子女;父母的话不合理,也不可以讲一大堆道理驳斥他们,子女没有资格这样做。碰到这样的情况,乖巧的子女表面一定说好好好,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父母了解实际的状况,这样才是真正有孝心的人。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参考。
有一天,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儿子叫到房间,说:“你工作这么努力,但好几年都没有得到升迁,我看就是没有送礼的缘故。我这里有只金戒指,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处,你干脆拿去把它卖掉,也好给上司送点礼物。”儿子心里明白:升迁最好凭借自己的实力表现,靠送礼解决不了问题。而且现在都在整治腐败行为,给上司送礼反而可能惹火烧身。但是母亲也是一片好意,所以绝对不能讲一堆大道理来反驳,令母亲觉得难堪和伤心。于是儿子当场答应,说:“好的,我马上就去。”但实际上把金戒指暗暗收好,并没有真的去卖,更没有给上司送礼。儿子的做法不是阳奉阴违地欺骗母亲,完全是出于尊敬母亲,不伤害母亲的感情。
过了几天,母亲问儿子事情办理的状况。儿子说:“戒指已经卖了,还卖了个不错的价钱。买的礼物也送给上司了,上司十分满意。”又过了一个月,母亲又问儿子:“礼也送了,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儿子说:“对呀,我也觉得奇怪,明天我去打听打听看。”
第二天回来,儿子跟母亲小声说:“我一打听才知道情况很不妙,凡是送礼的人都被张榜公布了,听说一律会被处罚和降级。”母亲着急地说:“这不糟糕了,我岂不是害了你的前程吗?”儿子说:“公布的送礼人名单里面没有我的名字,你放心好了,不会有什么影响。”母亲还是不放心,说:“这怎么可能呢?就算名单里没有你的名字,那你也送礼了,恐怕今后还是会有影响呀。”儿子笑着说:“还不是妈妈平常对人家好,我那天拿着戒指去卖的时候,金店老板见戒指样式很古朴,就问这是谁的?我说是妈妈你的。金店老板说妈妈珍藏这么久的戒指怎么能卖呢?于是他就借钱给我,说以后有了钱再还他就是了。我正要买礼物去送给上司,又听说现在规定得很严格,绝对不能有这种事情。我不相信,跑到上司那里探听口风,上司也亲口告诉我,说最近要严查不正之风。我就把钱还给了金店老板,等于没有送礼,自然就没有事情了。”母亲听了儿子的这番话十分高兴,说:“自己好心好意,却差点害了你。幸亏你机灵,知道见机行事,才免去了一场大麻烦。”
父母自己改变,是孝。父母因为子女而改变,完全没有尊严,就是不孝。人活着是需要尊严的,否则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老实讲,从我们与亲人结缘的那一刻起,相处的时间永远在不断减少,这句话值得大家深思。子女长大以后尽孝都来不及,怎么能让父母感到很惭愧,感到很不如你,感到不长进呢?
我的学位比我爸爸高,我会笑我爸爸吗?当然不会。我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爸爸很高兴,他说了一句从来没有说过的话:“你真有办法,这么困难的事情都能突破。”我说:“爸爸,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全家人支持的话,我想都不要想。”如果我跟我爸爸说“我拿了博士学位,你有吗”,那我算什么儿子呢?我一直从心里面认为,如果生在我爸爸的那个时代,我一定不如他,因为我没有他那么坚强的毅力,所以我一辈子都不会讲“我比我爸爸成就高”这种话,这才是懂得什么叫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后来我的儿子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只是打电话告诉我说论文通过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讲。因为弟弟还没有拿到,他不能伤弟弟的心。中国人始终都很谦虚,不敢把内心的话完全说出来,就是因为要顾虑每一个人的感受,这跟完全欺骗没有关系。中国人讲求的是周全,讲求的是圆满,讲求的是面面俱到,而不是只要高兴爱怎样就怎样。做中国人是最难的,因为我们要求比较高。西方人只要“对”就好了,而中国人“对”没有用,“错”更不可以。
很多人把子女与父母的隔阂,归罪于代沟。好像两代人之间有一条鸿沟,彼此很不容易沟通。其实两代之间会不会有代沟,完全取决于个人脑海里有没有代沟的观念。我爸爸比我大二十岁,我六十岁时,我爸爸已经八十岁了,但一直以来,我习惯了任何事情都要打电话问问我爸爸的意见。很多人都笑我:“你六十岁了,还在问你爸爸?你爸爸八十岁了,他很少跟外面接触,你问他有什么用?”我说:“没有关系,这表示我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我爸爸告诉我的话,我不一定听。但是我不请教他,他就会有失落感,认为儿子长大了,什么都行了,心目当中没有爸爸的存在了。把老人家当废物是最残忍的事情,老人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值得活下去了,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只要我有时间,就回家跟我父亲坐在一起,问他很多事情。家人的乐趣在于沟通良好,只有彼此倾诉,才是真正的亲情,才能使家庭中充满温暖的感觉。代沟只是一种警示,未必就是事实。把代沟看成可能的障碍,设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当作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责。人要把握好自己的观念,而不是让别人的观念来控制你自己。
功名事业很重要,但我们也要做到承上启下。当父母年纪大了,开始生病了,应该把自己的事业暂时放一放,拿出更多的时间照顾父母才是。因为可能功成名就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再想回来服侍父母已经来不及了。天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先把父母陪好,这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走了以后再出去工作,也来得及,为什么非要为了事业而置父母于不顾呢?
我最近看到很多感人的事情。其中有一对兄弟,他们在职场上表现都很好,可是因为老父亲病得很重,两兄弟不顾一切辞掉工作,回家轮流照顾他们的爸爸。我问他们:“难道工作不重要吗?”他说:“工作是很重要,但是爸爸的生命是很有限的,工作以后还来得及。”他们把两个一比,就知道爸爸目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要懂得取舍,这非常重要。
一般人总抱怨没有机会,这是不切实际的。机会永远都有,只是我们要学会选择。很多事情,我们有的是机会,只不过不太会选择。我们所欠缺的不是机会本身,而是选择机会的能力。还是那句话,轻重缓急本末先后要搞清楚。很多事情自己要好好去衡量一下,到底喜欢走哪条路,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我们人生求的就是一个“不后悔”而已。只要你不后悔,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怪的?
我有一次碰到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请他的父母到饭店吃饭。但是两位老人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老先生说:“我儿子带我来这里吃饭,分明是赚了钱在我面前炫耀。”我说:“你儿子好心好意请你,你怎么会这样想呢?”老先生越说火气越大:“好心好意?他那种态度是好心好意?他一进来就说这家饭店他经常来,经常来今天才请我们来呀?是吃得不想吃了才找我们来的吧?还说点几道好菜给我们来吃,他根本不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点的都是他自己喜欢吃的……”
这不怪父母生气,完全是儿子的问题。如果儿子说:“这家饭店我也是第一次来,只是听人家说好吃而已,我们一起试试看。”父亲一定高兴:“难得你这么有心,第一次听说就带我们来了。”点菜的时候,问问服务员:“你们有什么特色的菜品,跟我爸爸介绍一下,让他来决定。”父亲一定说:“无所谓,一切你来点就好。”就算不是父亲自己点的,他也一定觉得每一道菜都很好吃。
我们不要让父母把子女的孝当成一个很大的人情来领,这才是真正有孝心的子女。有的女儿跟妈妈讲:“这件衣服价格很昂贵,我特别买给你的……”妈妈往往会拒绝:“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穿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给父母买东西,就算很贵重,也要说是比较便宜或者碰到打折买回来的,这样父母才会安心。中国人明明是很丰盛的宴席,主人都会说是粗茶淡饭,客人则会说很丰盛。现在我们学太多西方的东西,回过头来完全不了解中国人自己的一套,这是我们很大的遗憾。
保持三代同堂精神
中国人主张三代同堂,由老中少三代人共同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是最自然的一种环境,最合理的一种单位,最圆满的一种结构。中国社会之所以充满亲情,就是因为我们有这种三代同堂的观念,而且在子女养育和教育方面也有诸多良好的效果。
第一,便于向长辈学习养育的经验。
年轻夫妻生下第一个小孩的时候,并不懂得如何养育子女。没有一对夫妻是已经学好了如何做父母,才开始去做父母的。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生了个小孩,然后把小孩变成了可怜的实验品,实验来实验去。可是小家庭就是这样,不然怎么办呢?于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就开始“临时抱佛脚”,向书本和课堂学习怎么做父母,可学来学去又多是西方的一套经验。
我们不是说西方就是不好,只是它跟中国人的情况确确实实存在差异。西方的女人生完孩子三天就下地,拉开冰箱拿出一大盒凉牛奶撕开就喝,中国人的体质可以吗?西方的小孩刚生出来便拽着双腿拎来拎去,稍大一点就光着屁股爬来爬去,中国的小孩这样受得了吗?可现在这些我们也都在学,学到最后只能自己倒霉,便宜医生罢了。在养育子女的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向长辈请教,才是最安全的。长辈就算学问没有年轻人大,但是他们最起码有带过孩子的经验,可以作为年轻人的参考。
第二,便于为子女提供身教的机会。
除了养育方面,三代同堂更大的作用在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家长整天讲一大堆道理没有用,如果单凭讲道理可以,天下的父母们也不至于个个焦头烂额。中国人常讲“身教重于言教”,最有效的方式是做给子女看。家长早上起来先向长辈请安问好,晚上睡前看看长辈是否安定,天气转凉就给长辈添件寒衣……子女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耳闻目染之间养成习惯,就会懂得自己将来怎么对自己的父母。三代同堂是为了身教的方便,实际的动作比口头的道理更有效果,哪里还需再去喋喋不休地讲什么是孝道,这才是三代同堂的意义。现在的孩子都很灵光,只要眼睛看到的不是那么回事,所有的道理都不会接受。
有一个儿媳因为婆婆经常打破瓷碗,于是买了一个木碗给婆婆用。没过几天,她看到小女儿拿着一把小刀在挖一块木头,就好奇地问女儿在干吗。女儿说:“我要挖一个木碗。”妈妈问她:“你挖木碗干什么?”女儿说:“将来妈妈老了,给妈妈吃饭。”听得儿媳一身冷汗。要想子女以后懂得孝道,自己先要孝敬父母,这是唯一的道路。我们的问题在于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大多用于应付考试、谈论他人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上,恰恰没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往往充满了错误的示范、不良的行为,唯独缺少正向的榜样,将来又能怪谁呢?
第三,利于子女提前适应社会环境。
有的女性抱怨:婆婆都是老观念,根本不会教小孩,却偏偏还要教。三代同堂就是要家庭关系复杂一点,甚至有些小矛盾才好。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孩,一到社会很快就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三代同堂就是社会的缩影,有了从小的演练经验,以后自然不会有太大闪失。倘真婆婆跟儿媳的看法一样,孩子在成长当中只是接触一种观念,思想难免就会有些单纯,对于成长显然不利。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就算看法不一样,媳妇也不能对婆婆说三道四。否则是给子女一个不良示范,将来必然自作自受,需要忍受子女同样对待。
当然,现在想要坚持三代同堂,的确存在诸多困难。比如职业的需要、住所的面积等等。但是,很多事情可以巧妙配合,就算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只要能够保持三代同堂的精神,也不必苛求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形式。把自己的小家尽量安置得离父母近些,以便双方相互照应;放假日提前告诉子女,我们周末一同回家探望祖父祖母,帮助他们处理一些年迈不便的家务;就算忠孝难全天各一方,经常在子女面前给父母打个电话,随时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电话上爸爸说一切都好,自己也会安心许多。这些都是保持三代同堂精神的做法。
只要有一颗三代同堂的心,自然就三代同堂了。哪怕距离再远,甚至阴阳两隔都阻止不了。中国人是彼此关心的民族,一旦心里没有,嘴巴再甜也是虚情假意。空间会有距离,但是心可以没有距离。只要你想到他,他就在你眼前。生活的方式可以变,但是生活的法则不能变。我们不是要把大家带回从前,而且那样也行不通。
我和太太有两男一女三个小孩,都已经成家立业,各有各的住所,但是我们有三代同堂的精神。大女儿和小儿子住得离我们很近,随时可以见面,彼此都有照应。一有假日,不是我拜访你,就是你拜访我。大儿子不在身边,但是每个礼拜都定时打电话回来,跟他妈妈聊个没完。他只要有长假,也会赶回来与全家人团聚。而且我一定会带上全家人,去祭扫我父母的坟墓,让我的第三代人也知道这里安息的是什么人。中国人很奇怪,我们是唯一把祖宗的牌位背在肩膀上全世界跑的人,这一点只有中国人做得到。
福气需要家庭传承
如果三代同堂仅仅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形式,也不一定值得中国人这么用心来维护。那么,三代同堂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何处?就在于每个人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福气”二字。全世界中国人最重视福气,我们都说是老天爷给了很多享用不完的福气。而且中国人也最有福气,因为我们对福气很懂得珍惜,会把福气安排得好好的。三代同堂便是中国人惜福的一种体现,看看我们的安排就可以知道。
第一,人少年时要懂得惜福。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一辈子会来世为人,会出生在这个家庭,会碰到这些长辈,将来会有一个很好的人生,都是自己的福气,因此要懂得珍惜。当然,让孩子一下子明白这些观念比较困难,所以父母要做给他们看,帮助孩子培养惜福的习惯。比如告诉孩子要厉行节约,不能一瓶水喝一口就不喝了,吃饭的时候不能总是剩饭在碗里;要物尽其用,玩具不可以玩几天就丢掉,餐巾纸要一张一张地使用……这些都是在教孩子学会惜福。美国父母很少教孩子这些,洗完手纸巾一抓一大把,这种人会有福气吗?我每次看到中国的小孩学习美国人这种方式,就知道这个小孩长大要做乞丐,因为福气都被这样消耗光了。家庭教育要教会小孩“有福气”的习惯,不是从小就把福气散光了。
第二,人成年后要去造福。
福气从哪里来?靠自己积累而来。西方人讲人要努力,为了努力而努力是很累的。但是一个人为了福气而努力,不会觉得辛苦。挣钱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功能而已,一个人如果完全抱着挣钱的心态去工作,就会抱怨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这是不太懂得工作价值的人。只想是在替别人做事,当然会觉得很累。如果想到有这个工作的机会很难得,这是在替自己做事、替自己造福,这样会累吗?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就很累,当你觉得不累的时候就真的不累了,这叫心想事成。在中国人看来,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可以造福他人。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工作的最高赞美,是说他能够造福乡里,造福一方百姓,造福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是这个道理。造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这样到了老年才有足够的福气可以享用。
第三,人晚年才可以享福。
我们经常说“辛苦了一辈子,老了也该享享福了”,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年轻力壮的时候多多参与工作,多多造福社会,然后把福气存起来,到年老的时候,就可以享用了。年轻的时候没有造福,老了怎么可能有福气可享呢?想想看,有的老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照顾,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广结善缘,结交了很多朋友,就算没有子女,照样有很多朋友照顾。可是如果年轻的时候只是好吃懒做,心机算尽,便宜占尽,老了以后只能孤苦伶仃地坐在那里,别人同情也没有用。但是也劝告大家,老了最好也不要把福都享光,还要积一点留给子孙。如果只有一点点福气,还任意挥霍,两代人就花光了,第三代就垮了,这不是很倒霉吗?一个小孩子眼睁睁看着祖父母跟父母,把福气整个享光了,他就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
现在很多人讲,人时时要求生存,求生存是二十四小时的事情。这种人命太苦了,中国人求生存不需要那么紧张。如果问一个美国人:你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他会告诉你:是我自己努力赚到的。同样的问题,如果问一个中国人,他会说:都是托你的福。中国人都说托人家的福,越是说自己努力,越是命苦;越觉得生存要挣扎,越是没有福气的人。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了解,中国人的很多观念其实都是从福气中来的。一个人一生从小到老,都是沾了很厚的福气的,甚至所作所为都跟福气相关。中国人只想自己家的福气是不是越积越多,而不是说在家里到处贴满了大红的“福”字就有福了,那只是一种提醒家人重视福气的方法。福气既然是自己积累的,该怎么办呢?
第一,通过家教传承家风延续福气。
孩子小时候不懂事,有福就享光,这是一定的。正是因为他年少无知,才更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的父母往往喜欢钻牛角尖,整天总想着子女将来做什么有出息。其实,父母的责任只是把子女抚养长大,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够了。父母把责任尽到了,至于子女长大以后能做什么,要不要去造福社会,以后有没有福可以享,要不要再积福给他的子孙,那是他自己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在孩子不懂这些的时候,父母就要教他。因为课本里面是没有什么福气观念可言的,写书的不懂,教书的也不懂。如果小孩从小就把一生的福享光了,难道父母一点责任都没有?父母只要有福气的观念,就知道家庭教育就是福气的传承。否则一句话就讲完了,谁被这样的父母生下来谁倒霉。
第二,时刻抱持着造福乡里的观念。
一个人在社会上,危害他人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而有益大家的事情,能做是自己的机会和荣耀,还计较什么呢?造福别人的事情一定有福报,但是不能为了福报而去做事情。有只为福报而去做事情的想法就是一种贪念,那就得不到福气了。记住,人去造福,福自然会出来;但是去求福,却可能永远求不到。梁武帝时代,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梁武帝与达摩见面后很得意,就夸耀说:我建造这么多的寺院,供养这么多的僧众,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告诉他,并无功德。“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满脑筋想的都是福报福报,动机已经不善了,道理就是这样的。
第三,家人相处不要心存利害关系。
一家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所以做事情不要有什么权力、义务和责任的观念。谁能做谁就多做一点,一起为家庭把福气做大,才是共同的目标。想想看,中国历史上能够兴旺几百年的家族很少,但是有的家族就是一旺八百年。靠什么?就是靠家风把福气慢慢做大,然后就可以恒久发达。
当然,三代同堂的复式家庭也的确有很多弊端,大多是由于婆媳不和,儿子夹在中间不知如何应对,以致母子之间也产生隔阂。或者是在第三代的教养方面,由于观念不同而出现分歧,从而使复式家庭面临更大挑战。我们认为,是发挥三代同堂的优点还是扩大凸显其弊端,都是由人的观念在决定。家人都往好处想,也往好处做,优点就出现了;如果家人都往坏处想,又向坏处做,弊端自然会不断产生。我们最好正本清源,先把自己的观念弄清楚,以便找出合理的道路。
注释
[1]《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以孝为中心,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并提出了“孝”的具体要求,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关于作者对《孝经》思想的阐述,可参考阅读2012年出版的《孝就是道》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