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复合社会组织资源的效度
资源的获取对组织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资源投入本身而言,都会存在效率的问题,即任一组织、任一主体在投入资源时都希望获得并产生相应的效果和作用。复合型社会组织亦莫能外,作为一种在组织形成与内部架构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复合型社会组织,其资源的效度就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讨论复合型社会组织资源的效度,大体可以分成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资源投入本身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二是资源本身在复合型社会组织发展动力上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即就其资源获得及投入过程而言,复合型社会组织究竟是一个主动型组织还是被动型组织。
杭州发展研究会运作和组织的2016年“生活与发展”研讨会,以“后G20”的杭州韵味为本年度会议的特色,借鉴G20峰会的宣传手册《韵味杭州》的封面配色,在主视觉设计中将湖光山色与城标建筑有机融合,以水墨风格体现杭州的人文情怀、契合会议主题。《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5家纸媒,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新闻等15家网络媒体相继在各自平台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议进行报道。其中《杭州日报》除了报道会议讯息,还刊登了杭州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何方为本年度研讨会撰写的文章《共享在杭州》。此外,还有浙江新闻之声、杭州电视台综合新闻频道、西湖明珠频道等广播电视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渠道、多维度地传递着“生活与发展”研讨会中的声音,将杭州发展研究会对“共享”这一城市发展理念的多年思考和探索,传送给海内外的思考者与实践者。本年度“生活与发展”研讨会的宣传片《共享在杭州》,不但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也通过腾讯视频以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杭州这座城市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上的探索。另外,城市品牌网群微信公众号“WE我们”,在会前和会后专门发布了相关文章,对本年度会议议题成果进行了深度传播;杭州电视台的“我们圆桌会”栏目也在会后第一时间播出了“共享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的专题节目,通过电视屏幕将会议的成果与专家的思考传递到市民中,受到了更多关注。不能不说杭州发展研究会的资源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作用,同时借助不同媒体、不同传播平台的传播,将组织本身对“共享”这一城市发展理念的多年思考和探索传递给党政决策者、学界思考者、行业实践者及普通市民,使组织本身的理念倡导得以影响更多的人,组织资源本身形成了“撬动”效应,带动更多的政府、社会、市场资源投入到相关领域。
杭商研究会运作和组织的“杭商论坛(2015)”,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邀请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林毅夫教授,围绕“十三五”规划为与会者作主题演讲。林毅夫比较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和中国的“新常态”,认为“十三五”规划是一个“新常态”下的规划,政府、企业和杭商应该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迎接“经济新常态”,踏上“杭商新征程”。2015年度杭商论坛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和理性的数据呈现,提振了杭商发展信心。同时,2015年度杭商论坛在《杭州日报》也获得了整版刊登,并集中展示了20位“品质杭商”和20例“杭商品牌案例”;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大浙网、浙江在线、杭州网、浙商网、我们杭州网、我们杭商网、新蓝网等30余家网站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和转载;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每日商报等纸媒及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均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同时,活动在“杭商研究会”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观看人数达到3万余人;新华社也在现场进行了文字直播;全程展示与互动,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系统地宣传杭商、推广杭商、服务杭商。杭商研究会开展的第四届“品质杭商”评选投票,也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活动。此外,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教育科技频道、影视频道等十余家电视媒体也对“品质杭商”获奖者进行了专题采访。不仅在一年一届的“杭商论坛”上,资源投入的效果和作用明显,杭商研究会所拥有的资源还投入到服务杭商会员上,并形成一系列运作机制。一是加强杭商的日常联系,形成杭商成员日常联络机制。根据日常的联系情况和企业意向,建立了杭商日常联系的QQ群(邮箱)、微博群、微信群,定期发送与杭商相关的微话题、活动讯息。在自媒体的应用和宣传上,既注重杭商研究会自身品牌、文化和价值的宣传,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的交流互通,与传统媒体的宣传相结合,充分发挥杭商研究会在杭商群体中的主动性与引领性。二是提升杭商的服务质量,形成杭商项目常态运行机制。围绕“研究杭商、解读杭商、服务杭商、推广杭商”的发展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开展一系列有影响、有规模、有口碑的活动、论坛、评选、沙龙(如“品质杭商”“杭商品牌案例”评选等)。在活动的组织上,紧靠杭商品牌和“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理念,提升各活动项目的衔接性。活动主题紧扣“杭商”字眼,着眼于杭商的当下、未来与发展,覆盖党政界、行业界、学术界、媒体界及支持和关心杭商成长的热心人士,增强杭商研究会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资源投放主要集中在青年公益社会组织的支持事务上,如持续打造青年公益沙龙项目,通过热点分析、案例解析、专家授课、外出考察等形式,进行开放式讨论交流,实现相互促进,至今已开展了130期。运作“青年公益人才计划”,通过集中招募、半年见习、跟踪培养等环节,在大学生(大多是社工专业)中培养公益后备人才,2013年至今共开展11期,合作组织220家,见习人员997名,其中11名成功签约社会组织。这不仅让公益理念在高校学生中得到有效的传播,更是开辟了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新型培养之路。该项目也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铜奖。2010年,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杭州青年研究会合作发起召开了首届品质公益峰会。目前已举办了三届(两年一届),共计150余家机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品质公益峰会上衍生了全国民间公益组织协作交流体系、救灾大会和杭州论坛等子平台,《品质公益峰会文集》入选了中国社工与志愿者教育资源库。成功孵化了杭州滴水公益服务中心、杭州市西湖区乐居社会公共服务社等5家公益社会组织。同时,上文已谈到的市场化的实体综合平台——“益·Life”公益慈善商店,也是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资源投入较多的一个项目。应该说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运用了资源,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作用。
透过以上案例呈现,我们可以以看到大部分复合型社会组织在资源投入上,在各自的领域都形成了相应的效果和作用,有的资源投入甚至起到了“撬动”某一方向的效应。紧接着我们需要分析更为核心的一个问题,即资源本身对于复合型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动力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从资源获得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复合型社会组织分为主动型组织与被动型组织。所谓主动性组织,即在资源给定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自我造血功能);所谓被动型组织,是指在资源给定的情况下,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自我造血功能)较弱。主动型组织以杭州发展研究会、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商研究会为代表,其不仅具有极强的外部资源获取能力,而且可以在核心工作方向及相关项目、活动上获得或多或少的外部资源来支持组织的发展。
被动型组织我们可以以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进行分析。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的缘由,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2011年的时候,街道就觉得它在社区的一些治理当中(还不到位)。你知道杭州社区是服务比较到位的,说起来我们要服务到‘最后一公里’,但是社区的行政化也很强了,就是说有一些居民的服务,还是只能作为一些广义上的服务,那些比较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一点的服务,社区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位的,然后街道也是没有办法做的。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上海、深圳有这些模式……,那他觉得这个模式非常好,就是他们也想做,那想做的同时就是杭州当时是没有这一块东西的……。那么,他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打造,就是说我自身没有这方面的力量,但是通过走政府的这个街道的行政化层级,我没有办法来引进这些社会组织的服务,对不对?每个科室、每条线都是点对点、人对人的,都对在那边,都在那里一动不动的……。那他专门就设置这样一个平台,广为招揽。广为招揽就是说,这些社会组织可以用到他们的这些服务……。还有一块,就是说对初创性的社会组织的一个培育……。那就通过我们这边(平台)的话,我们就叫规范化打造,其实规范化打造的前提是摸底,那你最开始就把凯旋街道的一百多支团队,全部都把它摸个遍:里面的人群、人员、成分……,全部都要给它摸清楚,就是相当于做了一个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它有一个好处是什么?首先你就是一个规范的前提,就引导他,再一个,你对他的全部的信息都有一个确切了解,那这样的话,我可以把控作为社区的自治组织的一个方向性……。然后再跟他们采取一些定向的培育,那有一些就是做得比较好的团队,然后意识性又比较强的社区骨干,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的进取心还是蛮强的,那这一块上我们给他做一些专业性的辅导,专业性的辅导包括你团队建设,包括你这支团队的一些专业化的东西的一个辅导,然后慢慢地就是推进你这个团队自我服务的打造”。同时,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资源主要是来自街道办事处以及区财政的一些拨款,除一位劳务派遣的工作人员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财政负责工资的社工编制。组织的财务和人员聘用,既受到街道的强大支持,也同样受到街道的明确规制,亦即财务权和人事权并不独立。组织以街道的中心工作为重心来编制和安排组织的工作方向。因为没有明确的人事权,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不能自主决定增加工作人员,在人员已定而街道及组织自身工作较多、较细的情况下,组织向外探寻、获取资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和加强,这反过来又限制了组织自身的发展。因而,从资源获得的角度看,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财务、人事受到明确规制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获得街道给予的各类资源,渐有成为街道“条块”工作组成部分的“内部化”趋势。
因而,透过主动型组织与被动型组织案例的呈现,我们可以说资源本身对于复合型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动力所具的作用和意义,并没有因复合型的组织架构而有较为一致的表现,主动型的资源获得对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动力具有明显的影响和作用,被动型的资源获取虽不构成对组织生存的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而复合型社会组织究竟是主动型组织还是被动型组织,从资源获得的向度上看,因环境、制度及组织议题设定的不同,从而形成差异并具一定多元性的面向。但无论是哪种面向,都不是组织中个人的选择,而是整体环境中组织自身的行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