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广电优秀作品研究 (宁波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闻访谈 党章守护人——张人亚

【男播】

一个家族的悲辛守望,荡气回肠!

他说你拿回上海去,这是共产党的东西,现在解放了,我要还给他们。

活人修坟,“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重见天光。

它从党史的意义上来说呢,目前为止,没有第二个文本,这个文献价值非常高。

守望初心,砥砺前行,这是共产党人的坚贞信仰!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大会主题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人亚非常生动地告诉大家,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男播】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仅仅闭幕一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身影即出现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纪念馆展陈的278件珍贵展品中,一本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引起了习总书记的注意。

讲解员:总书记,您可以向前看一下,在这个书的封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章。

总书记: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

讲解员:后来在中央苏区……


这个长方形的书章上刻着什么样的内容?

总书记关心的那个人以及他所珍藏的一大批中共早期文件又经历了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听众朋友您好,我是主持人伊然,欢迎您收听这一期的如意鸟特别节目《党章守护人——张人亚》。中共一大会址收藏的《共产党宣言》一共有两个版本,1920年8月首版本和9月再版本。在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封面左上角,有一方长方形的图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字样。同样,在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地收藏展陈的一大批中共早期文件中,我们都能够找到类似的印章。这其中,中央档案馆珍藏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这份决议案的第48页到第58页,刊登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这本铅印小册子同样也有一枚图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

今天的这一期节目,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共早期党员张人亚,透过这两枚印章留下的线索,走进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017年11月30日,张人亚史料征集座谈会在宁波北仑——张人亚的故乡举行,利用座谈会的间隙,张人亚的侄子、年过八旬的张时华老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主持人:张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除了共产党宣言,张人亚保存下来的资料非常的多。

张时华:对!

主持人:大概数量上有多少件?

张时华:张人亚保存的,当时拿出来以后,我是看到一大堆的。

主持人:一大堆!

张时华:那个时候我只有20岁,看到一大堆,各种各样,报纸(杂志)什么都有,还有《湘江评论》《新青年》,都有。现在在一大、国家博物馆跟中央档案馆这三个地方,一共作为珍贵档案跟珍贵文物的是30件。他还有一些一般文物、参考文物,这就多了,我们也没有详细统计。

主持人: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时华:中央档案馆,档案1件,就是二大文献。国家博物馆,7件,1件就是三大的文献,还有6件是《共产党月刊》一套,一共只有6本,1~6都有了,这7件都是一级文物,在国家博物馆。

主持人:还有一大会址……

张时华:一大会址呢,一级文物14本,二级、三级文物都是4本。

主持人:那在1927年底的时候,张人亚是坐着船从上海把这些资料带回到宁波老家的?

张时华:哎,只有船。晚上过去,第二天早上到宁波。到了宁波以后,从宁波到霞浦,还要乘段船的……航船,大概是吃过中饭的时候可以到家里。

主持人:当天就赶回上海?

张时华:当天就走了。不是当天,可能当时就走了,讲完了他就走了。

主持人:在1927年白色恐怖之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心,把这些很重要的东西交给您的祖父?

张时华:他相信他的父亲,他知道(父亲),他每次回去跟他父亲讲,我在上海搞什么(活动),他知道父亲是支持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批评他,你搞什么东西。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我的祖父在1946年的时候,重新分房,就是专门讲张人亚。

主持人:他是怎么说的?

张时华:他有一段东西,他说,“泉儿(张静泉)忠心报国,自悼亡后(妻子过世以后),一直跟我讲,不愿有家室之累(就是老婆不讨了),家产物任凭分配(你都分配好了)”。就是讲清楚了,我祖父就知道了,张人亚就是给党了,家产也不要,房子也不要,什么东西都不要,所以我祖父是这么认识我二伯父的。张人亚就知道,他父亲是怎么样支持他,他们两个就是心心相印。所以他相信他的父亲是可靠的,没问题的,拿去肯定会想办法。而且他也知道,他父亲不但是勇敢,还会动脑筋。我们看了(这些话)也很感动,原来我祖父对二伯父是这么知情。

主持人:您刚刚讲的分房这是一封信?

张时华:这不是封信,是分房的文书。

主持人:文书。

张时华:分房文书当中的一页,他反正什么都不要,看着这个东西,我们也很感动。

主持人:对,他知道张人亚的志向。那么张老,在您之前的记述当中,1927年底的时候,当时张人亚回到老家的时候,您母亲是见到过的。

张时华:对。她看到过,二哥进来过。就是这么一次。我祖父就跟她讲,老二回来,你不能讲。她就不讲。他跟我父亲也没有讲!

主持人:您父亲也不知道。

张时华:祖父讲过,不要讲,她就不要讲。一直到这个东西拿出来了,我母亲讲,噢,我看到过的。

主持人:所以,除了您祖父,谁也不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张时华:对,只有一包东西,看见祖父拿出去了。

主持人:然后就藏起来了。

张时华:对,藏到房子对面,这里是一个菜园,种菜的,菜园里有一个草棚,草棚就是放张人亚妻子的一个棺材。(不然)放在哪里去呢?他就放到那里去。草棚里面暂时放一下。因为这个草棚没有人去的,人家都知道,这是棺材,不会去的。放了以后,那么再想办法。后来就搞了一个坟,是这样。


【男播】

他是中共早期党员,最早的宁波籍中共党员之一;

他是我们党创党时期的党员,为数不多的工人党员;

他是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中共苏区出版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对党的事业抱着坚定信念的同志坚持斗争,张人亚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

一个家族,守护着那一份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初心。

我们保存这个东西不是为了钱,保存这个东西要掉脑袋的。


经过深思熟虑,张人亚父亲张爵谦对外宣称“儿子亡故不知所踪”,并为儿子和他早逝的妻子在村东边的长山岗上修筑了一座合葬墓穴,将儿子托付的文件用油纸细细包裹一并埋进了张人亚的空冢。细致的老人甚至没有用张静泉的全名,墓碑上少了一个“静”字,只刻着“泉张公墓”。

那么,1927年底,张人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批重要文件带回家中?这批文件又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党史研究近20年的王均伟主任对张人亚更是钦佩有加。


主持人:王老师,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上海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什么样的,您能不能描述一下?

王均伟:我们知道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当时上海的政治环境是非常残酷的,大批的共产党人被捕被杀害,还有很多共产党人失踪。那么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有一部分共产党员背叛了,也有一部分党员脱党了,当然了,还有更多的对党的事业抱着坚定信念的同志们坚持斗争,张人亚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在这种残酷的政治环境里面,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党的这些机密文件怎么把它们保存好,怎么样不负党托付给他的这个任务,所以,他想了一个在今天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它藏在棺材里。

主持人:王老师,那张人亚和他的家人不顾个人安危,保存下了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在内的一大批的重要文件,您觉得这部党章的价值在哪里?

王均伟:这部党章,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党章,这部党章它分六个部分,就是: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和负责。这部党章规定了党员的条件、党的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党员必须遵守的纪律以及党费的征缴,等等。那么,这部党章标志着我们党的创建工作最终完成,它为我们党提供了最基本的政治规范,同时也为党的发展壮大,党的严格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的章程。

主持人:王老师,除了党章,张人亚还保存了一大批非常珍贵的文献,这其中有21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王均伟:对,所以它非常的珍贵,如果没有他的守护,我们可能今天就不知道第一部党章是个什么样子的,那就会在党史上留下很大一个空白,留下很大的一个遗憾。

主持人:王老师,那么类似的空白有吗?

王均伟:我们过去是有过这种遗憾的。比如说我们党的一大通过了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那么这部党纲它的中文版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现在能找到的只有俄文版和英文版。

主持人:就是根据这些(版本)翻译过来的?

王均伟:对!俄文版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带走的,英文版是一大的代表陈公博在美国做博士论文的时候留下的英文翻译本。那么俄文版和英文版都有缺项,它们都缺了第十一条,所以这就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一个缺憾。而张人亚同志为我们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党章是很完整的,所以我们说,他的这种贡献是历史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


从1927年底张人亚最后一次离家后,老人信守着对儿子的承诺,执守等儿子回来取走文件的信念,在煎熬中日复一日地等待……这个秘密,自此独自埋藏在张爵谦老人心里20多年。

这名质朴的老人,他用一种民间最忌讳的方式,保全了儿子视为生命的珍贵资料。遗憾的是,山海相隔,直到去世,他也没能得到儿子牺牲的消息。


主持人:前面说到1946年分房,其实那个时候,您祖父已经有这么一个心理准备了?

张时华:对对对,有准备!

主持人:又带着一份期望?

张时华:那是这样。

主持人:其实直到去世前,(祖父)最终还是不知道儿子的下落?

张时华:最终还是不知道!

主持人:我们发现1951年3月24日《解放日报》上有一则寻人启事,就说明(那个时候)还在找……

张时华:1951年的寻人启事,实际上这个东西已经拿出来了,但是我的父亲还不死心,还是要想,还是再找找看,是不是还有(线索)呢。张人亚(在世)当然希望没有了,但是不是知道张人亚(消息)的人有?他还是这样希望,所以不死心啊,再登一次。

主持人:奇迹没有出现……

张时华:对,他一直到生病了以后还讲,你这个二伯父,不知道怎么样……我祖父也是,我哥哥去了,我祖父就跟他讲,你们找二伯父找得怎么样了?

主持人:1951年那个时候,其实您祖父也已经八十多了。

张时华:就是考虑自己年事高了,一直讲下去,他过世了,这个东西就烂掉了,那就对不起他儿子了,所以他一定要(把文件)拿出来。

主持人:这些东西最后都是完好无损地从张人亚的空坟里拿了出来,您父亲怎么会想到刻两枚印章在这些资料上?

张时华:怎么会想到啊?他也感动了啊,他想哥哥么找不到,这些东西父亲是怎么放在坟里,他也挺感动。哎呀,我的父亲怎么会动出这个脑筋的,真勇敢啊,他也感动,要留个纪念。怎么(个)纪念法呢?就去刻个章。开始是刻的长的章,后来看到有文件了,他藏着书报,看见有三大文件,就不能盖(这个章)了,所以再去刻个小的,没有书报两个字的,简单的……

主持人:正方形的。

张时华:正方形的(章)其他(文件)里也有的,我看到有两本书里也盖正方形的,盖章是我弟弟盖的,漏掉的也有。正方形(章)哪里都可以用,长的,就是文件里不能用。所以文件上,二大、三大(文件)都是盖正方形的,很清楚的。

主持人:您父亲真的很细心。

张时华:因为他父亲跟他讲的,(这些东西)都要交给共产党,他不留的。张人亚留在家里的东西,后来他也交了。所以很清楚,是张人亚的东西,都要交给共产党。(临了)他要交了,他想想刻个章,保留纪念,人家看到了,这些东西就是张人亚同志藏了20多年。他写了“山穴”,一大同志介绍的时候,他说藏在山洞里的。(我说)不是山洞。他说,你们不是讲山穴嘛?我说是山上的坟穴,这完全为了纪念,所以刻这个章的。

主持人:我理解了,就是山上的墓穴。

张时华:对!

主持人:张老,好在有这枚印章,给后面的寻找留下了很长的线索。

张时华:否则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东西哪里来的。

主持人:然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2005年,关于张人亚的寻找突然间就有了转机,您能否给我们说说这又是怎么一个过程?

张时华:我们兄弟姐妹是2005年刚刚知道,2005年以前都不知道。我父亲在解放以后查了,写信给周总理,写信给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在江西省(工作),都写了,结果找不到,我们也没有办法。实际上一直到2005年,是我侄女在网上看到了。

主持人:您侄女看到什么了?

张时华:首先看到一大写的文章,讲一大有什么文献,就讲到《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张静泉的弟弟张静茂捐献的国家一级文物。第二天我、张时雪、我妹妹三个人都在上海的,马上到一大纪念馆去。一大的同志一看,张静茂,噢,你们的父亲捐了很多东西。

主持人:两边的信息匹配到一起了。

张时华:哎,信息匹配到一起了。到这个时候,我们家属的任务完成了。因为我祖父就是要知道下落嘛。下落,知道了。他为什么过世,也知道了。他的贡献,也知道了,评价也有了……我们任务完成了。


【男播】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张人亚同志,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张同志,浙江人,年三十二岁。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即加入共产党。他是金银工人……(渐隐)。


1933年1月7日,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讣告悼念同志张人亚。300余字的讣告简述了张人亚从事革命的历程:从1921年在上海领导金银业工人斗争,担任最早的上海共产党地方委员会书记,到1926年赴苏联读书,回国后负责内交科,再到苏区工作。11年的革命生涯里他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的,以至于“身体日弱,最后病故”。

1952年7月初,张人亚弟弟张静茂向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捐赠部分文件和书报。1959年,他又把其余的文物捐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很多年后,这批秘藏的文物现又分别由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

为纪念二哥和父亲的英勇壮举,张静茂专门刻制了两枚纪念章。正方形纪念章刻着“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长条形印章则刻着“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个字。


主持人:王老师,从张人亚牺牲到他的家里人最后找到他的下落,这中间过去了70多年,您能不能说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人亚最后湮没在历史里?

王均伟:这是一个原因,就是他逝世得比较早,1932年就去世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后来都知道,中央苏区丢掉了,(19)34年10月被迫长征,中央苏区很多的文献资料都遗失了,散失了,没有保存下来。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张人亚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困难,就是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这个是历史的原因,只能尽力地去挖掘去寻找,但是这无损于他的形象、精神,更无损于他对我们党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主持人:我们在上海查阅过一份报纸叫《红色中华报》,这个报纸上专门登了张人亚的讣告,为专人刊发的讣告(在这份报纸上)不常见,这个能说明什么?

王均伟:《红色中华报》是当时我们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所以能够在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上发讣告、登简历,这确实是非常高的一个规格,非常高的一个荣誉。这也体现了当时苏维埃政府对张人亚同志工作的一个高度的肯定,从这个讣告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当时苏维埃政府对张人亚同志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他的不幸病逝也是非常痛惜的。

主持人:在整个过程中,我感觉,张人亚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老人,他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秘密。

王均伟:他虽然可能不太了解共产党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他知道自己儿子选定的事业、认定的目标一定是对的,这可能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朴素的感情,那么儿子委托他把这些资料保存好。

主持人:最让人难过的是,老人家到去世,他都不知道他的儿子早就不在人世,早就病故了……

王均伟:他带着对共产党一种朴素的感情,带着对儿子为之奋斗事业的朴素的信念,保存了这批文献,保守了这个秘密,所以,我非常敬佩这位老人。

主持人:王老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不忘初心的这个主题,如果把张人亚这个故事和习总书记的话进行对照,您可不可以从初心这个角度对张人亚作一番评价?

王均伟:我们党在长期坚苦卓绝的奋斗中,之所以能够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靠的就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靠的就是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从张人亚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

主持人:就是这样,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张人亚守住的这么一份初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事业。

王均伟:对,党的奋斗历史非常曲折,充满了风风雨雨,历尽了千难万险。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只有那些理想信念非常坚定,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斗争意志非常坚决的,这样的人,才能够坚持下来,才能够走到底。所以,我们党从一成立,她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今天为什么强调要不忘初心,这是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想清楚了,想对了,才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着宏伟目标前进,这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一个根本动力。我们今天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继承我们先辈对信仰的坚定、意志的坚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主持人:好的,谢谢王老师。

2005年,张家后人辗转上海、瑞金、宁波,还原出张静泉的生平履历,张人亚堪称共产主义忠诚战士的光辉形象,终于灿然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7年11月30日,张人亚史料征集座谈会在他的故乡北仑举行。来自浙江、江西、上海等地的党史研究专家、学者以及张人亚的后人汇聚一堂,为进一步挖掘、丰富张人亚革命事迹建言献策。

2017年12月1日,宁波市首家授牌的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张人亚党章学堂,在他的故居揭牌。

单位:宁波广电集团音乐广播

作者:叶赵明、叶秀少、何瑾、陈沨韵、杨广杰、陈晔

播出时间:2017年12月16日

用声音致敬信仰 让历史铭记功绩 评广播访谈节目《党章守护人——张人亚》

方宁

守望初心,砥砺前行,这是共产党人的坚贞信仰。《党章守护人——张人亚》是宁波广电集团选送的一期优秀广播访谈节目,节目聚焦一位特殊的党史人物——张人亚,采访了张人亚侄子张时华、党史专家王均伟,围绕张人亚、张人亚父亲与一批党的珍贵文献之间的故事,展开了一场现在与过去、秘密与使命、信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自始至终传递了信仰的力量。本期节目既讲述了张人亚及其家人保存党的早期珍贵历史文献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面向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面向大众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笔者认为这期节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主题鲜明,聚焦党史人物。对于广播访谈节目而言,节目选题是节目的灵魂,也是影响其收听率和传播效果的因素。这一期广播访谈节目聚焦的人物极其特殊,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为公众所知晓,他是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中共苏区出版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因为他和他的父亲,一批党的早期珍贵历史文献得以保存至今。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们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参观纪念馆的珍贵展品时,习总书记对讲解员询问了“那你说的那个人呢”,习总书记之问让张人亚这位一度“沉寂”的宁波籍早期共产党员重新走进公众视线。从如何更好地讲好张人亚的故事,让张人亚及其家人秘密保存党的珍贵文献的这一段曲折历史更好地得以传播来说,这一期访谈节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

策划精准,回溯红色传奇。选择采访对象是访谈类节目的关键环节。本期节目的重点访谈对象是张人亚的侄儿张时华,张时华作为张氏家族后人,对伯父张人亚的红色传奇充满着无限敬意和感慨,他对于伯父秘密转运文献、爷爷修活人墓保存文献、捐献文献给国家以及家人苦苦寻找张人亚等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是张人亚事迹的最好解说者。出于历史原因,关于张人亚的历史档案非常少,为了进一步增加对张人亚这一人物的权威解读,节目又邀请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党史专家王均伟。正如王均伟所分析,长征以后“中央苏区很多的文献资料都遗失了,散失了,没有保存下来。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张人亚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困难,就是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通过主持人与张时华和王均伟两位的深度对话,张人亚红色的传奇一生得以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来,展现在听众耳边。

传播到位,凝聚精神力量。本期节目设计编排恰当,主持人语言组织力强,体现了较好的语言素养和历史涵养,背景音效贴切到位、厚重而坚,与访谈内容相得益彰,节目的可听性和传播性强。在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张人亚以及其父亲共同保存珍贵历史资料的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听众深深感受到了一位早期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一位老人对儿子的质朴情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想清楚了,想对了,才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着宏伟目标前进,这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一个根本动力。”我相信这也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诸多听众听完这一期节目的共鸣和收获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