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才发展蓝皮书(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才理论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浙江实践论析

□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审时度势、战略谋定,就人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习近平“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洞察秋毫、见微知著,集理论大成与务实管用于一体,成为我们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根本遵循,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发表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对人才地位作用的深刻把握,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彰显了总书记对推动人才事业兴旺发展的系统思考。从中组部印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组通字〔2014〕26号)可以发现,截止到2014年8月,习近平有关人才讲话批示共51条,时间主要集中在2012—2014年,其中2012年3条,2013年25条,2014年23条。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将人才问题放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是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在不同场合提及的人才理念。这些理念贯穿着一条主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核心要义是要将所有支持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聚集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

“择天下英才而育之”,“择”是关键,即识人、选人。识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首先要知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干部考察时指出,突出“主体看人、精准识人”“举荐人才,不拘一格”“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而识人、知人最难的就是如何辩证地看人才。学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就要既善用人之长又善避人之短,既给人才提供尽可能好的机会与平台,更给人才提供增强其素质与能量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团结和凝聚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让全社会人才涌流,让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强调“择天下英才而育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就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聚”是手段,“用”是目的,最重要的还是用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人导向是关键,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在用人导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用人一定要得当,“用人得当,就是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不能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而是要看谁更优秀、更合适”,“一定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要放手使用人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迫切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而在创新驱动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力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取决于人才的支撑。习近平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要让创业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需要发挥人才潜力的合适土壤,需要从人才评价、培养、使用、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打造适宜的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首先,要建立宽松的创新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其次,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体会到高层次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对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作用,强调把人才资源开放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三)“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改革步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注意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把蕴藏在青年身上的创造能量和活力激发出来,使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

人才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用才是最好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同,物质资源越用越少,而人才资源则是越用越多。因此,首先,应该在使用中发现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使用中发挥其价值,在使用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本领、提升才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就是要坚持以用为本,摒弃现实中“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论资排辈”“敬而不用”“重引进轻使用”等现象。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点,在人才使用过程要有“容才之心”。人才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其次,要去除攀比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的激励。”党政领导干部不能存在攀比思想,认为“我是领导,我怎么不能名利双收?”科研人员与公务员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晋升轨道。再次,要尊重人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人才成长规律、人才管理规律、人才流动规律,包括尊重科学灵感产生的瞬间性、不确定性、随意性,包括避免“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以及“坚持竞争激励与崇尚合作相结合”等。这些话都非常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特别是科技人才。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在体制机制上,就是要从提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谋划人才工作,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实效的人才新体制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释放出制度机制最大的牵引性动能。

(四)“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习近平十分重视改善人才环境,他认为,改善环境不是零敲碎打地挖几个人才,而是全产业链去调整,“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改革破除政策壁垒”。源头甚至可以一路追溯到教育体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的成长、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能否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客观环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一,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要树立全社会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的正确导向,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的社会舆论环境,“打造集聚国内外人才一流高地”。二,营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优良环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公平机会,创造良好条件。三,要建立和完善鼓励人才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局面。四,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要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要解放思想,拓宽渠道,通过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吸纳和稳定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良好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排除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壁垒,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要积极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渠道,真正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五,要营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能否吸引、留住人才,能否做到人人尽展其才,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实际困难,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让各类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发挥作用。六,要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积极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健全有利于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的激励机制。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完善人才环境方面,就是既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也要为人才提供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还要为人才提供宽容探索、宽容试错的政治环境,真正营造出全社会爱才、惜才、尊才、护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切实养成识才的眼光、爱才的品质、敬才的风范、育才的本领、用才的胆识。唯有如此,才能为千千万万的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沃土,让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动。

(五)“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落实好这一原则,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对于保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更好实施和建设人才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党管人才原则”,把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把关作为最根本原则。强调选人用人要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组织选人,这也是选用干部最根本的原则。第一,坚持和发扬了“党管干部原则”的核心要义。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强调党管干部的核心是保证党的领导,“干部的工作应该听党安排”,按照党和人民意愿选人,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第二,指明了“党管干部原则”的实践路径。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思想从本质特征、政策措施、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刻回答了“谁来把关、把什么关、怎样把关”等重大问题。总书记明确指出,“干部怎么用,由组织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集体决定,按程序办”。第三,凸显“好干部”的时代内涵。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字”好干部标准,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好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廉洁奉公、干净干事”是好干部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党管人才原则不仅体现在党管干部上,还体现在“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人才论述的核心内涵高度凝练概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中关于人才的一段精彩表述中:“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二、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的人才工作理念

从2002年11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主政历时6年。这段时间也是我国人才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习近平的人才战略观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6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前期实践基础和现实渊源,许多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已经在这6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渐清晰,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发扬光大。下面以年份为脉络,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6年期间的人才工作理念进行逐一梳理。

2002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浙江发展来说,人才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必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把各类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到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人才强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2月19日,在省委召开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003年1月24日下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与在杭州的几十位博士后代表一起,座谈交流推进浙江“人才强省”战略,倾听博士后们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建议。省委书记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浙江人杰地灵,育人、养人、出人才,更要吸引人、留住人、知人善任,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环境留人,营造一个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的事业追求和才能施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003年8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同年,习近平在《浙江日报》撰文《引进人才要防止近亲繁殖》,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对人才引进工作,提出国际眼光、创新机制、营造环境三点要求:一是要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二是以各种形式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三是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同年12月29日,浙江省委召开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党管人才”原则,重点解决了人才强省“谁来抓”的问题。在浙江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是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有力保证,提出不断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大力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004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登《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省建设——访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代表》一文。习近平在访谈中指出三点:一,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二,建设生态省,需要雄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力度。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加强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建设,并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技术顾问等途径,大力引进省外人才和智力。

2005年6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以“同大学生谈人生”为主题,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为在杭高校学生做报告。他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希望大家珍惜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2005年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特级专家授证大会上提出,要致力于把浙江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辈出之地、汇聚之地、创业之地。


课题组成员:童素娟 陈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