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才发展蓝皮书(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报告

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才工作壮丽篇章

□ 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办课题组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发轫地。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首次提出“人才强省”战略,并列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又殷切提出,“浙江的人才优势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历届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人才强省”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面深化人才改革、全面扩大人才开放、全面优化人才生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书写人才强省建设的壮丽篇章。

一、过去15年浙江省人才强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人才强省建设这15年,是浙江省人才工作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这15年的发展历程,是浙江省人才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交织发展的递进历程,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互激荡的变革历程,更是一段从人才大省走向人才强省的辉煌历程。15年来,浙江省人才工作取得了开创性、根本性、历史性的成就,为全面推进浙江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磅礴伟力。

1.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格局

自2003年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铁下心来抓人才、聚精会神抓人才、持之以恒抓人才,不断推动人才强省建设向纵深发展。2003年12月,省委召开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确立党管人才原则,颁发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等“1+10”系列文件,主要解决人才工作“谁来管”的问题。2010年7月,省委召开第二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制定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解决人才工作“管什么”的问题。2017年9月,省委召开第三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主要解决人才工作“怎么管”的问题。15年来,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积极优化思维,主动调整策略,逐步从招商引资转向引资引智并重,从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体,从财政投入转向社会投入参与,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高涨,“抓发展必须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渐成普遍共识,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蔚然成风。

2.人才工作紧扣重大发展战略,与中心工作实现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全省上下聚焦聚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大局,全力推行“人才+”行动,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耦合,有效地将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浙江省人才贡献率由2008年的23.2%增至38.1%。浙江省专家人才科技创新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12—2017年,浙江省人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19项,比上个5年增长了3.75倍,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更是在2016年实现零的突破。聚焦转型升级,浙江省先后出台信息、健康等8大万亿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在数字经济、纯电动汽车等20条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培养支持对象的80%左右分布在八大万亿产业领域。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2003年沪浙苏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以来,浙江省主动深化与上海的战略对接,合力共建沪嘉杭G60科创大走廊,积极承接上海人才溢出效应。聚焦乡村振兴,浙江省连续15年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56万人次,连续12年开展欠发达地区人才“希望之光”计划,持续为加快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蓬勃发展

15年来,各类人才队伍齐头并进、量质并升,逐步形成了海内外人才相得益彰、花开并蒂的良好局面。连续20多年实施省“151人才工程”,累计培养8507名。立足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人才需求,2007年召开民营经济人才工作现场会,加大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从2008年的197万人增加到近300万人。2017年,浙江省启动实施本土人才培养“万人计划”,有效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力度,遴选产生首批199名人选。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2009年起赴欧美引才,连续举办9届杭州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会、11届宁波人才科技周、9届海外学子浙江行等引才活动,在国内外形成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千人计划”实施10周年来,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78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056人,带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余万人。目前,浙江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75万人,是2003年年初的7.3倍,年均增长22%左右;每万人口中人才数为1950人,比2003年年初增加138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7.1万人,是2003年年初的3.7倍。

4.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创业创新活力竞相释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要求,即必须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突出市场导向,压茬深入推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全国首个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落户杭州,推行人事代理制度15年,加快人才市场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率先在全国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并逐步扩大到医院、行业协会等。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5条”和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等一批“省字头”重大政策,省直单位配套出台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等50多个操作办法。11个地市、78县(市、区)印发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各地你追我赶,政策叠加集成,逐步形成了上下呼应、相互衔接、科学完备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持续的人才改革点燃了人才动力引擎,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喷薄而出。人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2003年的21463件、14402件增长到393141件、221456件,分别增长了17.3倍、14.4倍,2017年事业法人机构共登记技术合同5925项,成交金额28.15亿元,创历史新高。

5.以钉钉子精神补齐人才平台短板,人才平台磁场效应极大增强

历届省委把补齐人才平台短板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举措来抓,在高校院所、产业园区、企业等“三大平台”上持续发力,极大增强了浙江省对人才的吸附力、集聚力和竞争力。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队遍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促成建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推动成立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2010年启动建设的海创园,2012年升格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600余名,2017年实现税收220多亿元,年均增幅50%以上。在余姚、嘉善、义乌等地量身打造“千人计划”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小镇,试点创建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鼓励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企业研究院等,企业人才承载力大幅提升。当前,新一届省委着眼长远,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顶天立地的大平台,西湖大学、中科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等开工建设,之江实验室进入实质性运转,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人才创业创新舞台越来越宽广。

6.不断强化党管人才这一重大原则,人才工作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15年来,浙江省持续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刻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优化改进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人才工作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2003年省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年省委组织部内设人才办,2004年起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2005年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八项职责”,党管人才格局基本确立。随着人才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省委于2012年出台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的《决定》,2017年全面升格领导小组架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各地党政正职随之调整到位,完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人才工作领导力量大大增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大大强化。坚持20年举办院士专家疗休养活动,连续8年举办“千人计划”专家省情培训班,2013年起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专家,2017年省委出台实施《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服务人才例会制度,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凝聚广大人才力量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沿海发达省份,浙江省人才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一是领军型人才依然紧缺。浙江籍院士230人,列全国第2,但在浙江工作的只有46人,列全国第7。深圳提出,到2020年引进100名院士、10名诺奖得主。仅2016年一年就引进全职院士17名,组建5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二是高水平人才平台不够多。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江苏15所、广东5所、浙江3所;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所,江苏7家、广东7家,浙江只有1家;大学科装置,江苏3个、广东5个、浙江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25家、广东27家、浙江19家;国家级高新区,江苏16家、广东11家、浙江8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1.32万家、广东3.3万家、浙江1.1万家,广东去年一年新增超1.3万家,相当于浙江省高新企业总数。三是人才投入力度不够大。在引才工程方面,江苏“双创计划”每年投入6亿元,广东“珠江人才计划”每年投入8亿元。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广东每年拿出10亿元引进、支持博士、博士后。四是人才国际化水平不够高。每年境外来华工作专家总量,江苏10.2万人次、广东13万人次、浙江4.5万人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广东2.68万件,占全国52.5%,其中深圳2.04万件,占全国43.1%,浙江0.14万件。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比较少,人才出入境还不够便捷。

二、人才强省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人才强省建设15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坚持发扬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对人才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持续深化。

1.坚持解放人才和解放思想相统一

解放人才,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对人才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人才发展先进理念、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人才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人才强省15年来人才工作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思想解放和人才理论创新。从“人才优先论”到“战略资源论”,从科学人才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从“六支人才队伍”到“人人皆可成才”,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人才”“如何集聚人才”“怎样用好人才”等重大命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坚持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使命是奋斗的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人才工作,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才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15年来,我们针对人才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既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又推进长久“立”的机制,打出一整套优化人才生态的组合拳,推出一系列事关长远的战略举措。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必须坚持人才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树立并用好“靶向治疗”思维,把准问题的关节点、要害处,把人才强省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严密、有效。

3.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资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减少对用人主体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人才管理部门都要充分放权松绑,提供服务保障。同时,人才资源又不同于一般资源,不能完全交由市场,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的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使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通过人才对外开放,做好“聚”的文章;又要通过对内放开人才,持续在“用”上下功夫。一方面,适应人才全球流动、全球配置规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敞开大门,招四方英才,持续放大人才总量。另一方面,为现有人才解除束缚、赋权加能,持续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不断盘活人才存量。统筹推进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培养,引导海内外人才相互合作、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

5.坚持高端引领与整体开发相统一

推进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在兼顾一般的同时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破解重点难题。高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领军力量,对所在行业领域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基础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主体力量,决定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既要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推进人才高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各行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树立“大人才观”,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青年人才规模,让“人才大厦”的塔顶更尖、塔基更实。

6.坚持集聚人才与凝聚人心相统一

党管人才,既要抓生产力,充分发挥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也要抓生产关系,引导人才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要切实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引导各类人才增强“四个自信”,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人才把“个人梦”“团队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激发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聚焦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人才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人才工作,无论在具体内涵和外延上,还是在面临形势和要求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自觉在“新时代”这个大的历史方位下,准确把握人才工作特征,自觉找准人才工作定位,真正做到审时度势、因势而动、乘势而上。

1.主要任务从“增量扩张”转向“内涵提升”

截至2017年8月底,浙江人才资源总量有1075万人,相当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每年有近30万大学生从高校毕业,有近10万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资格证书,对浙江省来说人才数量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关键是要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目前,浙江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和行业、领域分布还不平衡,领军团队和顶尖人才比较匮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能满足需求,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流失严重。如高技能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比例一般在50%左右,高技能劳动者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30%左右。以此推算,浙江省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口分别为560万和200万。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浙江对“人”的需求已经从人力资源诉求逐步向高素质人才资源渴求转变。我们要主动适应人才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优化人才供给质量,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把人才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优势。

2.功能定位从“支撑保障”转向“引领发展”

传统人才工作的路径往往是先引项目再找人,遵循的是“+人才”的逻辑,比如“项目+人才”或“产业+人才”,人才的作用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属于从属性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才在哪里,项目就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正是基于这一点,浙江省委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人才+”行动,坚持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才需要什么,党委政府就给他配备什么,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链式传动功能。当前,浙江省正在布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产业,这些都是属于全球争抢的新兴产业,也都是需要“无中生有”的产业。这就迫切需要集聚全球一流人才,带动引领高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深刻内涵,坚持把战略资源摆上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性、先导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3.竞争途径从“比拼优惠”转向“营造生态”

新时代的人才竞争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简单地靠资金补助、项目支持、土地供给,也许一时能吸引人才,但不具有可持续性,人才即使引进来了也不一定能留得住,反而容易造成人才的无序流动和恶性竞争,助长人才的浮躁情绪。最近一个时期,全国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才资助越来越高,引进门槛越放越低,实际成效有待历史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要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必须从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法治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靠某一个方面的单兵突进是难以奏效的。营造良好环境,就是要帮助人才提供从引进到落地、从工作到生活、从单一到综合的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为此,浙江省委从2014年起就明确提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这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做出的战略选择。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沿着人才生态建设的路子走下去,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4.发展动力从“工程撬动”转向“改革驱动”

自2008年实施浙江省“千人计划”以来,各地各单位新增各类人才工程100多项,在引进海外英才、培育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出现的“以帽取人”“一女多嫁”等现象也广为社会诟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浙江来说,“聚”的文章已经下了不少功夫,接下来关键是要做好“用”的文章。近年来,浙江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5条、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33条,核心就是为人才放权松绑、加油赋能,源源不断地释放人才活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定不移将人才改革推向前进。

5.聚力重点从“各司其职”转向“总揽全局”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人才制度体系的“纲”,具有统筹顶层谋划、形成整体合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深耕细作,人才工作职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现实中也有人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的把党管人才简单地等同于组织部管人才,有的把党委抓人才工作与政府抓人才工作对立起来,这些都不利于人才工作的深入推进。党管人才,首要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管人才的高效统筹力。自2016年以来,浙江省升格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全面推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就是为了推动落实“一把手”的第一责任。这一高规格的人才工作架构和有效机制,也是浙江省参与人才竞争的最大体制优势。新时代下,党管人才的原则不会变,党抓人才的导向不会变,党兴人才的大局不会变,“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将成为最大的常态、最先的职责、最强的奋斗。

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的基本方略和主要举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定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用以业为本,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关键环节,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各类人才充分集聚,让智慧才华充分施展,进一步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的生动局面。具体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人,全省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3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9%以上,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8%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2%以上。

1.提高党管人才的统筹整合能力,构建齐抓共管新机制

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优化党管人才方式,强化党管人才力量,确实将党管人才责任落到实处。一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日常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各级党委抓人才工作职责任务,完善议事决策、调研咨询、督促落实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主任会议、服务例会等。二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坚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深化完善省、市、县人才工作述职制度,述职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实绩分析的重要内容,激发各地各单位引才聚才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合理界定和规范完善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容错尺度,探索实行容错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为干事创业者担当。四是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汇聚广大人才力量。

2.提高人才队伍的源头供给能力,积蓄人才竞争新优势

按照立体化培育要求,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基本盘,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益。一是聚焦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落实顶尖人才直接认定机制,赋予顶尖人才更多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和人员调配权等。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探索组建青年人才举荐委员会,鼓励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提高青年人才入选比例,为人才队伍成长建好“蓄水池”。二是统筹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持续实施“千人计划”,优化柔性引进,加大外国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加大“万人计划”统筹力度,优化整合本土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各领域各部门相互衔接、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贯通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促进体制内人才向体制外合理流动。积极推动企业“千人计划”专家和教授级高工等高端人才到高校院所担任产业教授,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3.提高人才平台的吸附集聚能力,拓展人才发展新空间

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建设或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领军企业,推动形成浙江省吸附集聚人才的“强磁场”。一是加快建设引进一批知名院校。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加快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并重点与世界排名前100、学科排名前50的国(境)外大学或与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加快推进西湖大学建设。二是集中力量创建一批重大科技平台。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突破型、引领型重大任务攻关为主线,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三是提升打造一批产业人才平台。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科技城、高新技术小镇等建设,推动各类产业人才平台“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大力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四是突出建强一批企业研发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争创若干战略目标明确、运行开放有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

4.提高引才聚才的开放合作能力,构建国际竞争新格局

按照开放强省要求,树立全球视野,顺应全球人才流动规律,高层次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高密度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坚持培育国际化人才和引进外国人才两手抓。立足浙江,加强本土人才国际化能力建设。面向全球,优化全球引才工作网络,创新海外引才方式,注重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片人才新蓝海,努力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上取得更大突破。二是完善国际化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探索创建离岸创业创新基地、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域外孵化器等新平台,在外籍人才就业准入、创业支持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将浙江省打造成为全球人才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理想创业地。三是优化国际化人才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进一步放宽申请永久居留、人才签证等限制,消除人才国际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社区建设,切实将浙江省打造成为全球人才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理想居住地。

5.提高人才高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人才新版图

紧扣省委大都市、大湾区、大花园等重大战略,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人才创新体系,促进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全省人才布局更加平衡。一是推动杭州、宁波建成全国人才高地。加快建设杭州、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在人才高端化、国际化上有新突破,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力度,成为全省人才工作两大增长极,进一步提升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人才工作位势。二是推动人才在大湾区创新创业。按照大湾区人才平台共建、政策互通、智力共用的设想,鼓励创建跨区域“人才飞地”,探索建设跨区域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立一体化人才评价、流动和使用机制。构筑区域协调创新人才共同体,鼓励湾区高校、院所、企业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项目、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三是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持续推进教育、医疗、科技等人才资源向农村基层流动,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对接“大花园”发展战略,支持衢州、丽水建强“人才飞地”,深化人才培养开发“希望之光”计划。

6.提高产业人才的融合发展能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人才+”行动,促进人才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优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按照浙江省“一号工程”要求,把数字经济人才作为重点来抓,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聚集一批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人才。在抓好八大万亿产业人才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纺织、印染等“10+1”传统产业,研究制定若干产业人才集聚政策。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浙江制造2025发展战略,推动高技能人才振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实施“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着力造就一批世界级工匠,推动浙江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三是推进产业人才服务联盟建设。组建人工智能等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技术论证等。建设若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跨界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7.提高人才资源的多元配置能力,释放人才生态新红利

人才资源作为市场要素,既要遵循市场决定规律,也要发挥政府撬动作用,积极提升浙江省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水平。一是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突出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中高端服务,更好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党委政府在组织动员、牵线搭桥、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强有力作用,为集聚人才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构建人才多元投入机制。持续加大人才财政投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发展,加大人才金融扶持力度,形成“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人才保”“人才板”等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三是推动社会资源优先向人才倾斜。制定“最多跑一次”服务指南,明确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打造“互联网+人才”应用示范,整合人才领域基础数据,联动建设全省人才云信息平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及时回应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不断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

8.提高人才宣传的舆论传播能力,营造人才发展新环境

人才工作既要干得好,也要宣传得好。要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对人才和人才工作进行立体化、巡礼式宣传,传递正能量,营造好氛围。一是健全完善人才荣誉体系。加大人才荣誉激励力度,打造省特级专家、省杰出创新人才奖等人才奖励知名品牌,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依托现有公园和道路打造人才主题公园和人才大道,加大人才先进事迹宣传,大兴创业创新之风,大兴重才爱才之风。二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宣传机制。在《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省级媒体开设人才专栏,努力天天都有人才宣传,始终保持人才宣传高强热度。适时召开人才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最新人才政策和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扩大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健全完善重要人才工作报告制度。人才办及时收集、整理并上报重要人才工作信息、总结及经验材料,动态研究最新人才理论和全国各地最新人才政策,为不断提升全省人才工作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课题组组长: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