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一、健康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当代健康观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的健康观,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而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四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二、健康的标准和四大基石

(一)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提出了心身健康的新标准,即“五快”(机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

机体健康“五快”指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拉得快。吃得快,说明消化功能好,有良好食欲,不挑食,不厌食,不偏食。吃得快不是狼吞虎咽,而是指胃口好。走得快,说明运动功能及神经协调功能良好,步履轻盈,行走自如。说得快,说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睡得快,说明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过程协调得好,上床很快入睡,睡得沉,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拉得快,说明吸收功能好,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感觉轻松。

精神健康“三良好”指:良好的个性人格,如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际关系充满热情等;良好的处世能力,如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等。

(二)健康的四大基石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膳食合理、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们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其健康自然要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学因素仅占8%,气候因素占7%。”这显示行为与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1.行为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性病及艾滋病人数也迅速增加。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总和。人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疾病,或者说人类的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包括充足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气候等。然而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如空气中含量过高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辐射、噪声、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职业、社交、婚姻、家庭及福利等多个方面。社会因素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社会环境将促进人的健康,而消极的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人体患病。

(三)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心理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三个方面。

1.生物性致病因素 指感染致病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或感染寄生虫而引起的疾病。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提高,生物性致病因素致病概率在不断下降,治愈率在不断提高,因此其对健康的危害正逐渐减弱。

2.心理因素 主要通过情绪和情感发挥作用而影响人的健康。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分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消极的情绪可以损害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3.生物遗传因素 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遗传因素可导致人体畸形、发育异常、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四)卫生医疗服务

卫生医疗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公平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缺陷,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治居民的疾病或促进其健康。

四、亚健康

(一)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一般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通俗地讲,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疾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二状态(即疾病),也可通过治疗恢复到第一状态(即健康)。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如果及时进行疏导,可以走出亚健康阴影;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转变成疾病。

(二)亚健康的类型

1.身体成长亚健康 如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

2.心理素质亚健康 如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导致其抗挫折能力较差。

3.情感亚健康 人们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很冷漠,使自己的“心理领空”越来越狭小。

4.思想亚健康 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

5.行为亚健康 表现为行为上的程式化,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三)亚健康的表现

1.躯体亚健康的表现 主要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

2.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主要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表现 主要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

4.道德方面亚健康的表现 主要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总之,亚健康常见症状为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胸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黏、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容易晕倒、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四)引起亚健康的原因

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般认为,心因常起主导作用,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紧张,人的心理产生失衡所致。其次,与膳食结构有关,当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缺乏时,可导致机体失调。还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差异也常起着特殊作用,具有抱负过高、敌意感甚强的A型行为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具有这种行为特征的人还容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因素还有过量吸烟、酗酒、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品等。

(五)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措施

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关键:心情愉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平时注意锻炼身体,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膳食合理,饮食要少盐、少糖,应多吃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等;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水产品,这样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或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