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圈:“一带一路”重要平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主要创新点

(一)首次提出“义乌商圈”的概念

本书所说的“义乌商圈”与零售业所称的“商圈”概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指的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的形成和发展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功能发挥和业态升级。正是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所具有的由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激发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开展,才促成了以市场为核心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的诞生;随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完善和市场业态、结构的升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群之间相互促进,导致“义乌商圈”不断演进和发展。因此,可以纳入“义乌商圈”范畴的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带动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或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或凭借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展来料加工,进行劳务输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招商引资,寻求跨区际合作,拓展国外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枢纽和关键作用,并以之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联系国内外众多生产商、贸易商、运输商等经济主体和相关区域的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

(二)阐述了“义乌商圈”的基本特征

这主要是:(1)“义乌商圈”中的交易客体以小商品为主。小商品市场是其诞生的源头,“义乌商圈”始终围绕小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实现了商贸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尽管一些市场大户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开始转向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是“义乌商圈”内部无论生产还是销售,最具有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仍然是小商品。(2)商贸业与工业联动发展。“义乌商圈”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通过市场带动工业发展,工业反过来支撑市场。这种“贸工联动”的发展模式不仅存在于义乌内部,而且表现在义乌与周边县(市、区)及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分工协作关系上。一方面这与政府的政策选择和推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资本运作的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3)“义乌商圈”呈现从市场、区域向国际发展的趋势。最初的“义乌商圈”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形式、范围上还难以严格区分,随着小商品市场功能的日益完善和发挥,其辐射能力逐步增强,推动“义乌商圈”的外延向周边和国内其他地区拓展;而当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后,“义乌商圈”所波及的范围则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跨区域、国际性的特征。(4)网络状的非圈层结构。传统“商圈”一般依据距离商场、超市地理位置的远近来划分,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而“义乌商圈”由于其构成要素更为丰富,内部的经济联系形式更为多样,不仅有商品贸易的联系,还有产业分工、协作,物流、金融及其他配套服务等,这使其内部联系的紧密度并不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距离远近等因素,从而呈现出不规则的网络状结构。

(三)提出建设浙中商务中心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功能转变和提升,将使义乌向浙江中西部地区商务中心(简称浙中商务中心,CBD)的目标迈进。在本书中,我们将传统“商务中心”的概念从城市层面拓展到了区域层面。我们所说的浙中商务中心,同样具有传统理论中商务中心所具有的商务活动、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经济辐射等各项功能;从构建过程和形成机制来看,两者也有相似性。但“浙中商务中心”的概念与传统商务中心相对狭小的城市区域属性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对商务中心的构成在地域空间范围上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即传统的商务中心概念所强调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的集中、交流和组合,而“浙中商务中心”则突出了在“义乌商圈”所包含和影响的经济区域中,人力、商品、资金、信息流等相互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因此,我们把浙中商务中心的内涵理解为:以义乌主城区为主要区域,以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为主要动力,以商务办公、科技创新、金融、保险、会展、商贸、现代物流、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服务于整个浙中城市群和浙江中西部建设与发展的商务密集区。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商务中心服务范围区域化甚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不必简单、机械地把商务中心限定在某一特大城市的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当然,商务中心自身的发展也要求有一定的集中度,因为过于分散的区域必将导致商务效率的降低。因此,结合义乌市区已有的商务设施建设和商务中心相关指数等条件,通过浙江中西部地区及浙中城市群各市、县、区扬长补短,相互交流,精诚合作,尤其是义乌市自身的不懈努力,将大约100平方公里的义乌主城区建设成浙中商务中心,是完全有可能的。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所明确提出的建设“浙中城市群”目标,已日益引起浙中乃至整个浙江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并逐步形成共识,正在付诸实施。浙中城市群要真正形成并发挥带动整个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任,关键在于各主要市、县、区都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浙中城市群的强大合力。为此,金华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了总体思路,而“聚合(金华—义乌)主轴线”,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我们认为,这是充分发挥金华的政治、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和义乌的商贸业优势,使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一条重要决策,也是拓展“义乌商圈”,深化“义乌发展经验”,建设“浙中城市群”的必由之路。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主轴线”聚合之日,就是“浙中城市群”崛起之时。

(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际性商贸城市

突出义乌小商品市场对“义乌商圈”形成、发展和未来拓展、提升的作用,结合义乌商贸业发达、国际化特征凸显的实际,以及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要求,义乌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设想。自主创新对“义乌商圈”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义乌商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创新,这一过程是一系列自主创新活动的成果。正是由于群众、企业、政府敢于冲破陈规旧念的束缚,勇于创新,义乌才有了“鸡毛换糖”、马路市场、“四个允许”、“兴商建县(市)”、定额征税、划行归市、管办分离、“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活动。尤其是原创性的小商品市场和“四个允许”政策、“兴商建县(市)”战略、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奠定了“义乌商圈”的核心和基础;而“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集成创新策略则以市场带动工业,以工业支撑市场,集成市场与工业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互补联动,互促共荣,推动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义乌商圈”的形成与发展。另外,义乌众多中小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活动,使得义乌能够逐步取代广州、深圳等城市成为国内小商品的流通、展示、信息、制造中心,使义乌小商品市场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的能力日益增强,使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摆脱简单模仿、贴牌生产的境地,逐步培育自主品牌和技术,这些举措推动“义乌商圈”加速向国际化方向拓展。因此,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义乌实现国际性商贸城市目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