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动态及其空间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迅速发展的新经济(New Economy)中,我们身边的人才(talent)和创意(creativity)将在塑造经济机遇方面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创意被描述为能够产生新的和原创的想法。从经济角度看,创意可以被理解为新思想的产生,这是创新和新经济活动的主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研究和政策实践的一个热门概念。它衍生了“创意氛围”(creative milieus)、“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城市”(creative cities)、“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和“创意资本”(creative capital)等系列学术概念及其城市区域实践形态。随着城市地区(urban regions)逐渐成长为全球关键知识地区和知识集群的地区,一系列创意相关概念与城市地区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凸现。因此,创意已经成为城市政府、社区管理者、规划师等的关键概念,他们寻找新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形式,创意城市区域(creative urban regions, CUR)随之成为知识型城市的典范。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持城市升级为创意城市区域的核心动力。

本书聚焦长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动态,试图回答城市与区域发展视域文化创意产业动态研究的三大科学命题:第一,文化创意活动自身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在不同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群地区体现出怎样的发展特征?第二,在不同城市,文化创意企业地理格局与城市—区域有着怎样的互动规律和驱动因素?第三,在城市群背景下,文化创意活动强调创意流和项目式生产网络整合形成创意生产网络,是否会促进城市和区域形成新形态?

以上问题的解决,可刻画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群落的成长和衰退的微观动态,揭示文化创意产业动态背后的“创造性破坏”驱动因素,阐明产业动态之于城市—区域重塑的多尺度空间力量作用机制。同时,从企业视角研究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企业群集格局演变,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本书以人文—经济地理学、产业与区域经济学的原理为理论基础,选用“理论研究—假设建构—案例验证—理论总结应用”的研究逻辑,充分利用企业动态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企业生产网络进行包括空间性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的数理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兼顾理论分析与案例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东部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企业动态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本书最终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点:

(1)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动态及其与城市—区域关系解构。首先,采用概念溯源理清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统计范畴,阐释创意阶层、创意城市、城市群结构等理论;通过文献计量软件揭示中外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城市—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热点和相关学术群体。其次,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过程特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扩散、创意阶层与创意城市三维度论证文化创意产业群集与城市—区域之间的关系。

(2)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评估。首先,梳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评估理论和方法,构建评估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的指标体系,定量识别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的核心因子。其次,重点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引力、文化资本的多尺度地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

(3)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动态研究。首先,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行业构成、发展效率、地域特点,定量诠释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效率分异。其次,基于文化创意企业的经济普查数据提取,利用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浙江省各市文化创意企业地理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第三,构建文化创意企业区位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识别文化创意企业动态的驱动因素,进而利用结构主义诠释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并重点以浙江省信息业、设计业为对象,解析和佐证文化创意企业动态的分析逻辑。

(4)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动态的空间效应研究。首先,梳理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分类与特征,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属性数据库,利用空间分析研究产业园层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地理格局及其变化,透视文化创意产业地理格局的空间效应;继而以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园生长模式的类型效益差异分析,微观佐证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于城市—区域发展的效益。其次,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典型企业,利用对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公司总部和分公司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其生产网络变化,刻画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文化创意企业的网络格局,透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位序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继而实现从产业动态分析到产业空间效应诠释的转向。

本书有关章节源于项目执行期发表在《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探索》《世界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的14篇论文。另外,本人指导的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隶属于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人文地理学12级硕士研究生张茜(现任教于山西工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和14级硕士研究生周国强(现任教于慈溪实验高级中学)分别承担第3.2、5.1. 2节和第3.1、6.2、7.2、7.3节的数据整理、分析与初稿撰写工作,李章凯、尹昌霞、杨阳分别在第2.3.2、5.4、6.3节出色地完成助研工作,特此表示感谢。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意产业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研究:以沪、杭、甬为例”(编号4130111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大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调控模式研究”(编号13YJC790107)联合资助的阶段性成果,特此表示感谢。

全书成稿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正值本人于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访学中期,诚挚地感谢合作导师Dr Paul Waley、房东Mr Lin、SJCC Research Group等的关照和帮助。本人深化和完善了早期研究系列论文和项目研究报告,同时系统转化了相关专题地图的表述,最终得以成稿。

诚挚地感谢课题组的各位同仁(王益澄、冯革群、乔观民、任丽燕)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等给予的鼓励与帮助。感谢家人对我的莫大关心与支持。

本书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有标注和说明,唯恐遗漏,敬请谅解!虽然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马仁锋

2018年2月18日于Manton Building 10.1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