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崛起:社会网络、自我传播网络与孤独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媒介即中介

齐美尔在其随笔集《桥与门》中指出,与现代性相伴随的城市化使先前的交往空间被打破,同时媒介中介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媒介,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是中介,承载着现代人社会关系的“环境”。

作为中介的媒介在四个方面发挥着作用:空间媒介,即将空间看作承载交往的媒介,成为城市人重建交流的载体,通过空间的重新设计与布局,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这一研究路数自空间媒介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可沟通城市与城市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大众媒介,即发生于拟态空间,承载于媒介表征中的社会关系。媒介所建构的“理想家园”的表征,承载了现代人理想社会交往的想象。各类公共家园建设、生活家园共建等标语充斥了各类媒体,表征作为媒介中的地方,将影响个体对于其所处的“现实家园”的感知。这一研究路数,亦有相当长的研究传统,帕克、舒德森的思考起点似乎都与此相关。近来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学者亦将媒介表征看作是影响现代人地方感知的重要因素[1]。新媒体,即发生于虚拟空间,承载于移动、社交、互联网络中的社会关系。这一研究路数,自计算机媒介交流(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以来就有研究,包括对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 IM)、脸书网等不同新媒体类型的研究。而由移动互联网所创造的重新勾连远距离人际关系的新型空间,在移动、社交、互联媒体中承载着现代人的社会关系,是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下的一个新的议题。

孤独感是一体两面的。其客观的面向强调客观社会关系的缺失,他们认为若将孤独感作为因变量,较为合理的解决途径是将个体置于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主观的面向强调主观对关系的认知,他们认为解决孤独感较为合理的方式是改变个体的认知。就孤独感的客观面向而言,不难想象与空间媒介、新媒体以及网络化个人主义的研究及其界定方式的联系更为紧密,因为空间媒介所强调的是发生在现实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新媒体强调的则是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社会关系,而网络化个人主义则更加强调媒介是如何嵌入现代人社会生活之中的。就孤独感的主观面向而言,则与大众媒介的研究联系更为紧密。在学术史上,该研究路径所思考的问题是媒介所建构的“想象共同体”将如何影响现代人的家园、社区、国家归属感。

记得库恩曾用等高线打过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令笔者印象最深刻是,不同的学者用不同于他人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建构着自己所体验到的“社会宇宙”;与此同时,不同的学者又用同一种范式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之所以会这样,一定与这一学术共同体所处的社会背景有所关联。

因此,在对三个研究路径的研究进行梳理的时候,将按照如下的思路展开:

(1)介绍在各研究路径中,学者们对社会关系、媒介、孤独感的看法与概念化方式;

(2)交代在各研究路径中,国内外主要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他们为何提出这种观点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

(3)总结研究者对该研究路径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