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到美学的创立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之谜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包含着两个互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问题:一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原理,涉及原始人类的感知、意识、思维等,其研究方法大多结合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借助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化人类学对原始部落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得出有关理论性的认识;二是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具体时间推定,其方法则主要结合文献资料,依靠考古发现,得出事实性的结论。我们在这里分析人类最早的审美意识发生的时间起点,目的却是为了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原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何以具有审美行为的深层社会原因。但由于现在的考古学对于史前人类遗物主要依靠碳14测定原理来进行历史断代,时间误差之大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对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时间只能做大致的推断。
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文化加速原理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文化传承和创新而大大快于动物的生物进化速度,人类历史便呈现出这样的图景:我们回望历史,恰如坐在顺流而下的轮船上向后看去,近处的景物快速后退,而远处景物的后退速度放缓,越远景物的后退速度越慢,目力所见的极限处景物则好像凝固不动。因此,我们无须惊奇,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竟然用了300万年左右的时间,新石器时代走进以文字发明为标志的文明史时代只用了20000年左右的时间,而人类进入文明史时代发展到我们今天仅仅用了5000年左右的时间——即一般所谓的5000年人类文明史。我们由此可知,早期人类的文化演进何等缓慢,不难体会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过程漫长而艰难。
从大量考古发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新石器时代作为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武器的石器、骨器等,已经初步出现朦胧的审美因素。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进步——如石斧、石刀磨制得越来越锋利且大小适用,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人类改进工具的实用性要求,另一方面也隐含感觉上的美观要求。比石器、骨器等更能体现新石器时代人类审美行为的是陶器,其制作的精美已经完全可以称为“陶器艺术”。所以,我们首先从中国远古的陶器艺术说起。
(二)华夏远古的精美陶器艺术
中国西北、中原、东南等地区所发现的史前时代的陶器——马家窑文化(甘肃)、仰韶文化(河南)、汶山文化(山东)、河姆渡文化(浙江)等,距今已有约5000~8000年的历史。这类陶器固然主要为了实用——陶器中大量使用的鱼、蛙以及或单纯或繁复的水波、涡旋状纹饰也可能与原始生殖崇拜有关,但从优雅而多样的造型、别致又有规则的纹饰来看,却已经具备了特殊的形式意味,因而可以说包含着远古人类对感觉和想象愉悦的追求。尤其是仰韶文化中的红陶猫头鹰头像,并无多少生活实用性——但可能具有我们今天难以确切把握的巫术作用,整体呈圆形,猫头鹰的造型特征鲜明而夸张,突出猫头鹰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和又长又尖的喙嘴,可以说是一件极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品。英国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一书中非常推崇中国古代的陶艺,认为中国陶艺对生命律动的表现超过了希腊,可谓别有洞见。
概括以上所说,中国的史前陶器艺术正处于实用与审美之间,其造型和纹饰中凝聚着情感、想象等意识,体现出从实用性感觉向更高的精神化感觉的过渡——而精神化感觉则是审美意识的心理基础。
(三)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的野牛与威伦道夫的雕像维纳斯
如果我们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还可以向前推到20000多年前。西方学者就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推测:比较成熟的艺术在20000多年前的冰河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阿尔塔米拉位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比利牛斯山脉的南麓。1879年,西班牙考古者桑图拉带着小女儿来到阿尔塔米拉考古,桑图拉的小女儿在玩耍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洞穴。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大约25000年,壁画大多分布在洞顶和洞侧,使人惊奇不解的是,历经20000多年的壁画颜色竟然鲜艳如故。壁画题材主要是牛、鹿等动物,绘画技艺极为精湛,多用黑色勾勒轮廓并以赭红色描绘身体,动物形态各异,造型准确而生动,可以看出20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类对动物的观察已经非常敏锐、细致。文化人类学家和艺术起源研究专家大多用“巫术说”来解释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认为壁画是基于巫术或魔法观念,为了在狩猎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收获。但深入体会壁画凝重、强悍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其中一幅描绘受伤野牛虽然蜷曲倒地,但眼睛圆睁怒视前方的作品,给人一种生命不息、抗争不止的极致化的激越之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壁画的创作者对不屈灵魂的礼赞甚至崇敬。就原始部落普遍崇拜勇敢——甚至敌人和动物的勇敢,因而使用凶猛动物的皮毛、爪子或图案来装饰身体看来,这种感受应该说不无道理。
差不多与阿尔塔米拉洞穴的时间相同,20世纪初发现的距今约25000年前的奥地利威伦道夫的雕像维纳斯,用石灰石雕刻而成,高11厘米出头,其造型特点是硕大的乳房、隆起的腹部和肥大的臀部,五官则因卷发覆盖而看不清。显然,雕像的创作者有意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生育特征,反映出了原始人对生殖的崇拜。威伦道夫的雕像之所以被现代人命名为“维纳斯”,是为了突出原始文化的特点:远古时期的人口繁衍是部落或种群存在的首要问题,所以很自然地认为只有体现了强大生育能力的女性才是“美神”。
(四)超越单纯实用性的审美——人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对象化的萌芽
总结上面的介绍和分析,人类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夹杂在实用和巫术、图腾等观念之中的审美意识虽然并未获得独立,但在生产技术取得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已经缓慢地超越单纯的实用性,体现出追求感觉的愉悦、想象的自由、情感的表达等倾向,而且这一进程在逐渐加快。按照德国艺术起源研究专家格罗塞的看法,原始人类制作实用器具之所以越来越精细,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效用,但同时也包含着审美因素,因为许多器具的整齐、光滑程度以及装饰图案的繁复、精致超出了实用需要。格罗塞由此解释原始艺术的起源,应该说是合理的。因为从某种角度说,包括人类审美创造在内的人类文化只有在超越单纯实用性的吃、穿、住前提下才能获得发展——当下的“无用”才获得了长远的“有用”。所以,史前时代审美意识的发生和成熟,标志着人类对于自己的本质的认识和对象化进程的开始。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章“美的本质”中进行具体分析。
不过,人类从创造和欣赏具体美的事物到概括各种具体事物的美而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完成标志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中出现了关于美的名词概念——如汉语的“美”字,而这时人类已经跨入了文明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