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军师:司马懿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储之争

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会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这就是继承人的选择。曹操在自立为魏王之后,他也不出意外地面对了这个问题。在曹操三个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儿子中,老大曹昂死得早,从一开始就退出了夺嫡之争。曹操在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很长时间都没有下定决心。从一开始,其实,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曹操对于文学造诣很高的曹植更为青睐。但是曹植只继承了曹操激扬文字的一面,在政治上几乎是一个白痴。曹丕虽然略输文采,但是隐忍低调,善于在各派势力之中纵横捭阖,颇得曹操几分军事方面的真传。而且更要命的是,曹昂死后,曹丕就顺位成长子,具有先天的继承人的合理性。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古文《杨修之死》,说的是一个因为小聪明而招来杀身之祸的故事,似乎是要教育孩子们要脚踏实地,不要耍小聪明,小聪明最终都会害了自己。但如果翻开史书,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这记录了一个在夺嫡之争中失败的人的悲惨结局。

杨修此人,在史书记载中是绝对的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其父杨彪是东汉太尉,是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而且杨修从小的聪明就是出了名的,二十五岁的时候他通过举孝廉就做到了丞相府的书记,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而且杨修经学修为深厚,全国上下不论公卿大夫都以结识杨修作为荣耀。除了根正苗红、文字功底了得,他的业务能力也是不俗。在丞相府任职期间,军国大事,内政外交方面的大事,他都能处理得很得体,因此很受曹操的赏识。

剧情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应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问题就出在杨修很受曹操的赏识上。就像全天下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都会不惜砸锅卖铁一样,曹操也为了好苗子曹植能有更高的造诣,让杨修去给曹植当老师。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曹植与杨修一见倾心,他们都是有才情的大文人,意气相投,一点儿都没有文人相轻的嫉贤妒能。更何况,此时的曹植是曹操最为器重的儿子,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以后的魏王,所以杨修想都没想就毅然投身到曹植的阵营中。但是,参与到任何的继承人之争中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粉身碎骨。

由于杨修态度坚定地站在曹植一边,所以,他在曹操面前就说了曹丕不少坏话。由于杨修实在是太聪明了,曹操竟然也就慢慢地相信了。对于这样的事态发展,曹丕非常惊慌,于是,曹丕将其铁杆的支持者司马懿和吴质藏在货车中接来府上商量对策。这种王子与外臣的私下接触是大忌讳,但是不想却被杨修布下的眼线发现了,于是杨修向曹操告发。但因为没有证据,曹操也是将信将疑。

曹丕慌乱不知如何应对,司马懿却淡淡地说道:“此事毫无证据,曹丞相又生性多疑,不会轻易相信杨修的说法。您可再派货车入王府,故意让丞相发现。丞相必然会心生疑窦,待其查验之后,必会对杨修生起猜忌之心。”

果然,曹操派人到货车上检查,没有发现曹丕私通大臣的证据,对杨修就有了戒备之心。

每次曹操率军出征,曹植都会当众吟诵自己为父亲所写的赞美诗,赞颂父亲曹操如何功业盖世。文章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曹操也为儿子的文采所折服。面对这样的情况,曹丕感到非常失落。

“我是不是也应该写几首给父亲歌功颂德的诗作呢?”

“吟诗作赋不是您的强项,以后送别大王之时,您只需默默流泪就可以了。”司马懿淡淡地对曹丕说道。

“这样就可以了吗?”

虽然曹丕心里将信将疑,但以后每次曹操出征,曹植在慷慨激昂吟诗作赋时,曹丕就跪在远处泪流满面。曹操看到长跪不起的曹丕,深为其对自己的留恋和挂念所感动,不经意间竟也红了眼圈。时间长了,一种曹植浮夸、曹丕有仁孝之心的舆论在曹魏朝廷之中慢慢流传开来。

有一次,曹操问及此事。

曹丕真情流露道:“儿已成年,却不能为父出征,只有长跪于地,祈祷父亲得胜平安而归,壮我曹家之威。”

曹操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怅然。再想曹植虽然颇具才情,但喜好浮华,比不上曹丕的情真意切。满嘴诗词歌赋虽然表面上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毫无用处,于是,他渐渐地动了要立曹丕为继承人的心。加之,曹操在暮年自封魏王之后,已经大失天下人心。考虑到曹魏将要面对的动荡局势,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曹操陷入了沉思。

为了最终确定继承人的问题,曹操几次与曹丕和曹植讨论政局以及对军国大事的看法。曹植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并且很有章法,而曹丕的回答却很朴实,不过比较接近曹操的想法。后来曹操经过一番了解,得知曹植的对答都是因为有杨修在背后参谋,便心中大怒,产生了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

最终让曹操下决心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发生的司马门事件。曹植酒后恣意放纵,私自坐王室专用的马车,擅自开启只有帝王举行典礼之时才能开启的司马门,让曹操对其种种狂放、蔑视父亲权威的行为终于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

当然曹操也知道,继承人的问题他也无法自己决定,还要顾及曹魏集团中各股势力的意见。曹魏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个地区的士族豪门的角力场。通过后来一系列的旁敲侧击,曹操发现,重臣们大都拥戴曹丕。群众基础有了,那么立曹丕为继承人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下令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而把包括曹植在内的其他儿子都封侯。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志性的事件,因为封侯意味着肯定以后就当不了王了,也就是说和太子之位无缘了。曹操这是明摆着告诉朝廷之中的各派势力,继承人的问题已经尘埃落定了,他们该站队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植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虽然表面上他依然是曹操最为宠爱的儿子,但事实上他已经被踢出继承人的选择。既然已经决定立曹丕了,那么铁杆的曹植党杨修,其存在就对未来曹丕的政权构成了威胁。谁知道他会不会将来为保曹植而发动政变?毕竟,权力引发的骨肉相残简直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曹操的最佳选择就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替儿子除掉这个后患。杨修之死,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了。《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是:曹操率军出征与刘备争夺汉中,战事陷入胶着,夏侯淳来问曹操当晚的行动的暗号。曹操正在吃鸡,看着碗里的鸡肋,于是讪讪地说:“就用鸡肋为号令吧。”此时任随军主簿的杨修听到了以后,回到营中,就开始收拾行李。夏侯淳问他问什么要收拾行李,杨修说:“所谓鸡肋,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谓,丞相是准备撤军了。”

曹操听说后大怒,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

总结一下吧,杨修处处卖弄他的小聪明并不是他被曹操杀的主要原因,恃才傲物的人多了,但因此招致杀身之祸的只有杨修。杨修的死不在于他自己做了什么;在他死心塌地地跟着曹植混的那一天,他的这个结果就注定了。也就是说,杨修与曹植的关系拖累了他。这种参与夺嫡之争的工作,历来就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职业,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粉身碎骨。杨修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所以,让我们以聪明人杨修为戒:聪明和才干不要被江河日下的行业拖累,该放弃的就放弃,该改变的就改变。

面对自己突然间从备受欢迎的王位继承人成为无人问津的人,甚至连自己的至交以及知己们都无法保护,心情愤懑的曹植写下了一首辞藻华丽的诗作《野田黄雀行》,借以抒发自己忧伤的心绪。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让我们暂时离开这场夺嫡之争的失败者曹植,看一下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懿在这场曹魏帝国最大变局中的表现。司马懿早在曹植的司马门事件发生之前,就敏锐地觉察到曹魏最高执政中央的风云变化。在取得曹操的信任离开太子府升任军司马的时候,他向曹丕建议,让他的弟弟司马孚离开曹植,补了自己的缺,做了太子中庶子。看一下司马懿跟他弟弟司马孚布的局吧,堪称教科书般的翻云覆雨手:

第一,在曹丕和曹植的王储之位的争夺尚未明朗的时候,两个兄弟分头进入不同的阵营,以备后路。

第二,在曹丕胜出,但曹植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希望的时候,暂时让弟弟司马孚留在曹植身边,以所谓正道规劝曹植。让曹植也无话可说的同时,也在为着日后将其抛弃做舆论上的准备。

最后,当曹植已经一败涂地无法收拾的时候,在司马懿运作下,司马孚抛弃曹植投入曹丕的怀抱。甚至在曹操死后,司马懿还主导为曹操置办丧事,并义正词严地教育曹丕,不要像老百姓那样哭哭啼啼,赶快去处理继位和逼汉献帝禅位的大事。而这正是曹丕想说但不好说出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