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的目标。体育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让体育产业处于风口浪尖,成为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眼中的“蓝海”。
2015年,“互联网+”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另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因体育拥有天然的社交属性、庞大的现场人流、积极的消费互动场景,且粉丝黏性强、参与度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新趋势。
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中之重,“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网络直播成为赛事的主流传播方式之一,虚拟现实将成为赛事直播的标配。广告、体育彩票、赛事周边产品等可借助互联网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全民健身也将进入科技时代,传统体育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迎来健身新热潮。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运动APP、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不断涌现。在体育衍生行业,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电商等等都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获得网络渠道优势。体育电商是“互联网+体育”时代一个不可或缺的商业环节,而电子竞技则是“互联网+体育”的新商业热点。毫无疑问,“互联网+体育”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到2020年,“互联网+体育”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市场规模的重要推动力。
在国务院2014年46号文件印发一年后,“互联网+体育”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互联网+体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赛事直播平台为中心,以用户偏好为基础,覆盖智能穿戴、O2O运动、爱好者社区及运动电商等衍生行业的产业生态圈。在上游,包括乐视、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公司开始快速布局,从赛事版权、投资方向等进入;在中游,一些传统的体育公司开始求变,与互联网结合,开始探索利益与机会;在下游,“互联网+体育”创业大潮兴起,围绕不同种类的运动健身细分领域开始厮杀。从2015年1月到2016年年中,体育产业一级市场发生了将近300起投融资案例,累计交易金额在180亿元左右。而且在资本的驱动下,很多知名运动员、媒体人、互联网名企高管等开始加入“互联网+体育”创业,这种趋势也预示着新的希望与可能。
本书作者郑元男博士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休闲体育学专业,现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学、体育统计学。他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中国“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情况;在界定“互联网+体育”的概念基础上,对目前已经出现的“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类并分析“互联网+”技术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策。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互联网+体育”生态圈和产业链不断完善与细化,我国互联网体育消费前景将更加广阔,“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方向也愈加清晰。体育行业现阶段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拥有互联网、金融和体育背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希望郑博士的这本书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周丽君 教授
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