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郭斌龢与近代中西文化之会通
生平
郭斌龢,字洽周,1900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杨舍镇(今张家港市)。嗣父郭镇藩为清末贡生,德高学湛,素为地方人士所钦佩,先后出任梁丰小学、梁丰中学校长,“选拔品学兼优、勇于负责之教师为一校之骨干”。1917年,郭斌龢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1922年7月,郭斌龢自香港大学毕业。香港大学G.N.Orme教授告知:“中国白话文源于古文,西方文化也由希腊、罗马文化而来。学会英语并非难事,但要精通西学,则必须学习拉丁、希腊语文,才能寻根溯源、融会贯通。”郭斌龢遂留港一年,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1923年6月,郭斌龢执教南京第一中学,后结识《学衡》主编吴宓,加盟《学衡》。1925年2月,郭斌龢赴东北大学教授英文名著选读等课程。1927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受业于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研究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郭斌龢不以获取学位为目的,认为“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想凭借西方文化的丰富知识和欧西学者的科学方法来深研中国古今之学术文化,以期中西贯通,学用一致。如果仅以学位为目的,则本末倒置了”。1930年,他又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希腊文学。1931年春,郭斌龢学成归国,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1937年,郭斌龢应聘到浙江大学,先后出任中文系主任和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后又一度任外文系主任、训导长、代理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1946年8月,郭斌龢重返中央大学外文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郭斌龢任职南京大学外文系,长期致力于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与研究。1987年9月14日,郭斌龢逝世,享年87岁。南京大学讣告说:“郭斌龢先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位学识卓越的学者。他毕生艰苦朴素,不求名利和物质享受,为晚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不幸逝世,是南京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我国外语界的一个损失。虽然他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诲人不倦的崇高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